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动能,在这里涌动——岁末年初探访全球健康产业创新中心

新华 北京1月7日电 题:生命的动能,在这里涌动——岁末年初探访全球健康产业创新中心

心磁扫描成像仪、可穿戴式除颤器、柔性贴片式心电仪、眼内液采集器……位于北京中关村东升国际科学园2 楼的全球健康产业创新中心大厅内,一个个实物、一张张海 ,展示、介绍了一件件新型医疗器械。

全球健康产业创新中心由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发起设立,2018年入驻东升国际科学园,旨在对接全球医疗创新技术与资源,为医疗器械、诊断服务等创新项目提供创新培育平台。

全球健康产业创新中心地下一层,既有共享实验室,也有创业公司的独立实验室。一间约70平方米的房间内,满满地摆放着办公桌和仪器,几位工程师正在紧张工作。

“原先医生治疗眼底病时要一直盯着仪器,长期保持一个姿势,导致很多医生出现颈部和肌肉骨骼并发症。现在我们利用超高清显示技术,接入高清屏幕,帮助医生减缓疲劳,同时提高治疗精准度。”29岁的北京新创恒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CEO王冠楠,指着桌子上自主研制的几台眼底病治疗设备说,“早期的外壳还比较粗,现在我们的仪器越来越精细了,期待早日能上市。”

全球健康产业创新中心3楼,是中心与全球医疗科技公司波士顿科学合建的开放创新空间——T3创库,1000多平方米的空间依次分布着沙龙角、咖啡角、会客厅、工作间。“这里每周都会举办交流活动,创新的火花可能在不经意间迸发。”全球健康产业创新中心执行主任王竟菁说。

“当我的左手把杯子拿起时,右手也可以同时完成一模一样的动作。”一名工作人员左手戴着感测手套,右手戴着外骨骼机器手,正在直播间里为观众展示一款用于手功能康复治疗的外骨骼机器手设备。

“手指手掌关节多、结构精细,手功能的康复直接决定了脑卒中患者康复后的生活质量。”富伯(北京)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孔令杰介绍,利用感测技术的高灵敏度,健康的一只手可以和患病的另一只手完成相同的动作,进行康复训练。

“我们是创新中心孵化毕业的第一个项目,也是清华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项目。”王颖奇从清华大学毕业后,与校友一同投入眼科医疗设备研发工作中,并成立北京图湃影像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团队成员50余人,研发部门硕士博士占比超过70%。“我们自主研发了超高速扫频OCT产品用于眼科诊疗,同时也跟医院持续开展紧密的医工合作,希望能助力高端眼科医疗设备的国产化进程。”

谈及科技、医疗,不论来自高校、医院,还是从海外归来的“创客”们个个都眼里放光。凛冽的寒冬里,东升国际科学园内涌动着创新创业的暖流……

据悉,2019年9月至2020年12月,全球健康产业创新中心通过北京市卫健委、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友谊医院等临床转化渠道挖掘并筛选的项目超过200个。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1年1月1日
下一篇 2021年1月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