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数字化转型是数字技术驱动的业务变革

如何理解:数字化转型是数字技术驱动的业务变革

数字技术是数字化转型的支点,但数字化转型不等于简单地应用和部署数字技术,而是数字技术驱动的业务变革,即需要在组织、流程、人员、文化、业务模式等方面做整体的变革。这一结论具有哲学、经济学以及 会技术学依据,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决定的,也是 会技术学的技术、管理和经济规律决定的。在这些规律和原理指导下,数字技术嵌入到业务过程进行数字化改造,从而驱动业务变革。

哲学和经济学依据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中两个最基本的概念,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揭示了 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普遍规律。

 

 

如何理解:数字化转型是数字技术驱动的业务变革

图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数字化转型体系中,数字化技术、人才及实施建设是生产力要素,业务模式、组织及制度文化是生产关系要素。图1说明,生产力是连续进化的,而生产关系才会变革,在图上表现为阶跃与突变。也就是说,数字化技术是连续发展的,业务模式才需要转型甚至变革。因此,“数字化转型”的话语体系隐含着一个关键信息:是业务模式的转型,而不是数字化技术。更进一步是,数字化技术的发展要求业务模式转型,以充分释放数字化技术的价值,至少不能束缚其进化。换句话说就是,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是技术驱动的业务变革。

会技术学依据

数字化转型体系是典型的 会技术学体系,遵守 会技术学的技术、管理和经济规律。 会技术学模型在系统工程学科中称为WSR(物理-事理-人理)模型,基于此模型可建立完整体系模型。因此,数字化转型的完整体系模型应该由模式、物理、事理、人理及平台构成,如图2所示。 

 

如何理解:数字化转型是数字技术驱动的业务变革

图2. 会技术学模型 

 

该模型从模式、组织、技术、流程以及平台几个方面对体系进行分析。模式是中心,组织、技术、流程围绕模式展开,平台是模式实现和体系落地的支撑和载体。由此构成“1-3-1”结构模型: 

 

1)一个中心:模式(战略或使命),是体系的运行核心; 

 

2)三个要素:组织(人)、流程、技术,决定了体系的运行方式; 

 

3)一个载体:平台,利用了数字时代的便利性,为体系提供支撑。 

 

会技术体系的发展通常是从技术开始。当技术达到一定程度,需要进行 会化推广应用的时候,就必须明确战略体系,完善流程体系、组织体系及人才体系,最终形成完整和稳定的 会技术体系。在一个 会技术体系中,最不容易出问题的是技术,最容易出问题的是组织与流程。因此,建立完善的 会技术体系是保障技术良好应用的基础。 

 

数字化转型实际上就是针对企业的具体情况,特别是企业的发展战略和远景目标,依据 会技术学WSR模型,对数字化业务体系各业务构件的WSR要素进行数字化改造。数字化转型体系即是对数字化工具和技术的采纳,也是数字化平台的建设,更是对业务模式的选择,对流程、标准和规范的建设以及对组织的优化变革。如果没有业务模式的转型甚至变革,再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和平台都不会获得效益。当然,没有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出现以前,这种转型和变革也无从发生,因为 会技术学模型的建立目的就是为了让先进的技术效益得以发挥。因此,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业务模式转型,或者说,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是技术驱动的业务变革。 

数字技术如何驱动业务变革

数字技术通过准确且深刻地嵌入到业务全体系中,对业务流程、业务构件和业务资源进行数字化改造,达到驱动业务变革的目的。数字技术纷繁复杂,每一种技术都有其本质使命,该使命需要和企业相关业务的使命同频共振才能产生其应有的驱动作用,就像针灸时毫针(针灸用的针具)必须准确且深度刺入穴位才能起到治疗作用,也像刮痧必须沿着经络刮拭才能舒筋通络,更像食药补疗气血需要讲究阴阳五行相克相才不会适得其反。所以,对企业进行的业务穴位、管理经络和资源气血进行分析是数字化转型中的首要工作。

 

如何理解:数字化转型是数字技术驱动的业务变革

图3.工业企业经营的三条线 

 

任何一家相对完备工业企业的业务体系都有三个条线:主营业务、业务管理和业务资源,如图3所示,其中: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2年11月3日
下一篇 2022年11月3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