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院士面对面:软件发展,正不断重塑我们对世界的认识

交汇点讯 “要解决计算机‘缺芯少魂’的问题,最根本解决之道是发展教育”“软件的发展,正在不断地重塑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也不断重塑未来计算机人才的模样和魅力”,8月21日,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苏省软件新技术与产业化协同创新中心承办的中国高校计算机教育大会上,面对中国计算机教育领域的这一重大任务,郑纬民、王怀民两位计算机领域的院士从自己的科研和教育实践中提出真知灼见。

郑纬民:有系统能力的“程序员”最具未来发展竞争力

【院士档案】郑纬民,1946年出生于浙江宁波,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尽管科研成就很多,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郑纬民教授最自豪的还是“培养的学生们都很优秀”。在当天主题为《加强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系统能力培养》的演讲中,郑纬民也不忘提及自己培养的学生们,“我有个学生叫薛巍,做天气预 领域的软件,在国内乃至世界上都是做得最好的学者之一。”

王怀民:大学软件教育也应有通识教育的涵养

【院士档案】王怀民,1962年4月出生于江苏南京,籍贯江苏淮安,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士。 “软件的发展,正在不断地在重塑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怀民教授提出,软件教育要跟上软件业的快速、渗透性地发展,必须持续、全面地升级。 王怀民表示,软件已经成为我们 会的基础设施,关系着经济 会文化的运转。“人类文明早期的表现形态是语言、音乐,这5000年的文字留下来,今天按照计算机编码大概的规模是23T。而近五十年来仅仅是开源部分软件的代码量规模已经达到50T,软件存在的形态的规模和水平是很大的。” 王怀民介绍,中国软件业发展非常迅速,2019年中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规模以上(即年收入500万元)企业超4万家,累计完成软件业务收入7.2万亿,占中国2019年GDP的7%以上。软件业务更带动我国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达到了35.8万亿元。 “在软件发展历程中,它通常是作为一个基础性的技术,带动一个领域的技术相互之间的迭代推进。”王怀民解释道,软件技术有“渗透性”,软件技术的发展不仅发生在纵向的领域,更会成为一种横向的技术。“我们的个人PC里有办公软件这样的纵向系统,后来我们有了智能手机,这样的通用平台则用来发展里面的特殊应用,因此软件技术就是在纵横相接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持续发挥,既和领域相关,又具有形成通用技术渗透发展的这样一个趋势。 ” 在特定领域中完成的通用技术,将渗透到新的领域中,又带来更大领域的专用技术的发展,软件技术的渗透性和专业性使其不断迭代推进,快速发展。 王怀民说,中国有如此之大的软件人群乃至工科领域人群。我们过去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做,从来没想过把软件做到可移植、可复用。“工业软件是制造强国的重器,过去每个领域只做自己领域的软件建设,能否将软件系统积累和沉淀下来?” “我们今天讲对软件的需求,不是一个软件开发团队做好工具给用户用,而是要在软件开发的进程中,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开发当中去,在持续的服务过程中改进和变化自己的需求。”王怀民表示,升级大学软件教育可以从软件基础教育、专业应用教育、通识教育、实践教育四方面着手,利用各类新兴的教学工具,辅助学生实现自主编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大学软件教育不仅要有专业教育还应该有通识教育,将共性知识的教育与特定应用领域的知识相结合。我们要在课程中加入专门软件工程的课程,使得大家有共享的习惯。王怀民建议,“软件技能应该成为今年每个大学生的必备技能。今天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人,他不仅应该是信息 会的受益者,更应该是软件文明的创造者。”

实习生 柯龙婕旻

摄影 唐宇明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0年7月15日
下一篇 2020年7月15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