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 刊登《非凡十年·浙江篇》:奋力推进“两个先行”

人民日

之江奔涌谱新篇,勇立潮头更扬帆。

回首浙江发展这十年,不平凡的是奋进实干的精神风貌,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勇担使命,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 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不平凡的是探路先行的责任担当,面对错综复杂局面,开启系统性变革,实现历史性跨越,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 会,站上了新的更高起点。

如今,迈上新征程的浙江,与时俱进书写忠实践行“八八战略”新篇章,系统部署打造“重要窗口”,在高质量发展中奋力推进中国特色 会主义共同富裕先行和省域现代化先行。

创新驱动发展 加快转型升级

这十年,浙江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坚持“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加快新旧动能转换,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经济发展实现重大跃升。

一片薄到令人惊叹的铝箔,凝聚着自主创新的不懈努力。

电池铝箔轻薄化,是近年来行业技术升级的方向。一片铝箔可以做到多薄?位于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的五星铝业,给出的答案是0.009毫米。这家企业目前量产的锂电池铝箔可以做到这个厚度,大约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1/8。还能更薄吗?0.007毫米厚度的铝箔产品,五星铝业也正加紧研发测试。

走进五星铝业生产基地,铝箔轧制、合卷、分切各个环节紧张有序。从这里出产的电池铝箔,全国市场占有率已达40%左右。以往电池铝箔大量依靠进口,五星铝业在国内企业中率先进入锂电池集流体铝箔研发领域,凭借自主创新,成长为全球电池铝箔产销领先的品牌企业。

随着锂电市场蓬勃发展,公司电池铝箔的产销量也大幅提升。今年1至6月,公司产值25.4亿元,同比增长77%。企业负责人陈魏新说:“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我们一定要不断创新,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公司今年计划在设备技改上投入1亿元,为产能扩张攒足后劲。

依靠创新驱动,加快转型升级,浙江经济高质量发展跃上新台阶。2021年,浙江地区生产总值超过7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1万元,城乡居民收入稳居全国省区第一,研发投入强度提高到2.9%,全域创新体系正加快构建。

围绕“产业大脑+未来工厂”的关键词,再传统不过的制造业企业,也通过数字技术赋能,加速实现转型升级。

湖州市长兴县夹浦镇的莱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浙江首个纺织印染数字化智能工厂。在印染车间,工人按下终端按钮,染料冲配、稀释、搅拌等繁复工序都能自动生成配比、完成输送。

公司负责人蒋幼明感叹,引入纺织印染数字化智能工厂解决方案后,我们实现了从传统印染工厂向“绿色智染”数字化工厂转变。生产排程、生产工艺、产品质量实行数字化管理,治污控耗、降本增益明显,企业生产效率提高25%,运营成本降低22%,每吨纤维污水排放量减少10%,综合能源利用率提高15%。

这些年,浙江持续推动数字经济“一 工程”迭代升级,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两翼齐振、互为促进。一方面,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迅猛;另一方面,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不断突破,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今年5月,工信部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重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浙江有59家企业入选。自2021年以来,浙江累计入选重点“小巨人”企业201家,总数居全国第一。其中,193家“小巨人”企业聚焦制造业领域,占比达96.02%。

发挥人文优势 推进文化兴盛

这十年,浙江发挥人文优势、激发精神力量,新时代文化建设取得重大成果,努力在共同富裕中实现精神富有,在现代化先行中实现文化先行。

一个充盈着书香的乡村小院,彰显着乡村振兴路上独特的“文化味”。

汉灶村因为有汉代婺州古窑址坐落于此而得名。如何传承历史文脉,进而通过文化力量激活乡村资源和乡村产业?康玉丹觉得,从一个书香小院开始,可以带给村民不一样的文化体验。目前,这里已举办40多期文化沙龙活动,村民500多人次参与,还为当地小学生开办了读书公益讲座。

紧紧抓住文化这个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变量,婺城区近年来利用村庄的自然、文化、空间资源,引导文艺创客、非遗传承人、文化企业等入驻乡村,成立了全省首家文艺创客联合会,目前已培育文化乡创基地、点位、组织120多个,还联合当地银行推出“文艺贷”,提供资金扶持。

像这样的“文化乡创”群体、“艺术乡建”活动,次第绽放在浙江各地。浙江积极引导 会文艺力量和艺术家参与乡村建设,探索艺术共建模式,助力乡村振兴。到2025年底,浙江计划打造50个“艺术乡建”省级典型案例,建成100个省级艺术特色示范村、1000个市级艺术特色示范村。

