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所学所做的,说不定哪天就会有用

本科毕业,对工具软件的了解仅停留在会使用 AutoCAD 绘图上面,Pro/E(即现在的Creo)会使用一点,但没有经过系统的练习、尤其是没有经过工程实战历练,大概只能算了解一点皮毛。后来读研究生,课题组的任务是设计新能源客车的变速箱,除了要绘制加工图纸外,还要进行一些强度计算。那时同济汽车实验室,师兄们基本都在使用UG(大概是 NX 2.0 版本),我们这些新人也没想过去分析哪个软件更合适当时的任务,见着别人用那也就跟着用。就这样,装了破解版的 UG(10几年前,学生用的软件可能大多是破解),还是全模块的破解,跟另外一位兄弟每天泡实验室里画图、设计、计算,折腾了好长一阵子。还记得在图纸送到工厂加工之前,我们改了太多太多的版本,每一个版本的文件名都不一样,但那时,却是没想到还有 PDM 这种数据版本管理的系统存在,没见过猪跑,那也就不要说吃过猪肉了。杭州萧山前进齿轮厂的老师傅还是坚持要我们把 CAD 的工程图纸打印出来,然后我们就坐在老师傅旁边听他讲哪些地方公差配合表面精度给得有问题,老师傅是退休后被单位返聘回来的,记得他的办公室里只有桌椅、没有电脑,出奇的干净,就像多年后我在客户现场见到某些办公桌一样。读书期间有一门课叫有限元分析,学过有限元的朋友都知道其中的公式是比较复杂的,讲课的老师也有就一个公式讲了一党课之久,但最终还是没有推导出结果的时候。但这也让我们知道了有限元分析是个什么事情,对后来工作后做一些简单的仿真分析还是起了不少帮助。由于本科学了点 Pro/E,后来偶尔也会从图书馆借一些 Pro/E 的培训书看。想不起来出于什么原因,突然有一阵对 Pro/E 很感兴趣,当时台湾林清安教授的培训教材很流行,就借了很多他的书来学、跟着练习,但也有些内容不明白。培训类型的书基本都是描述操作步骤,很少去讲背后的工程原因。一段时间后,我对 Pro/E 的操作反倒比对 UG 更熟悉,但为什么要学习 Pro/E、能给当时的我带来哪些意义,反倒是模糊的。有一年暑假,去上海闵行的一个公司实习,要求做产品装置的运动学仿真,设计团队使用的是 CATIA。之前只是听说 CATIA,但并没有真正接触过。于是,我又开始学习用 CATIA 建模、做转配、做运动学仿真、出分析结果。记得中途被卡住了,花了一个周末呆在寝室里、光着膀子、汗流浃背地操作 CATIA,旁边放着盒饭。就这样,通常所说的市面上几种主流 CAD 软件,我基本都懂一点了。毕业后,偶然的机会去了 PTC 公司工作,而最开始做的工作恰巧是 Pro/E 的应用工程,反倒之前学校的一段混乱 CAD 经历,却成了我信心的基础。再后来,开始从事 PDM 的实施工作,而这之前 3 年多的 Pro/E 工作经验,又帮助我在实施项目中能更好地理解设计师的问题和需求。直到今天,我依然觉得这一段经历,几多偶然,但却平顺。现在,遇到年轻朋友,我也会建议:有机会,能多学一点知识多做一点事,或许某一天这些经历就会有用。当然,如果不像我当初那么盲目,就更好了。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6年12月5日
下一篇 2016年12月6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