重庆医生用科幻电影中的“混合现实”技术帮患者切除肿瘤

医生戴上“透视眼镜”。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供图

接受手术的患者王婆婆,今年83岁,近日被确诊为咽旁间隙肿瘤。

吴剑介绍,咽旁间隙肿瘤发病率低,病变隐蔽,早期多无明显症状,常为偶然发现。由于咽旁间隙解剖复杂、神经血管丰富,手术非常具有挑战性。同时,由于王婆婆患高龄大,患有多种基础疾病,对手术的耐受程度大大低于普通成年人,这也给手术增加了极大的风险。

如何降低手术难度和风险?吴剑提出,可以使用“混合现实”技术对患者的头颈部器官与肿瘤进行三维重建,直观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侵犯范围以及与周围血管的关系,让术前评估更精准。

“混合现实”技术是将CT、磁共振等影像数据导入软件工作站,重建出三维模型并下载至头戴式全息显示器中,为医生提供直观、实时的成像信息,犹如为医生装上了“透视眼”,让医生能‘透视’患者肿瘤与周围血管和组织的关系。

吴剑认为,运用该技术还可以进行模拟手术入路,从而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案,为术中保护重要血管和组织,减少并发症及获得良好的术后生活质量创造有利条件。

由于患者的肿瘤巨大,专家团队认为,经颈侧入路可以更好避开重要血管和神经组织,保证手术的精准性与安全性。

“为什么我明明是嘴巴里长了肿瘤,却要在颈子上开刀呀?”面对医生制定的手术方案,王婆婆表示不解。为了消除王婆婆的疑惑,治疗团队为她戴上了混合现实眼镜,并将每种手术方式进行预演,在预演过程中为她讲解每个方案的优缺点。“看完以后我心里有谱多了,安心不少。”

历时近3个小时,王婆婆的咽旁颅底巨大肿瘤被成功切除。

吴剑说,平时跟病人及家属解释手术方案时,由于对方缺乏专业知识,解释了半天,他们也不知道手术难度到底难在哪里。“有了‘混合现实’技术以后,患者可以戴上眼镜来看3D图像,对自己的病情也有更直观的了解,更利于增加患者的依从性。”

截至发稿时,王婆婆术后恢复良好,已顺利出院。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2年4月12日
下一篇 2022年4月13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