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张载,世称“横渠先生”,是我国历史上一位非常著名的思想家,与程颢、程颐、周敦颐、邵雍并称为“北宋五子”。是北宋理学家的代表人物,他的学说杂糅了道家的一气阴阳等概念,而以儒家作为出口,从不同层面阐释着他的哲学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对后世影响甚巨。而他的四句教更是人所共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其精神的博大尤其使人振奋。
今天我们来介绍他《正蒙》一书的第五篇——动物篇。在这一篇他非常简要地谈论了对于动植物、魂魄、梦寐乃至声音的基本观念,他认为事物无法孤立而存在,必须在阴阳之中产生运动和变化,因此以建立秩序和礼仪。长幼、先后、大小,万物都因秩序而成行。
这一篇是《正蒙》十三篇中最短的一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动物与植物的区别
之前的文章里说过,他认为世界是一气的变动,成阴成阳,生物生形,变动不居。那么动物和植物的区别是什么呢?
他说动物本于天,所以以呼吸为形体聚散的基础;植物本于地,所以以阴阳升降决定其形体的聚散。凡生物初生之时,都是因为气的到来而滋养生息,而当生物长到盛壮盈满的时候,气就慢慢返回而退散。气的到来就称为神,因为神而万物伸长,反之则为鬼,因为鬼而万物以归。
物壮则老,那么当生物发展到最壮盛的时候,就是一气返归的开始,生命也因此走向衰老。所以那个“生”物的力量就叫作“神”,而“散”物的力量就叫作“鬼”,“神”与“鬼”就是一气的两种运动,而万物聚散,因此有其生,生灭有数,所以有命。
“动物本诸天,以呼吸为聚散之渐;植物本诸地,以阴阳升降为聚散之渐。物之初生,气日至而滋息,物生既盈,气日反而游散。至之谓神,以其伸也,反之为鬼,以其归也。”
“有息者根于天,不息者根于地。根于天者不滞于用,根于地者滞于方,此动植之分也。”
魂魄的概念
这是单对动物来讲的。以人为例,一气之作用于人,生而不离、死则离散的就称作“魂”,聚成形质、虽死而不散的就称为“魄”。
所以“魂”主意志,而“魄”主身体。做一个比喻,“魂”就好比是软件代码,“魄”就是硬件基础,而“魂魄”都必须由“一气”来生成、屈伸、聚散、变动,这“一气”好比是电,没有电,软硬件都没法工作,实现其功能。身体也好,意志也好,都由一气主导,所以对于动物来讲,“魂魄相交”就是生命最高的体现,“魂离魄散”就是生命的衰灭。
我们知道,肛门在古代称作“魄门”,意思就是这是身体的门户。人的饮食通过消化系统而从肛门排泄,如果“魄门”不能闭守,那么生命的能量就会迅速衰耗。而“意志”藏于五脏,当然这里“意志”的名字相当于“魂”,在中医里把守于肝脏的神称作“魂”,不过是因五脏而别名而已。而大脑的思维其实受到“意志”也就是“魂”的影响,思维好比是意志的“花”。人的心理和行动举动如一,就是“魂魄相交”。所以能够考察一个人的意志,就可以知道他的生命状态。
“气于人,生而不离,死而游散者,谓魂;聚成形质,虽死而不散者,谓魄。”
万物相生,而成秩序
张载提出凡物不能孤立独存,必须并显而共存。也就是如果没有万物的差别,万物即不成其为万物。物的生成是阴阳的屈伸、同异变化而来的,如果没有这些差别,物就不可能存在。这是非常客观的唯物认知。
而事物的发生有先有后,生长有大有小,所以因此而建立秩序,人的秩序也应该依此而建立。
“物无孤立之理,非同异、屈伸、终始以发明之,则虽物非物也。事有始卒乃成,非同异、有无相感,则不见其成。不见其成则虽物非物,故一屈伸相感而利生焉。”
“生有先后,所以为天序,小大、高下相并而形焉,是谓天秩。天之生物也有序,物之既形也有秩。知序然后经正,知秩然后礼行。”
梦是什么?
接着他谈论了梦和醒的问题。他说醒着的时候,形开而志交于外,睡着的时候,形闭而气专于内。醒着的时候耳目接收新的见闻,而睡着的时候,意志只能缘于旧闻,也就是心只能通过旧的影像记忆来运转,所以就形成了梦寐。所以一个人如果饥饿,就会梦见取物,如果饱胀,就会梦见给物,所以梦所感知的影像,是心在了察五脏中的“气”的变动,“意志”的变动的结果。
“寤,形开而志交诸外也;寐,形闭而气专乎内也。寤所以知新于耳目,梦所以缘旧于习心。医谓饥梦取,饱梦与,凡寐梦所感,专语气于五脏之变,容有取焉尔。”
以上即是《正蒙》第五篇“动物篇”的主要内容,当然后面还介绍了声音的各种不同,他认为声音是形与气、或气与气、或形与形的相轧,所以有声。乃至形体,气味,寒热,动静等等,都是阴阳的同异变化所形成,这与他的基本哲学观念仍然是吻合的。
感谢您的阅读。欢迎评论、转发、点赞、关注。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