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欢迎翻页,看后面拜访客户的随想,并留言。
——
没想到了打破了以往的留言数的最高纪录(这次超过40条!):
图1
后来向出版 杨老师申请样书,杨老师慷慨的寄了好几本,因此能在本期赠书中抽取三位朋友,获赠SDS新书,并获得VMware研发中心首席架构师张海宁和我的签名。
1、青岛宏达赛耐尔 – 王新江
他的留言获得点赞数为36
图2
图3
2、华云数据 蔡彦鹏
他的留言获得点赞数为13,参见图2.
3、星辰科技 黄承材
他的留言获得点赞数虽不多,但是他非常慷慨,把自己的书送给了客户。后来交谈还得知,他从vSphere 4.0开始学习,每个版本都比较熟悉;并且在他所在的城市,做了好几个vSphere虚拟化的项目。
——
拜访客户的随想
前些天在与一些VMware vSAN客户交流时,感觉深受启发。
1、某金融行业的IT主管
非常佩服他们的前瞻性,他们很早就在云化、DevOps展开了思考和行动。更生猛的是,已经上线了在我看来类似PAAS的业务 – XX训练营,这使得IT部门从纯粹的成本投入转向了创新性产出的大道。这个特训营的介绍如下:
“
如果您有一个交易想法,却不知道如何实现;
如果您想借助计算机的力量,自动监控全市场;
如果您想要系统地学习策略交易,尝试新的投资模式;
那就快来加入XX特训营,开启策略修炼之路!
“
这个特训营已经开办了好几期,而且培训出来的不少学员能够借助他们的平台,自己建模,自动化的监控,并利用事先设置好的触发条件,自动实现交易! 太牛了!
我想到更多,未来是不是更多的行业都离不开互联 、计算机?下一代即使不从事IT行业,是不是也该学点编程?
2、中国本土发展起来的跨国集团的IT主管
他们在云计算平台、软件定义数据中心落地上做得非常好。不过,让我感兴趣的却是Hadoop on vSAN,其实在他们之前,我知道还有一些中国的用户采用这种方案。我个人从技术角度看,觉得这种方案,至少在现在(未来vSAN Roadmap也许有更多的优化)看起来,性价比不是那么的高,因为Hadoop已经是1/3的存储利用率,vSAN采用FTT=1则是1/2的存储利用率,这样总体只有1/6的存储利用率;而且I/O路径较长,性能可能也有损耗。结合其他Hadoop on vSAN的用户,我大致总结出以下几点:
1)减少了对物理机的需求,提高了计算资源的利用率
2)利用成熟的vSphere虚拟化平台,管理简单,例如远程开启或关闭Hadoop节点
3)用户希望架构统一,例如所有业务都纳入到NSX+vSAN中
4)销售、售前工作做得好 : )
我猜想,或许还有其他的原因,欢迎Hadoop on vSAN或其他大数据业务 on vSAN,或者大数据 on Server SAN的用户或知情朋友私信,或者留言发表你的看法。
——
上述写得不对的地方,欢迎指正。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