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老泰安那些事这里,听老泰安人给你聊天拉点故事。
记得王勃在《滕王阁序》上曾经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来形容南方一个地方。其实用来形容泰安,也完全可以。
因为泰安位于巍巍泰山山下,得到了千年泰山文化之灵气。从古至今,泰安就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
泰安不光出人才,泰安还出传说中的神童,比如泰安人苏刘溢。
山东泰安人苏刘溢出生于2000年,他8岁那年便进入了高中学习,10岁就被南方科技大学少年班录取,成为南科大历史上年纪最小的大学生。
进入南科大后,苏刘溢还自学了电脑编程方面的知识,这又让他成为了一个电脑天才,他开发出一套具有个性化的可视化界面,并运用到编程软件的运行上。比如QQ、Office、火狐等程序,让程序猿们都不得不服。
神童还有更厉害的!全国第一!
给您数数哈:两岁识字、三岁对课、四岁作诗,五、六岁便能注释经书、出口成诗,“不费思索下笔千言,译成外国文字,旁及四体书法、医卜末技,亦不学而精至,道、佛、耶、回各教经典皆能解注其奥”;九岁后辑成《新注四书白话解说》丛书,十岁又著《息战论》、《三千大千世界图说》等书。神童所著图书一时风靡全国,发行量“数以百万计”……
牛吧?不过不是当代的哈。
此人 称民国时期中国第一神童,康有为的弟子!
中学在哪儿上的?
泰安!萃英中学!也就是现在的泰安一中。
叫啥名呢?民国时期大大有名的神童江希张!
不过,江希张命运多舛,天生聪明那是确定无疑,但一生时间多被操控,直到中年以后,才能按照自己的愿望生活;而且一生充满了争议,先是被高捧过,被利用过,也被骂过,被追过,正是民国那个多彩时代的一个典型注脚。
神童的前半生,是咋神法啊?
他爹叫江钟秀,前清的秀才,民国以执业私塾教授经史为生。据他爹说,他曾亲赴咱泰山,“效法‘孔母祷于尼山’故事,祈生圣子,以挽世运,翌年次子希张诞生。”
江希张是感天动地而出的“圣子”,“乃诸圣在天灵爽,特使应运其间,以昌宗教,而为全球千五百兆人之救星者也。”
您听见没?神童一出生,就按着整个地球上所有人的救世主啊!比基督教的《圣经》里的上帝耶和华还厉害!
据说江希张出生的前月,江钟秀在济南孔庙行祝礼时,看到有光从东配殿飞至大成殿内孔子神位前,殿内顿时光芒四射。
我的妈啊!飞碟啊!
又说,江希张出生前三天,江钟秀梦见天界众神,其中有一行乞老叟化作婴儿,那转世老叟便是行乞兴学的武训。江钟秀甚至还将妻子的名字改为王崇孟,以比孟母。《息战论》的序言中说:“天帝痛悯浩劫之无所底止也,特生一人以遏其机。山东历城江生希张,素有神童之誉,颖悟绝伦,智慧超群,睹全球之争杀”,江希张俨然成为了天帝的代言人。
(老泰安人:真的假的啊?黑客帝国里那救世主来了啊?)
继续听哈。
出生就不凡了吧?生下来就更厉害啦。
据说江希张三岁骑小凳时摔倒跪地,他的母亲顺口说了句:“你这个‘跪地小神仙’。”江希张大拇指一伸,答道:“我这是‘配天大圣人’。”
江希张四岁时,山东提学使陈荣昌往访,问其志愿,江希张答到:“愿为天地立心,为民物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传说江希张五岁时就已经可以注释经书了,当时的山东督府孙宝琦见而异之,称其为“神童”。江希张六岁时,力劝当时的学部大臣唐景崇不要废除学校读经。又传闻江希张七岁时,随父参加孔教大会,孔教会主任陈重远询其志向,江希张即口答道:“铁路轮船逾五洲,天叫小子再周游,佛老耶回同开化,鲁雨邹风满地球”,才惊四座。
还差点成了宣统皇帝的伴读!
厉害吧?
