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2022届高三模拟调研考试(三)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重庆市2022届高三模拟调研考试(三)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语文

语文测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在涂尔干的 会整合理论中,个体结合为 会的方式有两种:一是未分化状态下的同质性个体,以机械整合的方式结合为 会;二是高度分化的异质性个体,以有机整合的方式结合为 会。机械整合和有机整合本质上都是一种以面对面接触为基础的在场整合,二者的差别在于,机械整合局限于身体可及范围内的面对面接触;有机整合表现为不同职业群体之间不断传递的面对面接触。尽管机械整合和有机整合塑造了两种完全不同的 会形态,但是个体结合为 会的空间基础都是共同在场。然而,互联 技术不仅改变了 会生活的时空结构和个体结合方式,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了 会整合状态,从宏观秩序的角度看,人类 会从由机械整合和有机整合构成的在场整合,进入以缺场为基本特征的虚拟整合,也就是通过互联 的技术粘性或数字化机制,使虚拟空间中基于特定需求而发生的非面对面接触,形成一种稳定联系和团结状态。相对于在场整合而言,虚拟整合的革命性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虚拟整合是一种建构性 会事实,按照涂尔干的理论逻辑,个体一旦结合起来,将会突生出某种超越个体层面的 会事实。在场整合所产生的超越性 会事实,就是一种内生性规范,也就是按照特定方式结合起来的个体,受“在场机制”的约束而生发出来的群体道德或 会规范,但是,个体在虚拟空间中的结合,由于缺乏“在场维持机制”对彼此的约束,本身无法产生内生性规范。虚拟空间的规范仅仅是一种 络空间的技术设定,也就是内嵌于代码的 络技术规则。这种虚拟空间中的技术设定或技术规则,并不是结合的产物,而是结合的前提。同时,来自现实世界的道德、习俗和法律被个体所内化之后,也会投射到 络空间,这种被个体携带进入的规范容易被误识为虚拟世界自身的规范。如果按照涂尔干的理论推演,虚拟整合同样会产生一种超越性 会事实,但这种超越性 会事实并不表现为一种规范性力量,而是一种建构性力量,一种跨越时空的建构性力量。

其二,虚拟整合未能形成相应的道德匹配,在涂尔干的经典理论中,在场整合的两种方式分别形成了两种不同的集体意识和道德形态。其中,机械整合的集体意识表现为至高无上的集体主义精神,并从价值上抽象为一种维护共同生活的集体道德。面对集体至上的情感压力和精神氛围,个人完全被集体情感所支配,个体人格被塑造成一种激情四射和不计个人得失的集体人格,有机整合的集体情感是一种理性的职业共同体意识,它表现为职业共同体的制度化要求,并从价值上抽象化为一种维护独立生活的职业道德。职业共同体中的个体人格被职业道德塑造成由敬业主义和职业精神所表征的职业人格,总体上看,农业 会和工业 会都发展出一套与两种整合方式相匹配的道德形态。但是,在 络生活中,由于虚拟整合未能像在场整合一样创造规范,因而也不存在维持规范的集体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说, 络 会是一个没有集体意识的 会,也就无法从价值上抽象出维护虚拟生活的道德形态。

由于缺乏相应的道德匹配,虚拟整合中的实践关系只能依靠两种途径进行调节和规范:一是虚拟空间的技术设定或技术规则;二是个体在线下实践所内化的道德规范。对于前者来说,技术设定确实能够发挥或替代 会规范的作用,但是,这些技术设定主要是由虚拟生活的操纵者(平台)所主导的技术规则,是一种不对称的技术设定,技术本身没有价值倾向和道德属性,但是不对称的技术设定很容易在规则的掩盖下被操纵者变成服务于自我的技术设定,甚至充当其技术作恶的工具和渠道。对于后者来说,用户在线下实践所内化的道德规范则面临着两个问题:一是线下所内化的道德规范,要么是与有机整合相匹配的职业道德,要么是与机械整合相匹配的集体道德,在道德属性上与虚拟整合并不匹配;二是由于在场机制缺失,线下所内化的道德规范进入虚拟空间后将会弱化。虚拟空间这样一种非常态环境对(传统)道德规范效力的发挥构成了严峻的挑战。比如,在2020年上半年因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而进行的 络教学中,线下课堂上被高度规训的中小学生普遍变成了线上教学的“神兽”,就是这种弱化的具体表现。总之,虚拟整合惊人的技术建构力,在面对用户在线下实践所内化的道德规范时,要么因规范错位而互不相及,要么因规范弱化而无济于事。

