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后发现自己冲动了,还能反悔吗?近日,蚂蚁集团旗下消费信贷产品借呗发起对“贷款冷静期”的调查,80%的用户选择支持。市场猜测借呗后续可能会推出此类举措。就此事,蚂蚁集团回复表示:正在评估这类功能的可行方案,将第一时间公布进展。
↑截至3月12日12时,投票显示八成用户表示支持。
所谓“冷静期”,本质上是一种反悔权,是对特殊主体在冲动之下可能做出的,对自身权益造成重大损害的民事法律行为的一种兜底保护。离婚冷静期,想要保护的是婚姻免于因冲动而破碎;贷款冷静期,想要保护的则是借款人免于因冲动而背负债务。毋庸讳言,在消费主义深入人心的当下,非理性借贷是真正需要冷静的事情。
从校园贷到 络贷,小额借款越来越容易,也越来越方便。进步的背后,隐藏的代价是,一个缺乏自控力的年轻人,遭遇野蛮生长的 络贷款,很可能会酿成个人的悲剧。媒体曾 道,有大学生冒用同学身份,从不同的 络贷款平台获得无抵押信用贷款高达几十万元,全部用于赌球,最终不堪重负跳楼自杀。这样的悲剧并非个案。
不久前,河南一家消费金融公司针对首次借款用户,推出了“7天无理由还款”权益,借款前7天内提前还款,不收取任何费用。借呗所调查的,正是 友对该做法的支持度。设置贷款冷静期,意味着所有用户都将享受到一次性的7天免息贷款。对 贷平台来说,基于庞大的用户基数,可能是不小的成本,但对倡导理性借贷来说,“七天无理由还款”应该成为行业标配。
事实上,在金融行业,设置冷静期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比如购买寿险或者重疾险,合同里一般都会有犹豫期。在此期间内,如果不想买了,可以申请全额退保。贷款冷静期,与保险犹豫期,其实大同小异。只不过,购买保险是花钱,申请贷款是借钱,后者可能存在道德风险,有人会通过频繁借贷、频繁反悔,来免费获取资金。因此,对借贷者行使反悔权的次数,进行合理限制是必要的,至于是一次还是几次,则不妨交给市场去决定。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才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某种意义上, 络贷款的疯狂背后,折射出某些年轻人的财富观、价值观以及法律意识可能存在偏差。成年人需要对自身行为负责,这一点毋庸置疑。不去借不该借也借不起的钱,抑制自身消费冲动,给自己设置一个贷款冷静期,也是应有的理性。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舒圣祥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下载红星新闻, 料有奖!)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