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走出“舒适区”,积极寻求新机遇!上海纺织建筑设计研究院的“乘风破浪”之旅

李健在思索。

在上海纺织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总经理李健心中,企业未来的发展之路正越来越清晰:赋能碳纤维、非织造纤维等项目的规模生产的模块化规划与设计,填补国家在这一领域的空白;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东方国际(集团)有限公司 “全球布局、跨国经营”战略,跨出国门,走向世界;推进“双碳”技术服务,开展“双碳”业务的咨询及规划;在确保目前EPC的基础上向OEPC发展……

但是,所有这些,都需要设计院走出原来的“舒适区”,去直面市场的压力,去参与全球的竞争。

风劲,却是扬帆好时机。

转型发展,前行脚步从未停歇

对于上海纺织建筑设计研究院来说,“转型”这个词并不陌生。60多年来,在上海纺织经历辉煌、调整、改革、再发展的过程中,设计院始终坚定不移地发挥传统纺织设计优势,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紧跟时代步伐,拓展自身能力。

“利用石化提炼的原材料进行生产,从而给市民提供了丰富的衣料。”李健回忆道,当时上海人津津乐道的“的确良”、“晴纶衫”等大多都来自于此。

此后,上世纪八十年代,设计院进行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换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济上自负盈亏,逐步摆脱了依靠国家拨款事业费的“铁饭碗”,走出了设计院改革的第一步。

第三次转型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伴随着浦东开发开放和城市功能的逐步转变,设计院从专注传统纺织工业设计转型为传统纺织工业设计与咨询为主、民用建筑设计为辅,迈入综合性设计院的门槛。

而第四次转型则是进入新世纪,在国资国企进一步改革开性、打响市场化攻坚的同期,设计院业务拓展至工程总承包、海洋、节能、环境等领域的设计、咨询及培训,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综合性设计院。

“我们前行的脚步,从未停歇。”李健表示,设计院自成立以来,业绩显著,先后承接国内外大中型纺织、化纤、印染、针织及民用建筑等工程设计项目3000余项,国内大部分腈纶工程和碳纤维工程项目分别由该院承担设计;荣获各类国家科技进步奖、省、部优秀工程设计奖100余项;主编和参编并颁布实施的标准、规范20余部,还有2部标准目前正在编制。

不仅如此,人才优势也是设计院的一大亮点。现有员工347多人,其中硕博士研究生将近103人,占员工比例约30%,各类注册工程师约70人,占员工比例20%。先后培养出“中国工程设计大师”2名、“纺织行业工程勘察设计大师”3名、“全国纺织行业劳动模范”3名,“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1名等。

一带一路,展现上海纺织内蕴实力

2020年9月22日,随着挖掘机对第一个基坑进行开挖,东方国际集团埃塞毛衫制造基地建设项目(一期)顺利开工。这也是该集团响应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倡议,践行“走出去”战略,在海外实施绿地投资的“第一单”。

上海纺织建筑设计研究院,成为了这个项目的EPC工程总承包单位,负责规划设计、工艺设计方案、施工图设计、优化及确认、建设过程中的质量监理、施工进度和质量验收等职责。这是一次考验,也是一次机遇。

“精英尽出”——李健如此形容道。为确保项目按计划顺利开工,2020至8月23日至9月13日,项目现场管理组外派7人分三批陆续抵达现场后,立即投入工作,开始办理土地移交、施工许可证办理、图纸转换、物资免税申请、施工单位进场等各项手续。国内后勤组也与国外现场组通过例会、微信群等方式形成联动,在资金、技术、物资、物流、后勤以及通用设备和生产设备采购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全力保障,确保项目“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畅通。

“未来,欧洲时尚品的最新款,用的将会是我们集团在澳大利亚采购的羊毛、非洲采购的棉花、亚洲的工厂、上海的设计,最终进入的是欧洲的奢侈品商店。”李健如此形容道,“这就是中国制造的真正实力。”

智慧节能,力做“双碳”技术服务先行者

提起纺织厂纺纱车间,我们脑海里浮现出的总是机器轰鸣、线坨飞转,纺织女工在一排排机器间来回穿梭换锭接线……但是你能想象现代纺纱车间,操作人员只要手握一只手机或者IPAD,就能“掌”控车间生产的“一举一动”吗?