(摘编自张兆曙《虚拟整合与平台 会的来临》)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互联 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 会整合状态,人类 会进入虚拟整合阶段而不再采用在场整合方式。

B.虚拟空间中个体之间的非面对面接触的特定需求,通过互联 的技术粘性或数字化机制得以实现。

C.虚拟整合虽以内嵌于代码的 络技术规则为前提,但与在场整合一样会产生超越个体层面的 会事实。

D.个体在线下所内化的道德规范在 络空间面临着规范错位和规范弱化两个问题,后者的挑战更为严峻。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现实世界的道德、习俗和法律不是虚拟世界自身的规范,但依然会在虚拟世界起调节和规范作用。

B.虚拟整合未能形成与之相应的道德匹配,但这并不意味着 络 会是一个完全没有集体意识的 会。

C.虚拟整合是一种建构性力量而并不是一种规范性力量,这意味着它将个体结合为 会的能力更强大。

D.要防止技术设定被平台用于服务自我甚至技术作恶,就必须加强个体在线下实践中道德规范的内化。

3.下列各项中,所述 络行为属于虚拟整合中“技术作恶”的一项是(3分)

B. 站和APP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以强制捆绑、隐藏等方式将功能软件安装在用户系统中收集用户信息。

C.移动应用商店、移动智能终端等 络信息内容服务平台预置应用软件和内置信息内容服务首屏、推荐区。

D. 络直播平台利用冬奥会的话题热度,未经许可将体育赛事节目中的片段以短视频形式播出。

4.请简要说明文章的论证方法。(4分)

5.在2020年上半年因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而进行的线上教学中,暴露出了不少的弊端,请根据文章,谈谈你对如何提高线上教学质量的看法。(4分)

(二)现代文阅读Il(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在困难的日子里(节选)

路遥

我终于上了高中。

我意识到,这是我生活道路上一个意义重大的开端。但是,很快我便知道了:我在这里所面临的困难,比我原来所预想到的还要严重得多。当然,饥饿仍然是一个主要的威胁-可严重的困难还不仅仅在此。

在家里时,四舍八邻都不富裕,因此谁也不为自己的贫困而害臊,可现在一下子有了强烈的对比,就明显地感到自己太凄惶了,我美慕我的同班同学们,他们的生活是多么的幸运,但我并不妒忌他们,我只是为我自己的寒酸而难过。我知道这不是我的过错-谁愿意过一种贫困潦倒的生活呢?

但是,我也担心往后有人会因为我的贫穷而欺负我,所以心情一直很沉重。我的担心并不是多余的。不久,这样的情况就出现了,尤其是班上那个恶作剧的文体干事周文明-看来这是一个对人毫无怜悯心的家伙,而不幸我却和他坐了同桌。

每当下午自习时,我就饿得头晕目眩,忍不住咽着口水,而我的同桌偏偏就在这时,拿出混合面做的烤馍片或者菜包子,在我旁边大嚼大咽起来,还故意吧咂着嘴,不时用眼睛的余光扫视一下我的喉骨眼;并且老是在吃完后设法打着响亮的饱嗝,对我说:“马建强,你个子这么高,一定要参加咱班上的篮球队!”