一个是神童他爹说的;还有一个是民国时期会道门万国道德会的宣传材料,诸如《万国道德会成立缘起》等,江希张晚年的回忆文章也对这些加以肯定。
但还有另外的争论说法!怎么说的呢?
事实上,江希张幼年神童的事迹大多是虚拟编造的。关于江希张的幼年,据上世纪五十年济南历城县公安局的调查及江家村江学富等人的回忆,江希张7岁才在本村入学,一年后去济南城里其父江钟秀那里继续读书,他9岁之前的那些神奇故事同村里人并未听说过。神童的事迹是由其父江钟秀编造,经万国道德会鼓吹,之后才开始在 会上流传。
江希张幼年的许多故事是经不起推敲的,如传说中山东巡抚孙宝琦1911年初秋曾将“神童”事迹上 学务大臣,推荐江希张为宣统皇帝伴读,终因摄政王忙于时政不了了之。
实际上呢?
历史上,宣统皇帝1911年9月10日在毓庆宫开始读书习字,但直到1912年才正式挑选伴读,伴读要求的是皇室近支王公子侄辈,并不从民间遴选。溥仪皇帝的第一位伴读爱新觉罗?毓崇,就是他的族侄。
显然,江希张作为乡间教师的幼子,是没有资格候选皇帝伴读的。啥救世主啊。以为自己是高达啊!
(老泰安人:老泰安人,你说他爹吹的,倒有可能,但为啥吹啊?)
嘿嘿,望子成龙,人皆此心。给孩子将来到 会上打拼积累点资源呗,长大了,名望就是钱啊,你以为现在这么多人给孩子忙活着造童星是为了啥啊?难道是为了艺术?还不是为了给孩子将来打基础啊!谁没帮孩子写过作文啊?都一样!
你真以为神童能九岁辑成《新注四书白话解说》丛书,十岁又著《息战论》、《三千大千世界图说》这些书啊?
九岁孩子注释四书五经?门都没有!
喃老泰安人好歹还是看过四书五经的,十九看都费劲,九岁注释?哄鬼啊!
没错,都是神童他爹包装的!注意,他爹可是前清秀才,从小就读这个长大的!
那些假托神童写的书,要不是他爹写的,那才见了鬼了!
顺便说一句啊,那本啥《三千大千世界图说》,曾因为怪力乱神,被鲁迅骂了个狗血喷头……
(老泰安人:再说,不还有啥道德会的材料证明吗?)
嘿嘿,你知道这个啥万国道德会是谁开的吗?
神童他爹开的!
也就是说,神童的所有神迹,都是他爹己己佛的!
1901年,清政府谕令废除八股、广设学堂,1905年又谕令停止乡、会试及各省岁科考试,学堂逐渐替代了私塾。科举制度的取消,断绝了神童他爹江钟秀出人头地的机会,新式教育又对他从业的私塾产生了巨大冲击。
这种双重挤压下,江钟秀对“尊孔读经”产生了近乎偏执的热爱,将孔学其视为精神支柱,并认为用此可以解决近代 会的种种矛盾。他认为“吾人如不读圣贤书,不知克己复礼,人心不古,世界必乱。”江钟秀为此四处奔忙,以致“忧郁成疾、目生火蒙”,遂渐产生了成立 团来尊孔布道的想法。
1912年1月19日,教育部公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废止了中小学的读经课。江钟秀写了一篇《尊孔大义纲要》寄大总统、副总统、教育部、参议院、各省议会等处,要求将经书列入师范、中小学课程,最终无人理会。江钟秀失望之余,着手塑造其子为“救世圣人”,并用白话文注解四书五经,他编写《四书白话解说》的最初目的就是为了证明儿童可以读懂经书。
明北了吧?他爹为啥非要打造一个神童?为了继续教授私塾呗!
后来,他爹又跑到咱们岱庙里来,搞了一个万国道德会的成立大会,凡事皆假托神童之名。很简单,神童经过多年的吹嘘,已经名声远扬,成为很多人的偶像。救世主嘛! 召力强。
江希张幼年接触的是旧式私塾教育,成年后由山东督军田中玉资助,进入泰安萃英中学(现泰安一中)接受新式教育,两年后考入北京汇文大学预科学习英文。
到神童成年,他都不是他自己,只是他爹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打造的一个虚幻的偶像而已。
他自己愿意吗?
