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背后的人性误区:信己胜于信人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这句名言,出自东晋初年琅琊王氏家族首领、一代名臣王导之口,这里面所说的“伯仁”,不是别人,正是王导的好朋友汝南人周顗。

这句话一听就是有酒有故事的话,虽然明面上就一个意思:我虽然没有亲手干死伯仁,但伯仁却是实实在在因我而死的。但是,大家细细品一品,这话背后是不是有很多不同寻常的意味在里面?

你不杀伯仁,伯仁为什么会因你而死?伯仁因你而死,你为什么又要强调你不杀伯仁?

总之,这句话看似只隐含着一个简单的故事,实际上背后隐藏着极为复杂的人性逻辑,具体有什么异常之处,还需要层层深入地去抽丝剥茧!

”伯仁之死“的故事概况

周顗像

周顗,字伯仁,生于西晋武帝泰始五年(269),出自汝南郡望的周氏家族,家在汝南郡安成县(今河南省汝南县王岗镇一带)。虽不能说是含着金钥匙出生,也算是出生在名门望族了,这种人只要正常生长,一般地,往后余生都差不到哪里去。

咱们也不羡慕妒忌恨,运气本身也是实力的一部分,投胎这种技术活,我们改变不了,也强求不了!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出生都是上帝派给我们的一手固定的牌,怨天尤人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接受客观现状,然后竭尽全力去打好自己手里的每一张牌,才是积极的活法。

周顗没有躺平!他自幼刻苦勤学,博览群书,知书达理,把自己的人生软件不断地升级,而且他的自身硬件也相当不错,是一个小有名气的小帅哥,所以很快便脱颖而出了,成为了家族和 会上的有为青年。

凤凰男周顗很自爱,从不和周围的渣男、纨绔子弟们搅合到一起,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是一路人,绝不跟你一起玩!所以周围很多公子哥都说周顗不合群,说他装清高!吃喝玩乐、欺男霸女,这种生活不香吗?

但一个人只要你坚持做真正的自我,总会有人能识别你的。别人觉得他死板、清高的周顗在族中长辈以及 会名流心目中的印象却日益高大上起来了。君子不器,这孩子能够克己复礼、慎言慎行,将来一定能成大事!

当时的士族名士贲嵩、戴渊等人也慢慢成为了周顗的粉丝。特别是戴渊,被举秀才后,即便要到京城洛阳谋取前程,也不忘借机到汝南来拜访一下偶像周顗,从广陵郡到汝南郡,路有多远,戴渊的心就有多虔诚!

两人见面后,互相恭维背后肯定有互相试探,结果一向能言善辩的戴渊在面对偶像周顗时,只能被教育得像个小学生一样,插不上话呀!

所以,戴渊离开后,逢人就给偶像打广告,说周伯仁是天下英才,年轻有为,将来必是一代贤能之士。言下之意,崇拜这样的优质偶像,也不丢自己的份。

家世有了、才学有了、品貌有了、名声也有了,周顗进入仕途的机会自然也不会缺!

少年时期,州郡政府就屡次征召他,想让他出仕为官,这可是难得一遇的活招牌呀!但是,周顗认为自己还年轻,需要继续读书,增长才干,充实知识,就一再拒绝。

一直到他弱冠之年,他自然地承袭了其父武城侯的爵位,他认为时机也差不多了,便出任了朝廷的秘书郎,管理图书经籍。利用国家图书馆的资源优势,继续充实自己。

太熙元年(290年)四月,晋武帝司马炎病逝,儿子司马衷继位,便是历史上著名的白痴皇帝晋惠帝。白痴干领导,不出幺蛾子几乎是不可能的!皇后贾南风揽政,把外戚和皇族宗室的矛盾点得青烟滚滚。