这个恶劣的家伙!他知道我饿得连路都走不利索了,却叫我去打篮球!有一天,我们全班在校园后边的山上劳动,他竟然当着周围几个女同学的面,把他啃了一口的一个混合面馒头硬往我手里塞,那神情就像一个阔佬耍弄一个叫花子。

有一天,我们宿舍一位同学放在饭碗里的一个玉米面馍突然丢了,那个同学很快把此事反映给了班主任老师。事情很快就传开来,说我们宿舍出了“贼娃子”。不用说,怀疑的目光又全部落在了我的身上,鄙夷的目光像针一样扎在我的心上,使得我神情沮丧,连抬脚动手都变得不自在起来。

人们开始像躲避瘟疫一样躲避我,而背后我又成了他们谈话的中心,后来,连外班的同学也在指指划划了。每天晚上,我都半夜睡不着觉,咬着被角偷偷地啜泣,此刻,我真想和什么人狠狠地打一架,好把我满心的愤懑排解一下!而我自己不知道,就在这时,有人却突然给班主任 告说:在我的枕头底下发现了玉米馍渣子!

班主任听到反映后,乘我不在的时候,带领几个班干部很快去查看了“现场”,据说,我的枕头底下的确有玉米面馍渣子,可是同时,有人也发现,我枕头底下还有一些荞麦皮,大家再仔细一检查,发现我的枕头被老鼠咬破了一个洞。

事情总算水落石出了:是可恶的老鼠把那个玉米面馍拉在这里吃了,并且还捎带着咬破了我的枕头,真他妈的!人倒霉了,连老鼠也来糟践!事情到此实际还没有完。外班一些不明真相人听到的还是当初的传说,他们对这 事又没追根刨底的兴趣,所以我的“贼名”还继续在他们中间传播着。

入学一月多来,我就生活在这样的气氛中,简直叫人难以忍受,但也只能默默地忍受着。这个困难的岁月,

对别人来说,也许只是经济生活上的;而对我来说则是双重的。

我常常呆呆地望着他们远去的背影,望着一群一伙的同学们从学校的大门里涌出来,一路上互相热烈地交谈着,亲切地说笑着,有的甚至友好地手臂相攀,向灯火通明的街道走去。我真想大哭一场!我在心中默默地向他们呼喊:啊,亲爱的同学们,我并不奢求你们的友爱,但你们也让我平等地生活在你们之中吧!

文本二:

这束淡弱的折光(节选)

路遥

在当代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物质财富增加了,人们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水平却下降了;拜金主义和人与人之间表现出来的冷漠态度,在我们的生活中大量地存在着,造成这种现象的客观原因当然是很多的。如果我们不能在全 会范围内克服这种不幸的现象,那么我们就很难完成一切具有崇高意义的使命。

每当想到这些,我就由不得记起了三年困难时期的生活。那时,人们虽然处于极其困难的境地,但在生活中却表现出了顽强地战胜困难的精神;表现出了崇高而光彩的道德力量。

因此,写过去的这段生活,并不是纯粹讲述一个“历史故事”,而是想用一种折光来投射我们的现实生活。这一束折光也许太淡弱了,但我仍然想让它闪射。我并没有回避那些日子里贫困生活的不幸情况。我觉得,对于小说来说,重要的是用艺术手法真实地表现出生活来,只要做到这一点,读者也自然会在美学欣赏的过程中,获得认识方面的价值。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篇写“我”在上高中之后,很快发现有比饥饿更严重的困难,既点明人物的身份和故事发生的背景,又能激发阅读的兴趣。

B.“我”羡慕同班同学的幸运生活,但并不妒忌他们,这种矛盾的心理恰好表现了“我”因极度贫困而产的自卑以及强烈的自尊与骨气。

C.文章细节描写生动,如写周文明在“我”旁边“大嚼大咽”“故意吧咂着嘴”,用余光扫视“我”的喉骨眼,形象地写出了周文明为富不仁的特点。

7.下列与文本内容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中,小说主人公虽然在物质生活上处于极其困难的境地,但身上闪射出来的极为可贵品质,能给人崇高而光彩的道德力量。