肯定不愿意!
这时候,他的父母和祖父相继撒手人寰。
终于自由啦,可以按照自己的愿望去生活啦!从这时候起,神童的后半生生活,就跟童年完全不同了。
1927年春,年方20的江希张和几位同学一道,踏上远赴法国勤工俭学的征途。江希张读的是巴黎大学的化学专业,他学习十分刻苦。江希张原本就属于天资聪颖的人,再加上后天超乎常人的努力,所以无论什么考试,第一名全都是他的。
这个喃老泰安人就信了!
神童确实聪明,再加上后天努力,学啥都不是问题。
后来学成以后,江希张和夫人宋以莲在澳大利亚呆了一年就回到了国内。回国后,宋以莲受聘于山东大学当音乐讲师,江希张却没有什么固定职业,还是像从前一样靠版权费谋生。
您瞅见没?神童他爹早年的良苦用心起作用了吧?这时候神童靠版税就能活的很好。
不过神童没闲着。
江希张从国外回来后,参照自己留学时的所见所感所学,对比了古今中外的科学和哲学,觉得自己幼时和人共同完成的那部《四书白话解说》在很多观点上纯属误己害人,便立志重写一部。终于在1935年完成了《四书新编》的写作。《四书新编》一经出版,就在国内引起了轰动,两年内印了14版。
据说,西北军将领、29军军长宋哲元对此书十分推崇,亲自登门拜访了江希张,在征得江希张本人的同意后,还将《四书新编》改印成硬皮袖珍本,29军全军将士人手一册。
不过这个说法喃老泰安人有点怀疑哈,那时候,全军将士人手一本?
喃告诉内:
1949年时中国成年男子识字率才15%,当时有蒋介石的中央军士兵进入上海之后拿灯泡点烟。宋哲元的西北军,识字率只有更低,绝大部分士兵目不识丁。
还人手一本《四书新编》?干嘛啊?给他们当手纸啊?
抗战爆发后,神童就走了。
干嘛去了呢?跑到南非去了。直到抗战结束,神童才又回到了中国,在上海落脚。
这次不写四书五经了,干起了学自法国的专业,化学工程师。
国家危亡之际,神童跑了。仗打完了,又回来了。
私德是挺让人怀疑的吧?
神童这次从文科转为理科相当成功,实事求是地说,此后为国家的化工产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外来的经济封锁,许多工厂因缺少原料而濒于停产的边缘。江希张便向所在的化工厂厂方建议,挖掘国内资源以代替进口原料,为此,他撰写了十几份调查研究 告,发表在相关刊物上,引起了中国化工原料公司领导和专家的重视,并在征得江希张本人的同意下,调入化工部所属公司任总工程师。
1956年,因为急需像江希张这样的高级专业人才,中国轻工业部与化工部多次协商,将江希张调到了上海工业设计院任总工程师。江希张在设计院一直呆到了离休。
江希张在完成规定的科研项目之余,还应邀在全国各地做学术 告百余次,担任数十种专业书籍的校审和顾问,是化工界和轻工业界享有盛誉的高级专家。利用自己通晓英、法、俄等七八种外文的专长,江希张还利用业余时间翻译了著名化工学术专著《精油》,在我国化工界一直广为流传。
离休后他住在一幢西式老楼里,除了帮助那些前来请教的年轻人翻译资料、答疑解惑外,江希张几乎谢绝了一切来访者,一直过着隐居生活。2004年春,江希张平静地离开了人世,享年97周岁,终得善终。羡慕吧?
这个人,既有自己天资聪颖的一面,也有人造神童的一面;既有被人利用的童年,也有追求自己理想的成年;既有逃避抗战的经历,也有助力新中国化工事业的贡献。
这就是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人,一个鲜活的人,有错误,也有功绩;有阴影,也有阳光。
千秋功过,就让历史去评说吧……
好了,下次老泰安人再给您讲好听的故事!
站在老泰安那些事的视角,带给你一个更有深度的泰安。总有那样一些事、一些人、一座城让我们难以忘怀。在今日头条里搜索“老泰安那些事”关注下,稍后更精彩。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