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栏简介
PFMEA是“过程失效模式与后果分析”的英文“Process Failure Mode and Effects Analysis”的缩写。为了更好地促进AQP PFMEA软件的应用,我们将以系列文章分享运用AQP PFMEA软件有效开展PFMEA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同时系统性介绍AQP PFMEA软件的特色和具体使用方法,并指导使用者如何有效开展PFMEA工作。

上一期专栏文章我们讲到,整个PFMEA工作的实施无外乎是以上流程。
与此同时,我们又可以把PFMEA的实施流程分为六大步骤。

■ PFMEA过程六步法概述
第一步:策划和准备,主要做的是确定要分析的项目范围,把边界识别清楚,以前有的PFMEA,也可以作为基础来。
这一步的核心工作,一是要制定计划,二是要定义分析的边界:包括什么?不包括什么?
比如,产品里面包含供应商做的零部件,供应商的FMEA通常来说不需要我们这边来做,SQE可以向供应商提要求,所以边界一定要把它识别清楚,就是我们这边涉及的是我们自己的内部的制造过程。
那么PFMEA的范围根据客户要求,既可以从来料验收的时候开始,也可以从生产的第一道工序开始,生产制造过程是必须要做PFMEA的。
第二步:结构分析,PFMEA结构分析推荐采用过程流程图(PFD)。FMEA是基于设计做失效分析,过程流程图用于呈现所设计的制程,因此将这一步称之为结构展开,或者叫做结构呈现似乎更好。
一个好的PFMEA必须要有一个完整而全面的过程流程图,这个过程流程图对PFMEA来说是一个基础。
如果PFD有错误、不准确或不完整,那么结果将是不准确的信息会流入到:PFMEA、PMP/过程控制计划、操作指导书。
第三步:功能分析,主要是识别第四步失效分析所要聚焦的功能和要求,失效分析是基于功能和要求来做的。
若功能和要求没有识别清楚,则有可能会错误地把失效原因当失效模式,或者把失效后果当失效模式。
第四步:失效分析,是基于功能和要求识别失效模式,再围绕失效模式展开做因果分析,通过失效模式去找后果,再通过失效模式寻找原因。
第五步:风险分析,是基于当前已有的预防和探测控制措施,利用严重度、发生度、探测度去评价风险。
第六步:优化(改进),就是基于风险分析,针对高风险项提出进一步降低风险的建议措施,建议措施一定要验证有效后才可以得到正式实施。
所以当前控制措施、建议措施和已采取措施之间的区别,大家一定要搞得清楚。
第一、第二个步骤,在往期的专栏文章中有详细介绍,这里就不过多赘述。今天我们重点来讲解下第三步:功能分析。
■ 功能分析
基于细化到基本操作的过程流程图(PFD)所做的功能分析实际上是呈现所分析的操作的功能和要求。
第二步的结构分析中,若做好了过程流程图(PDF),则第三步的功能分析里面的功能就自然而然的带出来了,操作的功能即是过程流程图中的操作描述。
过程功能分析的主要目标:
过程功能可视化
(基于结构分析)使用过程流程图或功能 可视化过程功能
将特性要求与功能关联
失效分析的基础
识别过程的功能和要求:

过程功能就是操作描述(即操作要做什么),从流程图直接拷贝过来就可以了。
要求是产品特性/过程要求的规格说明,是功能的目的,也就是是功能执行后预期产生的结果,它是一种目的性的要求,就是把这个操作做完之后,产品应该是怎样的?过程要求或需要控制的过程特性应该是怎样的?
功能分析中的要求是执行功能需要达到的目的性要求,是基于功能识别出来的,手段性要求是对过程控制提出的要求。
在做功能分析练习时,很多学员往往把“轻拿轻放”误认为是功能要求,其实它是一种手段性要求,是为了防止产品不受损伤。
这里的“产品不受损伤”才是真正目的性的要求,“轻拿轻放”是作业指导书中的控制手段方面的要求,用来指导具体操作的作业。
■ 失效模式的定义
失效模式是基于功能及其要求来识别的,基于失效模式我们会去找后果,找原因。针对原因去确定当前(已有)的控制措施(控制措施有预防措施、探测措施)。
失效:功能及其要求未得到满足。
失效模式:失效的表现形式,需要用技术性语言来描述。
比如“轴的直径过大”或“轴的直径过小”,这就是一种技术性的描述语言。
之前举过的例子,假如现在要求一根轴加工的尺寸规格是φ4.00 ±0.01,那么它不能够满足这个要求的表现形式会有两种:
(1)一种表现形式是轴的直径过小,这就是一个失效模式;
(2)而轴的直径过大,又是另外一种表现形式。
所以失效模式就是失效的表现形式,失效就是要求得不到满足。
■ 三分三合
功能分析是根据功能和要求展开的,在功能分析和随后的失效时,建议按“三分三合”的方式来展开分析:
三分: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