C.文本一中的“我”不仅是故事中的主人公,也是事件的观察者、评论者,“我”常常以内心独白的方式揭示人在贫困处境中的凄惶心境。

D.路遥的许多作品都再现了过去那些特殊日子里的贫困生活,从创作角度来看,真实表现人们在困境中的痛苦与不幸,是路遥作品的主题。

8.“周文明”这一形象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9.如欲为路遥作品写一则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杨王孙者,孝武时人也。学黄老之术,家业千金,厚自奉养生,亡所不致,及病且终先令其子曰吾欲裸葬以反吾真必亡易吾意死则为布囊盛尸入地七尺既下从足引脱其囊以身亲土其子欲默而不从,重废父命;欲从之,心又不忍,乃往见王孙友人祁侯。祁侯与王孙书曰:“王孙苦疾,仆迫从上祠雍,未得诣前。愿存精神,省思虑,进医药,厚自持。窃闻王孙先令裸葬,令死者亡知则已,若其有知,是戮尸地下,将裸见先人,窃为王孙不取也。且《孝经》曰“为之棺椁衣衾”,是亦圣人之遗制,何必区区独守所闻?愿王孙察焉。”王孙 曰:“盖闻古之圣王,缘人情不忍其亲,故为制礼,今则越之,吾是以裸葬,将以矫世也。夫厚葬诚亡益於死者,而俗人竞以相高,靡财单币,腐之地下。或乃今日入而明日发,此真与暴骸于中野何异!且夫死者,终生之化,而物之归者也。归者得至,化者得变,是物各反其真也。反真冥冥,亡形亡声,乃合道情。夫饰外以华众,厚葬以隔真,使归者不得至,化者不得变,是使物各失其所也,且吾闻之,精神者天之有也,形骸者地之有也。精神离形,各归其真,故谓之“鬼”,“鬼”之为言“归”也。其尸块然独处,岂有知哉?裹以币帛,隔以棺椁,支体络束,口含玉石,欲化不得,郁为枯腊,千载之后,棺椁朽腐,乃得归土,就其真宅。由是言之,焉用久客!昔帝尧之葬也,窾木为椟,葛藟为缄,其穿下不乱泉,上不泄殠。故圣王生易尚,死易葬也。不加功于亡用,不损财于亡谓,今费财厚葬,留归隔至,死者不知,生者不得,是谓重惑,于戏!吾不为也。”祁侯曰:“善。”遂裸葬。

(节选自《汉书·卷六十七·杨王孙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及病且终/先令其子/曰/吾欲裸葬/以反吾真/必亡易吾意/死则为布囊盛尸入地/七尺既下/从足引脱其囊/以身亲土/

B.及病且终/先令其子/曰/吾欲裸葬/以反吾真/必亡易吾意/死则为布囊盛尸/入地七尺/既下/从足引脱其囊/以身亲土/

C.及病/且终先令其子/曰/吾欲裸葬/以反吾真必亡/易吾意/死则为布囊盛尸入地/七尺既下/从足引脱其囊/以身亲土/

D.及病且终/先令其子/曰/吾欲裸葬/以反吾真必亡/易吾意/死则为布囊盛尸入地七尺/既下/从足引脱其囊/以身亲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老,即黄帝和老子,黄老学以道家为核心并采纳阴阳、儒、法、墨等学派的观点。

B.《孝经》,儒家十三经之一,阐述孝道和孝治思想,书中有著名的“二十四孝图”。

C.棺椁,“棺”指装殓尸体的器具,“椁”是套在棺外的外棺,即棺外面套的大棺材。

D.币帛,古代用于祭祀、进贡、馈赠的礼物,文中指的是给亡人穿戴丝绸一类的寿衣。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王孙家境优渥,重视养生。他家中的产业上千,在生活上用于供养自己的物质非常丰厚,保养身体可谓无所不至,这与他学习黄老有关。

B.杨王孙信奉黄老,主张裸葬。他认为死是归真,生病将死之际,向儿子表达死后裸葬的愿望,儿子请父亲友人祁侯劝他,他反而说服了友人。

C.杨王孙理性清醒,思想超前。他选择裸葬超越世俗礼制,认为精神离形,各归其真,棺椁布帛之类只能让死者久客在外,不得归土而安于真宅。

D.杨王孙心怀善意,主张节用。他选择裸葬主要是希望纠正世俗,因为世俗厚葬攀比成风,浪费钱财,不如节省费用,劝人不要在无用处犯糊涂。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是亦圣人之遗制,何必区区独守所闻?愿王孙察焉。