司马家那些王爷忘记了自己司马家是怎么从人家老曹家巧取豪夺这花花江山的了,内心很坚定地认为,这江山搞得再乌烟瘴气也必须是我司马家的,我司马家的人怎么折腾,那都是我们自己的事情,你贾南风一个外姓的女人必须给我滚到凉快点的地方去。于是,晋武帝分封到各地的司马家族的藩王们纷纷出来作乱夺权,这便是前后持续十六年之久、造成深重国家灾难的“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分布图

“八王之乱”时,周顗先是迁任了尚书吏部郎,后为东海王司马越之子司马毗属下的长史。虽然司马越先后击败了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等诸王的军队后,废掉晋惠帝,改立晋怀帝,独掌大权。但是周顗看出司马越这个老头子志大才疏,成不了大事,为了避免祸及己身,所以就偷偷溜走了。

果然,“八王之乱”搞得中原空虚,北方的少数民族趁机进入了中原,引发了历史上最黑暗的“五胡乱华”

中原沉沦、汉室黯淡,很多北方大族不得已,只能纷纷南迁避祸,历史上称之为“永嘉之乱”。周顗也随着族人逃奔到江南。

在岁月静好的江南,周顗逐渐被琅琊王司马睿赏识,因为司马睿当时迫切地需要人才帮他在江东立足。一来二往,周顗又与东晋政权的总设计师王导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建武元年(317年),司马睿的东晋政权正式在江东建邺城(今江苏省南京市)开张营业了,司马睿继位为晋元帝,周顗因功担任了为东晋王朝的尚书左仆射、吏部尚书,成为国之重臣。

但是,像司马睿这种靠人扶持上位的皇帝,其实心里是不踏实的。王导背后的琅琊王氏是东晋政权的实际控股人,哪是那么容易好相处的呢?司马睿管不住王家,心里觉得很憋屈;王家觉得司马睿心里没点逼数,心里也很不爽。“王与马,共天下”的背后,时时都有擦枪走火的危险。

司马家和王家这份敏感而又脆弱的革命友谊终于说翻脸就翻脸了。王家的王导倒还好,场面上过得去就行,但是手握重兵的王敦却表示不想再装了,在司马睿政府种种防范的刺激下,于永昌元年(322年),举兵杀向京城建康。

王敦这一造反,作为王敦堂弟的王导就尴尬了。大哥,你这么彻底撕开脸皮,打着是咱王家的旗 呀,可老弟我根本就不想造反,但是老板司马睿他会相信吗?

为了让司马睿相信王敦造反是个人行为,而不是家族行为,王导就率领族人跪到宫门前请罪。咱感动天感动地,怎么也要感动你!

恰巧,备受司马睿信任的周顗这天入宫找老板有事,王导便顺势请求他无论如何要帮自己在司马睿那里美言几句。盐多不坏菜,人情多了不坏事,多一个人求情总是好事。

但这是牵涉到了造反的大事,你王导说得再老泪纵横,周顗他也不可能拍着胸脯给你保证“哥们放心好了,这事包在我身上了”呀!这事他担不起,没把握!所以周顗虽有心帮助王导,但依然选择一言不发地入宫了。

司马睿剧照

进宫后,周顗实事求是地给司马睿分析,目前这情况,不管王敦造反与王导有没有关系,既然王导说与他没关系,就都应该相信与他没关系,总不能为了较真,把王敦造反逼成王家造反吧?司马睿想了一下,觉得很有道理!患难之处见真情,于是,司马睿又把好朋友周顗留在宫里喝酒了。

周顗本来就好酒,既然老板请喝御酒,那还不得多喝两杯,结果就喝得有点大了。出宫时,王导还在跪在那里等消息,一见周顗,便赶紧问消息。周顗心想,皇上虽然愿意接受你没有造反的事实,但内心里相不相信还两说,咋回答你呢?于是,又一言不发地走了!

这就让王导的内心很受伤了:平日里都是好朋友,咋在这关键时刻,你就这么摆谱呢?你这是要绝情绝义地和我划清界限呀!太特么不够兄弟了!