文化,不仅是“软实力”,更要成为发展“硬支撑”,以文化力量推动 会全面进步,让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

瓷瓯、瓷钟、瓷鼓,20多种形制各异的乐器,都是温润如玉的青瓷质地。演奏敲击,清越悠长的乐音仿佛穿越时空而来。今年6月,在宁波慈溪市上林湖青瓷文化传承园举行的一场“越窑青瓷瓯乐鉴赏会”,让现场的中外观众领略了千年瓷韵。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上林湖越窑遗址是我国烧造历史最长的古窑址之一,“上林湖青瓷发源地”被称为慈溪的“文化金名片”。近年来,慈溪将青瓷元素融入农业、旅游、文创等,做大做强“青瓷+”产业,青瓷及相关产业每年营业收入已超过2000万元。

慈溪市匡堰镇近年来以青瓷文化为主题,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利用闲置民房打造青瓷乡村文旅集市和创意小镇。越窑青瓷与当地农旅产品碰撞出创意火花,助力农民增收,壮大集体经济。

如果从文化基因来“解码”,青瓷文化蕴含的工匠精神,也为“智造慈溪”建设提供了一种文化滋养。目前,当地已有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3家、“小巨人”企业24家,培育各类专精特新企业总数达251家。

绿水青山更美 金山银山更大

这十年,浙江加快绿色转型、建设美丽浙江,深入实施生态文明示范创建行动,建成全国首个生态省,照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路子走下去,努力让绿水青山变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

一条从浊到清的溪流,折射出美丽浙江建设带来的绿色成果、绿色福利。

“我每周巡河两次,小问题现场解决,暂时解决不了就用手机APP‘智慧巡河’上传照片反映情况。”走过金华义乌市苏溪镇大陈江邢宅段,所望之处水清岸绿山翠。苏溪镇邢宅村党总支书记胡绍希是大陈江邢宅段村级河长,也是土生土长的苏溪人。他说,十年间,看着门前这条小河从垃圾漂浮、河水黑臭恢复到水清岸绿,“小时候的好水又回来了。”

智慧巡河的法子越来越多、越来越先进。今年,苏溪镇在“大综合一体化”综合执法改革中,以数字化赋能治水管水,全镇已安装45处水质监测设备,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物联 、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发“五水智治”数字小脑系统,让实时监测、线上巡检和精准监管成为可能。

苏溪治水,变美的不仅是溪流河道。

今年6月底,苏溪镇杜村开工建起了生态跑步道。镇里工作人员介绍,这条跑步道环水而建,有2.05公里长,把村里伏虎水库、东青溪等优质水资源“串”起来。这个以水为特色的生态场景,也是苏溪镇未来乡村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

治水带动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整体提升,“两山”转化新路径也越来越通畅,真正让乡村水清岸绿产业兴。近几年,杜村旧村改造、“和美乡村”景观工程等相继完成,打造“欢乐杜村”生态旅游区,形成民宿经济带。目前,村里的农旅项目每年可为村级集体经济增收50多万元,带动10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和创业。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之路越走越精彩,浙江正倾力绘就现代版的“富春山居图”,努力让这幅图卷更加美丽耀眼、真实可感。随着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河湖建设全域推进,城乡人居环境质量显著提高。浙江加快推进经济 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走稳走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新闻+】

精细管理 提升执法效率

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市民黄先飞最近很开心,第一天递交申请、第二天就拿到批复的餐饮店营业执照。“我满意的不仅是批复‘加速度’,一天时间,执法部门已经联合对我的选址、设备、排污安装等进行把关,这让我开店特别有底气!”

几天前,当黄先生在“善膳汇”应用APP上一递交申请,嘉善县油污办、市场监管、综合执法、生态环境等相关部门便收到申请情况推送,当天下午便组织人员成立联合踏勘小组,对其申请店铺的选址、店招设置、设备安装等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实地核实,并出具相关意见书,形成联合踏勘意见。第二天下午,黄先生便通过“联考”,顺利拿到了营业执照。此后,这支队伍将陆续对排水、排油烟、处理餐厨垃圾、建隔油池等工作进行“保姆式”联合指导。

“把过去‘多条线’分散执法变为‘大综合’协同执法,现有执法力量集中办公,形成‘一支队伍管执法’,真正实现跨部门、跨领域的‘综合查一次’联合监管。”嘉善县综合执法局有关负责同志介绍,嘉善建立涵盖200余项监管事项的“一张清单”,检查频次同比减少30.3%。