译文:

(2)夫厚葬诚亡益於死者,而俗人竞以相高,靡财单币,腐之地下。

译文:

14.杨王孙对友人祁侯的劝说,做了哪些有针对性的反驳?(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寒食上冢

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时节只愁予。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去上坟的途中,路窄桥险,既写出逝者葬地偏远,也烘托出诗人祭奠的伤感。

B.颔联由远及近,写枫树外远山朦胧,麦田边破屋孤立,寂静之景寄寓诗人沉郁之情。

C.颈联化用“春风吹又生”,但宿草依旧,路却是新开,暗示又添新坟,读之倍觉凄凉。

D.尾联中的“自”与杜甫《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句中的“自”诗意有同工之妙。

16.诗人为何说“时节只愁子”呢?请简要作答。(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十驾斋”是清代大学者钱大昕的书斋名,该名取自荀子《劝学》中“ ”。

(2)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中,“ ”两句,从历史名都经历由盛到衰的角度,抒发历史变迁的感慨。

(3)“ ”最早指土地之神,“ 日”是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分为“春 ”和“秋 ”。作为古代一个民俗节日,“ 日”(或“ ”)频繁出现在古诗词中,如“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规范汉字使用,并不是拒绝个性化的汉字书写,而是提升审美水平的题中之义。(丁)对字库设计者和相关企业来说,需要强化把关意识,提升审美水平。书法是一门艺术,每一种经典字体的诞生都是书法家 、千锤百炼的结晶,都是在取法先人、学习传统、融会贯通之后的成果,都融汇着书法家的艺术个性和时代精神的精华。放下浮躁的心态, 练好基本功,才能更好创新。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多姿多彩 独出心裁 费尽心机 脚踏实地

B.千姿百态 独出心裁 苦心孤诣 扎扎实实

C.千姿百态 标新立异 费尽心机 脚踏实地

D.多姿多彩 标新立异 苦心孤诣 扎扎实实

19.将下面这句话填入文中四处括 中的一处,使文章连贯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公共空间中的汉字规范而优美,会在无形中营造美的氛围,提升大众的审美素养。

A.甲 B.乙 C.丙 D.丁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忽视汉字的书写规范、书写技法和文化内涵、审美特征,故意将汉字笔画和结构粗俗、草率地进行夸张变形,创造出一些拙劣的字库字体产品,需要予以规范。

B.忽视汉字的书写规范、书写技法和文化内涵、审美特征,故意粗俗、草率地将汉字笔画和结构进行夸张变形,创造出一些拙劣的字库字体产品,这亟待规范。

C.忽视汉字的书写规范、书写技法和文化内涵、审美特征,故意将汉字笔画和结构粗俗、草率地进行夸张变形,创造出一些拙劣的字库字体产品,需要亟待予以规范。

D.忽视汉字的书写规范、书写技法和文化内涵、审美特征,故意将汉字笔画和结构粗俗、草率地进行夸张变形,创造出一些拙劣的字库字体产品,这亟待规范。

(二)语言文字运用I1(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流量”本是物理学专业名词,并无褒贬之分。进入移动互联同时代,在资本驱动、平台共谋、粉丝狂欢的共同作用下,,直至“唯流量论”的出现使其走入死胡同。

“唯流量”说到底是资本游戏的道具和手段,在此游戏中,偶像成为资本套现的符 性“商品”。越是“顶流”偶像,,因此,偶像被千方百计打造成各种“全玉其外”的“人设”,成为充满魔力的“商品”,高居“注意力经济”顶端,带来巨大的套现能力。一部好的作品,理应把 会效益放在首位;当经济效益与 会效益发生矛盾时,前者必须服从后者。因此这种将经济标准置于首位,轻视甚至忽视思想艺术的做法,是必须坚决反对的。