可是,周顗回家后,为了进一步帮王导洗清嫌疑,再次写下了替王导一家求情的奏疏,派人送进宫去,呈上御览。

不久,王敦率军入京,晋元帝成为傀儡,接下来便是清除政敌的时刻到了。

当王导见到周顗的名字出现在被清理的名单时,一想到他之前对自己的绝情,也没有向王敦替周顗讲情。结果,周顗被王敦叛军所杀。

不久,王导在宫中发现了周顗写给皇帝的为王导一家求情的亲笔奏疏,在奏疏中,周顗说愿意以周家数百口性命担保,王导不会谋反,奏请皇帝刀下留王导一族人身家性命。

如此以来,原本并不复杂的事情,终于真相大白了。

人家以全家数百口性命为自己担保,自己却眼睁睁地看着他被自己的哥哥杀死而无动于衷,王导心中有愧,所以以后逢人便忏悔说:“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

“伯仁之死”的逻辑分析

估计伯仁同志临死之前也很迷惑,咱老周家对你们老王家问心无愧,咱周顗对你王导一片赤诚,咋还被你王敦一刀给砍了呢?苍天啊,大地呀,这还有王法吗?还有公道吗?

但是,存在即是合理,伯仁之死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不可理解,但实际上既然发生了,就一定有它存在的道理。

首先,你周顗就不应该让世人觉得你就是司马睿的人!政治场、名利场中,抱大腿永远都是一门技术活,也是一把双刃剑。你抱对了,鸡犬升天;抱错了,鸡飞蛋打。

司马睿是什么人?是“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捡漏子的人!其本人并没有很强的政治能力,也没有深厚的政治实力。他能登上皇位,是北方士族和南方门阀在政治上的共同需要。也就是说,他这个大腿其实是一个伪大腿。

不管你周顗是出于个人情怀还是其他利益,其实你都不应该和司马睿绑得太紧。因为司马睿一旦登上皇位,他就不是司马睿了,而是皇权的象征,是利益的焦点。只要你被贴上司马睿的标签,你想置身事外就很难了。

司马睿画像

有时候,人就是这样的,别老说自己并不想沾惹是非,只要陷入是非之中,你就无法保证自己的清白了,各种是是非非会源源不断地来找你。

王导为什么苦苦哀求你?那是因为他认为求你有用呀!你若是一个普通人,王导会对你寄予极大的希望吗?

王导为什么会在你一言不发之后深深地记恨你?那是因为希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呀!你若是一个平头百姓,你就算是随波逐流地骂他几句,他也不一定会恨你恨得要你死。

王敦为什么会把你列入死亡名单?不还是因为你一直都是司马睿身边的红人吗?

司马睿是利益是非的焦点,但是他却没有稳定和改变局势的能力和实力,这种人其实是不应该和他走得太近的。大家想一想,如果你身边有一个能力一般、实力一般,但是每天都在想着干大事的老板,你天天和他搞在一起,你的最终结局能好到哪里去?

魏晋风流,不大喜欢解释

其次,周顗要学会正确的表达。有很多人都听过“但求问心无愧”这句话,也有很多人将之奉为圭臬。但其实,很多事情和情感,表达和沟通比实施更重要。

周顗进宫的时候,王导拉着你苦苦哀求,你觉得心里没把握,不愿意随意允诺,所以选择一言不发,这个还可以理解和接受。毕竟,给人帮忙的事情,没有把握的前提下,绝不轻易答应,这是对的。

但是,你在宫里,事情做了,效果也有了,王导急急忙忙地问你消息时,你还一言不发就显得有点不可理喻了。

你还指望王导有读心术,知道你的一片良苦用心?你还能奢望什么都交给时间老人吗?时间本身就是一个不确定因素,它能改变的东西太多了!还是你想给王导一个惊喜,让他忽然之间觉得你帮他把问题都解决了?要知道,人家当时是火烧眉毛的急!又或者你想做一个东晋时代做好事不留名的道德模范?好事在不被理解和认同的情况下,往往就是一件坏事。