“一支队伍管执法”是浙江“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探索之一。浙江通过构建监管全覆盖、执法全闭环的“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体系,将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多项执法事项归纳综合,通过梳理职能事项、整合执法力量,令行政执法变为“进一次门,查多件事”,破解重复执法、监管真空等问题。

按照相关部署,截至今年底,浙江的综合执法事项将拓展到60%以上执法领域,60%以上高频率、高综合、高需求执法事项纳入综合执法范围,60%以上行政执法量由综合执法部门承担,85%以上的执法力量下沉到县乡。

科技助力 引领制造升级

偌大生产车间里,齿轮热前加工数字化生产线上的机器人正自动完成工件安装。过道中,自动驾驶的AGV(自动导引运输车)将零件从智能中央立库运送到智能生产线上。工人通过电脑、手机以及AR眼镜,就可以掌握生产设备的运行情况,哪里出了问题,动动手指,一目了然。

这是位于杭州萧山区的杰牌传动科技有限公司智能制造车间里的一幕。该公司是一家致力于实现智能齿轮减速电机智能制造的老牌民营企业。去年,由15个主要信息系统和100条主要智能产线构成的“未来工厂”,正式投入运营。

在齿轮热前加工数字化生产线旁,总经理陈德木介绍,产品线上的工人从过去的20个缩减到2个。而原来产品生产需要2—4周,现在只需要4个小时,综合测算效率提升了168倍。

“规模的扩大以及科技创新都需要大量人才,我们的用工并没有减少。”陈德木说。目前企业研发人员占员工数的15%,“产学研用”全链条持续完善。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 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起的智能监测系统,让减速机等智能传动方案从设计、生产、销售、运维等全生命周期实现了信息化,运行人工成本减少80%。

点上的“盆景”正在变成面上的“风景”。2021年,萧山区新实施区级智能制造项目110个,数字化改造项目128个,形成了点面结合、普遍推进企业数字化改造的新局面。

截至目前,浙江省已认定未来工厂32家,打造省级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423家,累计实施国家智能制造应用和试点项目总数居全国前列。

古村新戏 丰富文化内涵

村民自导自演,台下掌声不断……盛夏时节,在太湖南岸的千年古村,好戏正轮番上演。

在浙江湖州吴兴区潞村文化礼堂,一场以“寻找丝绸之源”为主题的话剧演出正酣。礼堂管理员汤斌昌介绍:“现在平均每月举办10多场大小活动,礼堂一年能吸引1万余人次,不光受到本村村民欢迎,还吸引不少外地游客和外国友人。”

2013年起,浙江在全省启动建设以“农村文化礼堂”命名的乡村文化服务综合体,截至目前,农村文化礼堂总数已达1.9万余家,500人以上行政村覆盖率达97%。

如今,文化礼堂内文化讲堂、村民舞台、村史馆、图书室等设施功能一应俱全,乡贤能人也开始献计出力——礼堂管理员汤斌昌致力于搜集潞村红色史料,书法家慎召民邀请海外学者前来授课,企业家慎潺华通过普及刺绣技艺,带动周边群众就业……

2022年,浙江省提出将实施农村文化礼堂效能提升十大举措,不要形式上的“日日开门”,而是追求实打实的内容供给。

“潞村的钱山漾遗址曾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绸片,丝绸文化就是我们最好的名片。”费震祺介绍,以文化礼堂为主阵地,潞村建起丝绸之源旅游度假区,通过项目招引、壮大产业,丝绸手工坊、陶瓷文化馆等一批文旅项目陆续入驻。去年潞村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150万元,今年又张罗着引入 10多家与丝绸文化相关的艺术文化类项目,开设红色研学、精品游玩路线,不断丰富古村内涵。

乡村旅游 绘就绿色画卷

群山环绕,竹海溪流相映成趣,在浙江绍兴上虞区陈溪乡雪花潭景区内,民宿经营者王炜荣刚送走一拨远道而来的外地客人,又接到老朋友的预订电话,“我家8间客房预订早就排到一个月后。”

2003年以来,浙江省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搭乘“千万工程”快车,陈溪乡虹溪村乡间道路、管 等基础设施逐渐完善,依托村庄特色,通过小流域整治工程、美丽乡村升级版示范村建设等项目,虹溪村大力提升村庄“颜值”和“气质”,新农村整体风貌向景区化方向发展。

“2018年民宿刚开业不久,不仅雪花潭景区完成提档升级,乡里的盘山公路也提前竣工通车,客流量显著增加,我家还被评为全区唯一一家省级白金级民宿。”王炜荣自豪地说。

在距离虹溪村不远的太平山村,曾经因采矿留下累累“伤疤”的棋盘岩被外地投资客看中,计划改建为文旅综合体,“未来通往太平山村与虹溪村的6公里道路贯通后,游客来往两地更方便,将带动更多消费。”陈溪乡党委书记郑哲军说。

