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真知派# #国防科普# #历史冷故事#
在抗战中,日军基层对我军最大的优势,除了前面说过的大量加装光学瞄准镜的轻重机枪以外,就是他们有大量的曲射武器。其中最主要的,就是37/70毫米步兵炮,和50毫米掷弹筒。
而对我们威胁最大的,就是他们装备的掷弹筒。
一、日军的轻重两种掷弹筒。
日军装备的掷弹筒,其实有轻重两种型 。其中的轻型掷弹筒,是大正十年式。它重量2.6公斤,射程175米,是日军早期的主要武器之一。
但是它的射程太短了(不到200米),而当时国军嫡系部队步枪手可以在200米取得命中,这让日军士兵无法在较为安全的距离使用,所以对我军威胁不大,因此很快就被89式重掷弹筒取代。
而这个89式掷弹筒,就很让人头疼了。它的特点是:
1.重量轻。
89式重掷弹筒重量4.7公斤,和步枪差不多,非常的轻。而且它使用的掷弹筒弹不过是820克,一个两人掷弹筒小组可以携带16发。而且就算弹药打光了,也能用步兵的九一式手榴弹。
2.价格便宜。
89式重掷弹筒造价在220~244日元左右,按照造价来说,只相当于三支步枪。当然,所谓它比步枪都便宜的说法,是不对的。
3.射程远。
89式重掷弹筒最大射程在700米,由日军老兵操作时,在曹长望远镜的测距配合之下,在500米左右,可以取得非常精确的命中。
4.弹种多。
89式重掷弹筒除发射杀伤榴弹外,还可以发射燃烧弹、白磷发烟弹、毒气弹以及手榴弹。战时一般是靠先发射杀伤榴弹,然后再发射烟雾弹,遮蔽我方视线掩护冲锋的。实在到了最后久攻不下,日军往往还用它发射毒气弹。
这种武器的最大好处,是让日本人在最基层就有了曲射火力。而其他国家的部队,比如美军是连级才有曲射火力的如60迫击炮。至于国军的话,战前只有营级才有两门82迫击炮。
而日军的每一个中队就有6~9个制弹筒,相当于每个排都有两到三具掷弹筒的曲射火力。这样在最基层的班排级对抗中,他们可以直射火力和曲射火力相结合。你和它对射的时候,头顶上不停的有掷弹筒弹打下来,这是很影响士气的。
二、如何正确使用掷弹筒:测距望远镜是关键。
有了良好的硬件,也要有能操作它的软件。掷弹筒这个东西非常吃操作技术,往往是需要非常多的实弹发射,才能培养出手感。当然,所谓日军通过发射几百发炮弹,才培养出百发百中的掷弹筒老兵,那是胡说的。日军的掷弹筒,实际是靠的统一测距、统一来取得命中的。
1.集中使用。
在实际的运用中,日军掷弹筒是集中在一个班内(2-4门)使用的,受一个掷弹筒分队长(军曹,士官)的统一指挥,因此负责测距和协调射击战术的,往往是分队长。一般是一次性每具掷弹筒发射10发以上,靠20-40枚掷弹筒弹的大量投射,来取得其中的数发命中的。什么日军掷弹筒85%命中率,甚至百发百中,那都是胡扯的。
2.统一测距。
分队长统一使用九三式望远镜测距指挥发射,所以掷弹筒比较比较精准。
查《昭和16年度陆军动员计划令》中步兵甲等、乙等联队的装备表,每步兵中队都装备12副九三镜,基本做到军曹人手一镜。而如此高的望远镜装备率,其实和日军“九三式曹长镜”的低成本是分不开的。
当时日本一具棱镜双筒望远镜的价格在80日元左右,但日本军方给日本光学株式会 下达的4×40mm望远镜订单价格是每具30日元。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光学株式会 独辟蹊径设计出了在伽利略式结构的望远镜中装上可以进行测量距离的密位分划,即右镜目镜刻有水平各40密位、竖直各25密位的分划。在目镜的上半部粘了一个凸透镜,使之正好看清分划,可以进行概略距离测量。
