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么仿真,要么被打败!今天的全球工业,仿真已经成为生产力!仿真技术已经成为国际先进企业技术竞争的制胜法宝。在这些企业,仿真技术的效益越来越高,在产品创新和技术突破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但在国内,仿真普遍无法实现企业购买软件的初衷。仿真活动中各种令人困惑的怪现象,特别是到处充斥的“假仿真”现象,让仿真结果无法成为设计依据。
中国企业的“假仿真”现象
我们以前多次提到“大拿迷局”,认为该迷局形象地反映了中国仿真的现实和困局,是导致“假仿真”的主要原因:
-
对同一个问题,使用同一款仿真软件,两个大拿做出来的结果不同!
-
同一个大拿,用不同的软件,做出来的结果不同!
-
用试验进行验证,发现这两个仿真结果与试验都不同!
我们对比仿真在国际标杆企业和国内企业的价值体现时发现:在标杆企业,仿真是设计的必修课,是设计的必备手段;而在国内企业,仿真只是设计的选修课,不到万不得已就不用仿真。在标杆企业,仿真可替代大多数试验,在研发全程成为设计依据;而在国内企业,仿真只是试验的附属品,多数情况下是在研发后期进行设计校核。在标杆企业,“仿真驱动研发”已经成为企业战略。而在国内企业,仿真仍然是锦上添花。总体看来,仿真在国内企业的开发深度和使用效果远未达到预期。
其实,国内企业和国际标杆企业的仿真条件差别并不大:首先,我们使用的软硬件几乎无差别,在数量和版本上甚至优于标杆企业。其次,国内企业中仿真软件的使用人员与标杆企业也无差别。标杆企业的仿真人员中,华人比比皆是。条件差别不大,但仿真的命运却有天壤之别,到底是为什么?
仿真体系是假仿真破解之道
面对不简单的问题,一个有效的解决途径是从更高的层面和更广的视角进行系统思考。为此,我们引入了 会技术学,因为上文所述的现象让我们意识到,我们遇到的仿真问题是个典型的 会技术学问题。从 会技术学模型看,仿真的确不是一项简单的技术,是一项在人类 会中发挥作用的复杂技术,符合 会技术学特征。
会技术学是运用 会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研究技术对 会的影响、作用以及协调发展的科学。 会技术学认为, 会技术体系由一个中心(战略)和三个要素(组织、技术、流程)构成。在数字化和云计算时代,我们增加一个要素:数字化平台。
该模型从战略、组织、技术、流程以及平台几个方面对体系进行分析。战略是中心,组织、技术、流程围绕战略中心展开,平台是战略实现和体系落地的支撑和载体。由此构成“1-3-1”结构模型:
-
一个中心:战略,决定了体系的愿景和使命;
-
三个要素:组织(人)、流程、技术,决定了体系的运行模式;
-
一个载体:平台,利用了数字时代的便利性,为体系提供支撑。
会技术体系的发展通常从技术开始。当技术达到一定程度,需要进行 会化推广应用的时候,就必须明确战略体系,完善流程体系、组织体系及人才体系,最终形成完整和稳定的 会技术体系。在一个 会技术体系中,最不容易出问题的是技术,最容易出问题的是组织与流程。因此,建立完善的 会技术体系是保障技术良好应用的基础。
基于 会技术学模型,我们提出企业仿真体系模型,其关键要素还包括:企业仿真战略、体系成熟度模型、仿真标准与规范、仿真人才及组织建设、软硬装备规划及选型,以及综合仿真平台的建设。

综合仿真体系模型
企业仿真体系参考架构
从 会技术学角度看,仿真不仅仅是一项简单的技术。支撑企业仿真能力的,不仅仅是仿真软硬件系统,而是由许多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要素构成并相互作用的一个复杂整体。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