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之后,公司迎来了 一批新实习生,到现在快一个月了,基本考核也差不多了,几个带队老师一起开会,结果差不多要辞退一半。
这个比例倒是正常,可是被辞退的人中,居然有原先最被HR看好的一位同学。
这位同学的简历非常漂亮,要学历有学历,有成绩有成绩,要想法有想法,听说面试的时候,与HR的交流也非常的流畅、大方,正是面试官最喜欢的样子。
休息时聊起这件事,他的考核老师说:“聪明是聪明,就是不会做事,没章法,思维模式转不过来。”
“什么思维模式?”
“学生的思维模式。给他一个任务,他就像做题,非要自己研究、折腾,绝对不找人请教,闷头想办法,最后的结果不是太理想主义就是根本毫无头绪。就是不实在,估计比起职场,他去搞学术更合适。”
原来,但是给他的任务是做一款产品的市场调研,不是前期的调研,而是推广的宣传调研,主要是帮推广部门找到最合适的推广角度、推广渠道等等做准备的。
这件事不是只交给了他一个人,而是同一批的几个实习生都参与,可以一起讨论,可以选择合作,最后给出调研结果。
一共有5个人参加,其中3个人选择了合作,自发组成了小组;另外两个同学选择了独立做 告,这位一开始最被看好的高材生就是其中之一。
他不是不认真,相反,可以说是非常认真了,那段时间,他就没10点前离开办公室。
不过方法确实很有问题。
他真的是从产品的源头开始做“分析”的,包括产品的成分、工艺、权威 告等等,工作量不小;可是,这些不是工作要的结果。
以至于,整个过程中,他本人确实“收获良多”,学习到了很多新知识,上交的 告却与项目需要的内容相去甚远。
听到这里,我大概了解考核老师说的“比起职场,他去搞学术更合适”的意思了。
职场是结果导向的,至少说,是结果优先的。
为了更快、更好地得到结果,职场人一定要善于“借力”:向工具借力、向经验借力、向人借力。
1、向工具借力
举个例子,我从去年换了鼠标,从之前的罗技换成了讯飞,不是因为讯飞的手感更好,而是因为讯飞鼠标有“智能语音”。
用“智能语音”做输入,每分钟400字,不仅速度比键盘输入更快,而且自动添加标点,用后台算法纠正错别字;另外,基本的电脑操作,如“打开某某软件”“搜索某某短语”等,也不用点点了,说话就行,无形中减少了不少时间。
再比如,用好excel的函数和透视表,熟悉一些音视频文件的批量操作工具,这些都是磨刀不误砍柴的事。
2、向经验借力
太阳底下无新事。很多时候你以为的“我发现”多半早就有人想到,甚至实践了。
工作不是学术,重点不是你的发现和证明过程,而是拿出切实可用、可执行的东西。所以,比起盯着一片空白的电脑屏幕,苦思冥想,绞尽脑汁,不如直接搜索,看看能否找到前人经验或者对标案例。
这样可以让你的效率提高十倍不止。
在前面提到的“三人组”中,他们就用了这样的方法。直接从结果出发,先找到了产品的国外对标案例,然后对比国内的消费数据进行修改和调整,最后加入了一点自己的想法提出可行性预测。
马云从ebay获得启发做了“淘宝”,程维从优步获得启发做了“滴滴”,善于“借鉴”本身就是一种能力,不是一件“没有面子”的事。
3、向人借力
除了工具和经验,借力中最能体现一个人能力的,就是“向人借力”了。
历史上最会“向人借力”的,可能就是刘邦了。
用刘邦自己的话说:
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当然,马云也说过类似的话:
我不懂管理,也不懂技术,但我能找到比我聪明的人,并且让聪明的人一起工作。
除了这些大佬,说回到日常的工作琐事。
写 告,文案能力有欠缺,怎么办?
最好的办法是找个文案高手指点一二,两三天的事情或许两三个小时就能完成。
遇到项目节点卡壳了,没思路,虚心请假一下前辈或领导,或许你的困恼在他们眼里根本就是小事一桩。
很多职场新人的问题,不是不知道自己“不会”“不懂”,而是“开不了口”。
通常是两种心理:一种是自卑,一种是自尊。
这两种心理都会阻碍人的成长,不是不够努力,而是速度太慢容易错失机会。
就像那位被辞退的同学,在他“埋头摸索”的时间里,已经有人超前拿到了入场券;而公司不会等着你慢慢改变或成长,才有了这样的结局。
写在最后
在职场上,所谓的“能力”可以通过三个“借”来提高,分别是:
最后借一句话来小结:
人生就是一场开卷考试,请充分利用你所能拿到的所有资源来考试。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