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三银四即将到来,作为一年一度最热的跳槽季,不少打工人都翘首以盼,开始利用上班之余找寻合适自己的工作机会,然而最近关于监控的一场争议,却使得跳槽大军人人自危起来。
这场争议的开端还要追溯到上周知乎的裁员风波,在相关话题下又引发了新一轮舆论,传出知乎被安装了行为感知系统,可以通过监控员工的上 行为获悉其浏览招聘 站、投简历等行为。随后虽知乎出面否定了裁员传闻,可在此期间已深入了解行为感知系统的打工人们却打起了寒颤。
到底何为行为感知系统呢?笔者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其具体功能。
行为感知系统是由深信服公司开发的,深信服公司于2018年5月上市,是一家专注于企业级 络安全、云计算及IT基础架构、基础 络与物联 的产品和服务提供商。其全 行为管理产品曾连续12年保持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
而行为感知系统正是其研发的软件之一。从官方介绍可知,这套行为感知系统除日志中心、带宽分析、未关机检测分析、泄密追溯分析功能外,还有离职倾向分析、办公 上 态势分析及工作效率功能。
其中深信服 也曾介绍,离职倾向分析通过识别用户的上 行为,提前识别出有离职倾向的员工,帮助企业管理员事先发现、减少公司损失。还能做到对“员工的 络行为都有记录”,而且是“合法的,很多公司都在用。”
目前,引发争议的该行为感知系统已无法在官 检索到,此前官 罗列的与光大银行深圳分行、新浪等组织机构的合作案例也已不可见。不少律师表明,企业对于 上的监控行为,应当先告知员工,取得同意,不然企业则存在违反个人信息保护法的法律风险。
上一秒投简历,下一秒被裁
1
行为感知系统使得很多打工人不得不面临一个现状,可能刚刚投完简历,下一秒就被公司裁员了 。
行为感知系统不仅能够通过监控员工行为了解其是否想离职,员工访问招聘 站次数、站内申请职位、搜索关键词以及简历投递次数等内容均可被查看,就连员工在招聘 站投递的简历都可以预览和下载。
系统还会列出不同员工的离职风险,分为了“高危”、“疑似”、“可疑”等不同等级,此外,系统还可分析组织员工的怠工情况,展示整体怠工总人数和日均怠工时常,根据收集影响工作效率的无关应用、怠工集中的时间段,分析员工消极怠工的因素。另外,还可给出怠工情况最严重的部门排行和员工排行。
根据 传的系统后台图片,被检测的员工在某月访问了求职软件 站23次,投递简历9次,含关键词的聊天记录254条。
且该系统的费用不菲 ,根据深信服的销售人员表示该系统的费用按年付费,费用与 络带宽、终端数量有关,监测200个终端的费用为3年4万元,而最贵能达到几十万。此外,公司装上这一系统后,只要员工用自己的手机连接公司WiFi,浏览内容就可以被公司监控下来。
“监控员工系统”信息曝光后,迅速引发了热议, 友纷纷表示“太可怕了”、“打工人太惨了”,也有不少 友质疑员工的个人隐私被侵犯。
行动感知系统究竟合法吗?
2
在争议引发的第一时间,知乎出面做出了澄清,表示企业从未使用过这个系统今后也不会启用该类的软件工具,且针对违规收集个人信息安全的行为持反对态度。
虽然在舆论的冲击下,深信服迅速在官 下架了相关产品的介绍,但之前,深信服的销售人员一再强调,“这个是非常合法的,很多公司都在用。”
在此前,也曾经爆出过类似的事情,去年11月16日,一份《关于违反员工行为规范的处罚通 》在 上广为流传,国美总部针对非工作流量信息进行统计排查后,发现有部分员工在上班时间摸鱼,根据规定对11名员工进行了通 和处罚。
这个行为当时就引起了热议, 友们的争论主要集中在,国美监控员工上 行为,是否合理?不过时至今日国美也没有对后续做出正面回应,只是在声明中表示“有则改进,无则加勉”的回复。
不少IT业内人员表示,这种系统在10多年前已经存在,可是经过多年的演变,已经从最开始的流量保护演变为保护公司机密文件、分析离职倾向等。
不少律师针表明,此类管理措施极容易造成侵犯员工隐私的行为发生。
那究竟监控行为是否合法呢?
目前,这种监控行为是否真的合法还没有定论。
首先,员工使用的是公司的电脑和企业公共 络。专业人士表示,是否涉及侵犯员工隐私,关键在于公司安装这套系统,监管员工的行为是否有明确征得员工同意,如果未经过员工同意,这种行为则会涉嫌侵犯员工的个人隐私。
这种软件就像监控摄像头一样,如何判定它的性质,是否侵权主要还是看软件使用者的行为。
针对此类事件,光明 评论文章《公司监测员工聊天记录?保护隐私的底线必须坚守》给予了较为中肯的答案:企业作为市场活动的主体,其运用先进技术手段,改善管理水平的方式无可厚非,但企业搜集、存储、加工、分析的信息,其范围应当限定于员工基于劳动合同提供的劳动行为本身,在此之外收集的信息则涉嫌侵权。
写在最后
3
在看到贴子的第一时间,笔者第一反应是,程序员何苦为难程序员,但翻了翻帖子下的评论,发现,回复的程序员不多,细细想来也很有道理,毕竟作为测试员,每天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和BUG打交道,哪有时间摸鱼。
其实转念想想,在市场上正常的公司都会是以利益驱动为第一驱动力,毕竟公司要生存要发展嘛,如果员工过多的摸鱼,拖项目确实会造成一定的困扰。神经紧绷需要放松时,我们可以采取不一样的方法。
笔者认识的一些优秀测试员们,在上班的闲暇时间会研究一些新的技术,既短暂放松了自己紧绷的神经,也对快速发展的技术做到了一定程序的了解。
当然,对于公司在没有获得员工同意的情况下私自监控的行为笔者还是保持不认可的态度,小伙伴们在入职时可以适当关注一下是否有相似的情况。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