不管你周顗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你让王导三番五次地用他的热脸贴了你的冷屁股,这就是你的不对!别扯问心无愧那一套,谁都不是谁肚子里的蛔虫,站在受害者的角度,他永远会首先把怨气撒到别人身上的。

所以,只要周顗这么做了,王导心里就必然会怀疑他、记恨他。

王导画像

然后,王导不应该只相信自己看到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相信,不管自己多么牛逼,但我们永远无法看到所有事情的真相,所以遇到大事的时候,一定要有“大胆怀疑,小心求证”的谨慎。

你王导可以因为周顗之前的冷漠态度,怀疑周顗不把你当兄弟;也可以因为周顗和司马睿的关系,怀疑周顗是你王家的政敌。这些都合情合理!关键是,你王导真的把周顗当朋友了吗?

可能在情感上,王导确实是把周顗当朋友,爱之深恨之切嘛,不拿周顗当朋友,他对周顗的记恨就不会那么深。因为 复往往是来自于失落和失望的爱。

但是,在理智上,王导并没有把周顗当朋友!如果王导真正把周顗当朋友,朋友的生死这并不是小事,为什么不能提前去确认一下呢?况且,周顗就算没帮你,也算不上什么深仇大恨,你就要见死不救?再退一步讲,如果仅仅因为周顗是司马睿的人,你就要杀了他,不还是说明你把利益看得比朋友重要?

王导在利益和情绪面前,还是陷入自己的视角误区,过于相信自己的眼睛,而毫无心思去照顾他人的感受和想法。了解真相后的他,痛哭流涕地追悔莫及,何尝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也何尝不是大多数人经常干的事情。

总而言之,通过对伯仁之死的逻辑分析,我们要相信,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个世界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我们要时时刻刻地保持自己逻辑上的清醒,不要随意地行差踏错。有些时候,一些小错在无形之中会将自己引向追悔莫及的深渊的。

“伯仁之死”的现实思考

其实,把“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这个历史故事总结和提炼一下,它就是朋友之间的误会导致了一方受到了致命的伤害,类似的事情在我们生活中实在太常见了,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样去规避这样的事情呢?这其中有什么重要的生活智慧呢?

我想,以下几个方面是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的。

1、只要对等的人才能相互识别。

当下很多人其实都生活在一种浮躁的情绪之中,什么兄弟、朋友、闺蜜、死铁,张口就来,感觉他们就是搞情绪批发的一样,只要高兴了,谁都是他们患难与共的亲人!

这种情绪的背后,是很多珍贵的情感变得越来越敏感和脆弱,越来越不值钱!另一方面,往往是这些随便呼朋引伴的人最容易遭受到友情和爱情的背叛!

人这一辈子,其实真正能和自己心心相印的人其实并没有几个!我们要相信也要接受,我们在精神上远远没有我们自以为的那样富有。

当然,我们需要朋友,需要各种灵魂伴侣,所以我们必须要小心地去辨别、去筛选,去谨慎地做决定。

当我们决定和一个人走得很近,并不抗拒和他产生利益关系时,一定要弄清楚,自己和对方是否是同气相求、志同道合,别和他讲什么东西就像是在鸡同鸭讲,他和你讲什么东西你云里雾里,然后,几杯酒、几根烟、几个照面之后,就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了。

不对等的人是很难形成水乳交融的关系的,也是很难做到心有默契的。你想闯荡灯红酒绿的大城市,他却喜欢静谧祥和的小村庄,你们之间的情感靠什么维系?光靠为爱鼓掌吗?你为了朋友可以倾尽所有,他却只想着死道友莫死贫道,你们的关系能维持长久才怪?