“两年多来,全乡景区累计接待游客人次超百万,旅游综合收入突破亿元,基础设施投入超亿元,解决本地就业近千人。”在郑哲军看来,串点成线的新时代美丽乡村亮丽风景线魅力无限、机遇无限。

陈溪乡的蝶变正是浙江奋力打造“千万工程”升级版的缩影。“十四五”期间,浙江将在坚持共同富裕和乡村振兴大背景下,持续深化“千万工程”,打造100条新时代美丽乡村共同富裕示范带,建设1000个具有未来乡村品质的示范村,新增1万个新时代美丽乡村精品村,着力绘就乡村大花园“富春山居图”。

智慧服务 便捷居民生活

“丁爱珍老人家中用电情况异常。”杭州余杭区径山村 格员吴礼宝的手机微信小程序中跳出这样一条红码信息。吴礼宝立即联系国 径山服务站副站长吴建青,一同前往老人家中查看情况。

原来,老人家里的插座发生故障,造成厨房停电。“你们来得太好了,我这一个人都不知道咋办才好呢。”丁爱珍老人连连道谢。

居家养老,需要提升 区精细化管理水平。“绿码表示用电无异常,黄码表示用电量变化幅度在50%至80%之间,红码表示用电量变化幅度大于80%。”国 径山服务站负责人介绍,从2019年开始,国 杭州供电公司运用电力大数据和物联 技术,通过智能电表分析老人用电情况,经过云计算生成用电“画像”和红、黄、绿三色“电力关爱码”,协助 区工作人员上门服务独居老人等。如今,“电力关爱码”小程序也已上线,方便 区工作人员实时掌握独居老人情况。

智慧生活融入日常点滴。现在,余杭区为老年人提供的安心就餐服务场景,集成了老年人身份证、市民卡、长者卡、人脸生物信息的“脸码卡”,能够实现多种结算。此外,“余杭一码通”打通多部门数据,完善“多码融合”,打开数字身份码就能实现公交地铁乘坐、水上巴士乘坐、政务办事、医院就诊、公园游玩等多重功能。

截至今年6月底,浙江已上线运行“七张问题清单”“外卖在线”“浙医互认”等107个应用,推动 会各领域治理能力提升,打造更加智慧、贴心的生活服务场景。

新跨越 新期待】让生活更有幸福感

党的十八大以来,浙江广大干部群众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 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努力践行“八八战略”,脚踏实地,苦干实干,经济 会发展取得了亮眼的新成绩。

经历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浙江重新振作,迈步向前。面对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变化,不少浙江人开始认真思考:腾笼换鸟的发力方向在哪里?

2013年,浙江省成为全国首个“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2014年11月,首届世界互联 大会在嘉兴乌镇召开。浙江选择了发展信息经济,作为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突破口。

没有先例可循,浙江人再次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不怕吃苦精神,拿出了一轮轮创新答卷:

移动支付、互联 医院率先在浙江落地,跨境电商、共享经济风生水起。认准“高”“新”产业发展方向,从芯片到工业软件、物联 系统集成,再到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今天,数字产业成为浙江经济增长重要引擎,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021年全国旅行 国内旅游接待人次排名,浙江高居榜首。无论城乡,浙江都保持接待高水准:便捷的数字支付,优美的生态环境。到浙江各地走一走,一定会对“高质量发展”概念有更切身的体会。

老百姓获得感满满:“智慧天 ”遍布城乡,海量数据迅速反应,助力找到嫌疑人、嫌疑车的行踪,2021年,浙江群众安全感达到99.19%;坐公交车可以预约,点点交互式电子站牌,换乘中心就会派出公交车,让乘客等待时间不超过15分钟;宁波、嘉兴、绍兴等地越来越多独居老人的床上安装了传感器,老人睡眠时的心率、呼吸等数据出现异样,马上预警提醒;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37年居全国省区首位,城乡差距越来越小。

钱袋子鼓了,安全感有了,老百姓还渴望良好的生态环境。浙江持续进行生态省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处处可见绿水青山;全域景区化建设的概念深入人心,“到哪里都像进入大花园”的市县越来越多,住在农村成为令人艳羡的美事。

这就是浙江,一头不断创新引领经济 会快速发展,一头呵护承载悠远文明的农村留住乡愁。“快数字”和“慢生活”构成的浙江魅力,让人来一次就很难忘怀!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2年6月10日
下一篇 2022年6月10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