该望远镜研制成功后定名为“九三式” (日本皇武纪年2593年,公元1933年)望远镜。日军分队长进行测距和射弹观测,靠的就是九三式士官望远镜里的的分划板,进行简单的密位测距。
这样的武器,抗战一开始让中国军队吃了大亏。不仅国军那边几乎单方面挨打,就连八路军,也吃了这东西不少苦头。仅冀中军区1940年至1941年的统计,掷弹筒破片伤就占到我军战伤总数的32.5%。
但是我国军队也吸取了战场教训,国共双方在缴获掷弹筒以后,都进行了大规模仿制生产。
三、国军的掷弹筒。
当时在中国,国共双方都有仿制日军掷弹筒。国军这边,主要是国府的民二七掷弹筒。
这是在抗战开始,国军吃了日军掷弹筒的大亏后,国府的30兵工厂于1938年(民国27年)仿制,设计者是30厂的厂长江元方。该型掷弹筒的优点,是把日式的线膛改为了滑膛,工时只是日式掷弹筒的1/3,而且把底座从日式掷弹筒的瓦型,改为了倒L形,当把它放在地面上的时候,会被自动定在45度角,方便了瞄准射击。
当然,这个掷弹筒的最大缺点,是仿制错了型 。它是由日军已经过时的大正十年式掷弹筒仿制改进而来,射程虽然超过大正十年的175米,也仅有220米。这个射程,不仅完全在日军轻武器的精确射击范围以内,更被日军89重掷弹筒的700米射程全压制。
要知道掷弹筒的主要用处,就是在四五百米外,在步枪的精确射程之外,单方面压制轻步兵。民27掷弹筒这个220米的射程,就失去了掷弹筒这个兵器的主要优势了。这表明国府这边,不仅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完全没有对日军有针对性建设,甚至直到1937全面抗战开始后,吃了掷弹筒的大亏,仍然是记吃不记打,被打了还不知道原因是什么。
总而言之,民二七掷弹筒虽然不咋地,但是起码解决了有无问题。这东西总共生产了大约4万多个,和150万发掷弹筒弹,还是起到了一定作用的。
真正把掷弹筒发扬光大的,是八路军的仿制型 。
四、早期的八路军的掷弹筒:
1.早期八路军靠的是缴获的日军掷弹筒。
1940年8月21日至9月4日,八路军在“百团大战”中共缴获掷弹筒57具,其中8月28日攻克寿阳东南落摩寺据点的战斗中,一次性就缴获了15具。由晋察冀军区俘虏的一个姓中西的日本士兵教授使用方法。
2.最早的八路军仿制掷弹筒。
1940年10月,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同志鉴于关家垴战斗的经验教训。要求军工部尽快开展掷弹筒的研制工作。在没有任何技术资料和样品的情况下,军工部部长刘鼎根据以前红军时期自制小迫击炮的经验,根据缴获的日军掷弹筒,亲自绘出一门类似掷弹筒的小炮草图。工程处的唐成仪、石崇江等任经过不断实验,在1940年底手工制作出了样品。
与国府不一样的是,八路军一开始仿制的,就是射程远的日军89式重掷弹筒。
3.黄崖洞兵工厂的改进型加长掷弹筒。
五一大扫荡以前,八路军主要装备的就是这种结构的掷弹筒。
五、八路军掷弹筒的改进:
日军使用掷弹筒的方式,需要大量的射弹,和大量的测距望远镜配合。而这两个条件,对于我军来说都无法满足。于是,我军就另辟蹊径,对掷弹筒进行了改进:
(一)、冀中军区的改进型掷弹筒。
在冀中军区这边,早在1940年,晋察冀军区工业部在聂荣臻司令员的要求下,也开始了自行仿制掷弹筒之路。至1941年1月,仅用了一年零一个月的时间,就率先完成了一款“50毫米掷弹筒榴弹”的仿制工作。相对于其他根据地,由于晋察冀军区当时争取了大批清华、燕京等名校的学生参与兵工生产,因此拥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在工业部技术研究室副主任张方的主持下,当时冀中军区的掷弹筒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1.爆炸威力更大。