欢乐场的关系为什么永远是说崩就崩?因为都是在求利!利字当头,一旦不平衡、不对等,就会产生埋怨和 复,就会分道扬镳!

为什么亲情永远是这个世界最稳定、最可靠的情感关系?因为但凡是亲情关系,都知道对方是什么人,都能容忍和包含对方的一些小缺点,不会那么计较。你弟弟妹妹骂你两句,你一般都会视为他们不懂事就完了,要是你一个普通朋友骂你几句难听的呢?不翻脸才怪!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们没有必要把自己装扮成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万人迷,那样的幻境很美丽,但也很不真实!

2、维持情感关系最重要的永远是沟通

有很多人都会觉得,朋友之间、夫妻之间最重要的不就是默契吗?既然有默契,何必需要沟通和解释?还有一些人会引用一些什么“懂你的根本不需要你的解释,不懂你的人解释也是多余的”心灵鸡汤。是的,默契是很美好,但是你和他之间有吗?

世间大多数的情感关系都达不到“确认一下眼神就可以了”的程度。没有经过充分的沟通和交流,我们往往不一定了解自己,也不一定了解别人。反过来,别人对你也是如此。

实现情感价值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让情感一直处于流通状态。爱要大声说出口,别老是玩什么你猜你猜你猜猜猜的游戏!若是能直接得知答案,谁愿意天马行空地猜来猜去呢?老是猜错怎么办?猜着猜着不愿意再搭理了怎么办?

又有人会说,不是说夫妻关系中有一句话叫做“家庭不是讲道理的地方”吗?既然都不能讲道理了,那还如何沟通呢?亲,这句话不是劝我们不沟通,而是劝我们不要认死理、不要过于较真。

家庭关系,其实是更需要沟通的。不论是夫妻关系还是父子关系、母子关系还是兄弟关系,凡是能有事没事地保持联系和沟通,互相了解一下彼此的近况和想法的,几乎很难有关系不好的。反而是,那种啥也不愿意和对方说的人,家庭关系想好也好不到哪里去,即便表面上很平和,那也一定是对方在极力迁就。

不讲道理,其实很多时候就是因为没有道理可讲了,不愿意和对方讲道理了。这是感情破裂最后一层薄窗户纸了。

朋友之间、亲戚之间也是如此,常年不联系,经常不沟通,你还能指望一见面就两颗火热的心迅速融合在一起?感情不是磁铁!

周顗剧照

3、理性的感情关系永远不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想问题

残酷一点地说,人在情感关系之中都是自私的。利己主义在每个人身上都存在,所以大多数人一般都会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比如,我们相信自己的眼睛,而不会相信别人的声音;又比如,多种选择的情况下,我们一般都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

王导对周顗就是这样!我都亲眼见到你对我如此绝情绝义了,事实胜于雄辩,你周顗这样的人就是不值得我救!结果呢?

人总是过于迷信自我,这种误区一定要走出来!走不出来往往会耽误大事的!

如果你真的重视和对方之间的感情,即便你不可能时时刻刻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但是一定要在重要关头、紧急大事上去换位思考,去慎重、客观地研究、调查。千万不要大事小事,全凭自己的情绪说了算。

生活很多时候都是公平的,如果你一直都把自我看得超越一切,你一定会发现,你的自我在别人心中越来越不值钱。“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的良心债很有可能就是你永远的心理负担。

悔之晚矣

世事洞明即文章,人情练达皆学问,这世间的一饮一啄皆是有因果缘由的!所以,也不可能就“伯仁之死”这么一件事,就把所有的做人做事的道理都讲通透的,但是,希望大家能够举一反三,借由其他的历史和生活,努力活成一个通透的人。

末了,总结一句,人性之中,相信自己永远是胜过相信别人的,但是,我们真想做到遗憾少一点,很多时候还是要学会抛弃盲目的臆断,大胆怀疑,小心求证。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2年1月5日
下一篇 2022年1月5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