2022年,江苏大生集团投资3亿元建成的“智慧化工厂”,将互联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工业生产深度融合,从而使得万锭用工人数降至个位数,刷新了行业纪录。如今,在该集团的数字化纺纱车间,偌大的厂房内,乍看上去,鲜有人影,可用工水平、产量、质量、效益、成本、管控等多项指标均在行业领先。

同时,设计院还不断拓展市场领域,借着沿海纺织产业向内地转移并转型升级的契机,将业务板块从沿海地区为主拓展到中西部地区,积极承接了云南保山、江西九江、四川屏山、山西大同以及新疆乌鲁木齐、阿克苏、喀什、库尔勒等中西部地区的纺织智慧园区或工厂的项目规划及施工设计任务。

不仅如此,上海纺织建筑设计研究院还将目光瞄准了“双碳”技术服务。

“纺纱、织造工厂的运行特点是高能耗、严控温湿度,如何节能减排,如何构建绿色技术体系、发展低碳建筑极其重要。”李健如此表示,作为一家紧跟时代发展的纺织设计院,在“双碳”技术服务中,必须下好“先手棋”,做好“先行者”,“没有先期设计,就没有工厂的碳达峰实际行动。”

为此,上海纺织建筑设计研究院在近年来智能化、智慧化工厂的建设过程中,充分利用新兴技术优化设计,如采用热泵技术节能减排、建筑规划设计中采用低碳设计、利用光伏设计实现自然光和灯光的有效整合等,从而助力国家和 会尽早完成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目标,并为设计院的多元化和持续稳健的发展提供必要支撑。

抓住机遇,主动突破跳出“舒适区”

当前,疫情带来的影响还未消散,企业发展环境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多,挑战和压力显著增大。世界经济衰退风险上升,产业链、供应链衔接不顺畅,国际贸易、投资萎缩……所有这些不利因素,让不少企业有些“望而却步”,免不了“求稳”。

“在不确定性面前,要化危为机,用跳出舒适区的勇气主动突破,抓住拓展市场的机遇。“李健表示,越是市场动荡,越是大浪淘沙的时刻。光会守成,不知进取,风险性只会增加。

今年疫情期间,上海纺织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拿下了新疆睿宸纺织有限公司50万锭的设计项目,占地500亩,投资20亿,年产约8.4万吨纯棉纱线,旨在传统棉纺产业上进行技术革新、模式创新以及数字化、智能化发展。

4月24日才是第一次项目线上会议,项目区却已定于6月开始施工,这也就意味着设计院需在6月初即交付设计图。疫情封城,又要面对时间紧、交付急、技术难度高、工作量大的难题,整个设计院的工作人员努力克服封控期间技术资料不全、私人电脑设计软件不完善等不利条件,不仅按时完工,更是为项目创新设计了数字化的 络管理体系,将“MES、ERP、APS、WMS”系统与“互联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完成传统棉纺产业的升级转型;构建绿色能源智慧系统,提高清洁生产水平,完善绿色创新体系,建设低碳纺纱车间,为纺织产业的绿色发展赋能。

李健表示,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设计院的业务承接量继续保持了可喜的增长态势。除了上述项目外,近期设计院还承接了山西大同中银纺织科技园、四川雅安圣善纺织科技有限公司25万锭项目、无锡一棉的全棉特高支智数高端纺织项目、浙江宝万碳纤维有限公司年产6万吨PAN基碳纤维原丝项目等项目的可研规划及施工设计任务,为全年生产任务的完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2年6月1日
下一篇 2022年6月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