那时候,晋察冀军区已经可以自行研制新式炸药,所以他们自制的“50毫米榴弹”的爆炸威力比其他根据地生产的更大。
2.生产工艺先进。
由于当时厂里的人员和机器设备都比较少,他们将缴获的铁轨切成钢条,再锻打成“20厘米厚、30厘米宽”的钢条,采用螺旋卷焊的办法,制成发射筒。这比黄崖洞兵工厂的“热锻法”生产效率要高。
3.掷弹筒筒身更长。
相比于八路军总部的400毫米掷弹筒,晋察冀军区的产品为了提高射程和精度,又将发射筒增加到500毫米。
4.掷弹筒射程更远。
他们对掷弹筒专用榴弹的外形经行优化。最后在燕京大学物理学教授、国际友人威廉.班德的帮助下,将榴弹的弹体改为与迫击炮弹相近的流线型。加上晋察冀军区生产的优质发射药的帮助,使得掷弹筒射程增加到900米。
冀中军区用缴获和自产的掷弹筒,基本完成了主力部队的装备。当时的八路军主力连队,每个连都有三挺左右轻机枪,2-3具掷弹筒。
(二)、军工部四所的改进型迫击炮型掷弹筒:
1943年春,军工部决定掷弹筒的研制工作集中到梁沟四所。四所根据一所产品图和样炮做了进一步改进。
1.在发射筒下面安装有两脚架,支起后筒身即与地面成45度角。整体脱离了掷弹筒的形象,开始有了迫击炮的样子了。
2.取消了燃气调节装置,以简化发射程序,方便士兵使用。
3.将加工难度较大的弧形驻钣改成了三角形底座钣。不仅提高了射击时的稳定性,而且大大节省了工时和材料。
4.在筒身右侧装设圆盘表尺,靠重锤摆针检查仰角大小,以确定射击距离(牸牛沟兵工厂的鼎龙式掷弹筒应该也是类似的重锤摆针瞄准盘)。
5.弹丸全部改为迫击炮弹式,可以外加药包,每增加一个药包射程提高150-200米。
这样一来,加上加长加厚的炮筒,自制掷弹筒脱离了日产八九式的模式,更接近小型迫击炮。结构也趋向实用化,同时大幅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首批10具掷弹筒在20天内即生产完毕,得到了军工部的好评,随即投入批量生产。该炮最远射程达到950米。
(三)鼎龙式掷弹筒。
1944年,技师温承鼎和吴奎龙根据日军八九式掷弹筒的设计和前线部队的反馈意见,将原有的拉发设计方式改为压发,减少了射击时的摆动,同时在筒身侧面增加了一个简易圆盘式分度表瞄准器,上面刻有0-90度的分划,根据指针尖在圆盘刻度上的位置来控制角度。根据测试,大大提高了命中率。当时按“谁发明,就用谁的名字命名”的倡议,于是这款掷弹筒也被命名为“鼎龙式”掷弹筒。
(四)、八路军终极版60毫米迫击炮型掷弹筒。
到了1944年6月,前方部队提出了希望掷弹筒的威力更大、射程更远的要求。军工部四所的技术人员将掷弹筒口径扩大到60毫米,其它零部件的尺寸也相应加大,弹体改成流线型,1945年春开始试生产。加上两脚架和瞄准盘,这种武器其实已经完全不能叫掷弹筒了,已经是标准的60迫击炮了。
总之,我军仿制的掷弹筒,经过不断改进,无论是射程、威力、口径、精度,都有了很大的进步。而且后期型 更因为加装了瞄准盘,命中率不断提高。
而日军这边,到了战争后期经济民生完全崩溃。日本军用工业也是各种粗制滥造,很多后期的九三式望远镜,目镜上不再有密位分划板,基本不能用于测距了。
加上有经验的老兵不断消耗,这些都导致战争后期,日军掷弹筒命中率越来越低,在战场上处于被完全压制的地位了。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