,它从数据层面反映了市场对文艺作品的认可程度;但当带着价值观扭曲、思想贫困、道德缺失、技术作弊等症候的巨大流量奔涌而来时,那么其“流速”越大,“浪头”越高,危害也就越大。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2.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被动句,请将其改写成主动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请整体把握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反映你的认识与评价,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A项,在场整合、缺场整合并存。B项,应是“基于特定需求而发生的非面对面接触”,并非“非面对面接触的特定需求”。D项,文章没有对两个问题的严峻性作比较。)

2.D(文中技术设定的异化与道德规范的错位、弱化是虚拟整合中需要解决的两大问题,选项中的条件关系不成立。)

3.B(A项,属于霸王条款,不是“技术作恶”;C项,这些技术设定可以是合理合法的;D项,是侵犯知识产权,不是“技术作恶”。)

4.①对比论证:通过与机械整合和有机整合的比较,阐明了虚拟整合的特征。②举例论证:用中小学生线上教学变“神兽”的事例,证明了道德规范进入虚拟空间后将会弱化的观点。(每点2分,共4分)

5.①优化教学平台的技术设定,增强教师对线上课堂的管理职能;②老师、家长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教育,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和自我管控能力;③家庭成员参与监督管理,增加“在场机制”的约束力。(1点2分,2点3分,3点4分)

6.C(“为富不仁”错,应为“傲慢与偏见”。)

7.D(应为“表现困境中人们精神上的闪光点”。)

8.①衬托主要形象。小说中“我”的自尊、要强形象因为“周文明”的存在而更加鲜明。②推动情节发展。“周文明”是事件的参与者,由于“我”与“周文明”的交锋,情节有了发展变化。(每点3分,共6分)

10.B

11.B(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后来的印本都配上图画,通称《二十四孝图》,成为宣扬孝道的通俗读物,不是《孝经》中的内容。)

12.D(“主要是希望纠正世俗”错,他的主要目的还是希望早日“就其真宅”,何况从其养生看,也未必是节用之人,只是主张葬时节用。)

13.(1)这也是圣人留下来的规矩,何必要拘泥而独自坚守所听闻的做法呢?希望王孙仔细考虑这件事。(“遗”“区区”“察”各1分,整体1分)

(2)厚葬实在对死者没有好处,可是世俗之人却争着相互攀比,费尽钱财,使它们腐烂在地下。(“诚”“亡”“单”各1分,整体1分)

14.①尸体块然独处而无知,不存在“裸见先人”的问题;②圣人遗制本是源于亲人不忍心的人情考虑,但今人的厚葬之风已超越了圣人遗制。(第一点1分,第二点2分,共3分)

15.A(“桥危”的“危”是高的意思,不是险。)

16.①这清明时节只使我愁情满怀。②时节使春草转青,梨花绽放,万物都勃勃生机,只有我愁情满怀。③诗人以花草之无情反衬自己内心思念逝者的感伤。(每点2分,共6分)

17.(1)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

(2)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3)示例一: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 鼓

示例二:箫鼓追随春 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每空1分,有错别字不得分)

18.D(①多姿多彩:指丰富多彩,形容颜色形态多种多样。千姿百态:形容事物或景色的姿态、形状多种多样。此处重在“形态”,故选“多姿多彩”。②独出心裁:原来指诗文的构思有独到的地方,后来指想出来的办法与众不同。标新立异:提出新奇的见解、主张,表示与一般不同。此处有贬义,应用“标新立异”。③费尽心机:挖空心思,想尽办法。苦心孤诣:指煞费苦心地钻研,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至高境界。此处赞美,应选“苦心孤诣”。④脚踏实地:比喻做事踏实认真,实事求是而不浮夸。扎扎实实:意思是牢固,结实;也指实在,踏实。此处不是踏实认真的意思,应选“扎扎实实”。)

19.C

20.D(“故意粗俗、草率地将汉字笔画和结构进行夸张变形”语序不当;“需要亟待予以规范”累赘、成分残缺。A项没有补主语;B项语序不当没有修改;C项累赘、残缺没有修改。)

21.①“流量”逐渐成为一个热词 ②资本套现的回 率就越高 ③流量并无原罪(每处2分,共6分)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2年2月10日
下一篇 2022年2月10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