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军用软件是指用于实施或保障军事行动的计算机程序、基本数据和相关文档。近年来,随着军队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军用软件规模、复杂性和重要性快速增长,在装备体系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体系贡献率也越来越大。军用软件不再是硬件的简单附属,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装备体系集成的“粘合剂”、装备体系对抗的核心,作战效能的“倍增器”。然而,目前军用软件的计价管理科学性不强、计价方法适应性不够、计价标准合理性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军用软件装备创新发展的关键问题。为适应现代军用软件的发展需求,促进军用软件创新驱动发展和军民融合战略实施,要求把握军用软件计价中的特点、规律,构建科学合理的军用软件价格管理体系,推动军用软件融合创新发展。
军用软件-计价的必要性和意义
军用软件计价是装备领域的一项原始性创新工作,是对软件地位作用认知的一次跨越,意义十分重大。具体来说:
军用软件计价是体现军用软件核心地位的重要前提。随着装备数字化、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军用软件已经渗透到军事应用的各个领域,且所占比例不断增大,以美军飞机装备为例,1960年F-4的软件功能仅占8%,1970年F-111的软件功能占比增至20%,1982年F-16增至45%,1990年B-2达到65%,2000年F-22已高达80%,也就是说,F-22(以及F-35)的80%以上功能是通过软件实现的,且美军部分高新技术装备中软件开发成本已占到装备研制成本的90%以上。同时,软件列装的需求也在倒逼军用软件计价。因此,推进军用软件独立计价、合理计价,甚至价格的“天平”向软件倾斜,势必将扭转软件功能“硬件化”的不良趋势,有力促进武器装备的体系化发展。
军用软件计价是推动装备创新发展的重要手段。当前,军用软件功能规模不断增大、复杂性不断提高、创新性不断增强,某种程度上,军用软件能力已经成为武器装备“高精尖”的象征。当前美军每年将国防预算的11%(达700亿美元)用于软件投资,驱动装备信息化、智能化发展。因此,如果军用软件计价能够足够重视智力成本,将转变智能软件“简单化”、简单软件“复杂化”,劣币驱逐良币的错误导向,提升国防投资效益,推动装备建设的创新发展。
军用软件计价是推动军民软件融合发展的必然要求。军用软件突出了其军事目的,但不能否认军民软件技术的同源性。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技术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部门民用软件技术(如操作系统、互联 、机器人控制等)的发展逐渐超过军用软件技术。美军99%的电子信息类合同都是与以民品为主的企业或研究机构签订的。不可否认,军用软件要想保持技术的先进性,脱离不开民用软件这股“活水”。因此,建立和完善国际化、标准化、军民兼容的军用软件计价方法,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前提下,推进民用软件技术向军用转化,将极大推动军民软件的融合发展。
军用软件计价是提升软件装备管理水平的关键所在。在装备向信息化、智能化发展进程中,军用软件装备已经成为一些武器装备研制过程中成本最高、风险最大、周期最长甚至是主宰武器装备最终性能的关键因素。以美军某大型指控软件为例,合同签订时的预算经费仅40万美元,在项目执行期间一再超支,最终达到370万美元,几乎是预算的10倍。当前,我国军工部门的工程化水平整体还较低,如果建立一个系统规范的方法对军用软件寿命周期成本进行计价和管理,将提升承研单位的软件研制的标准化管理水平,遏制军用软件甚至整个装备体系不同程度的成本超支、进度拖延、质量低下等问题,推动我国军用软件产业健康发展。
军用软件-计价的特点规律
当前,武器装备在科研阶段按八项成本计价(包括设计费、材料费、外协费、专用费、试验费、固定资产使用费、工资费、管理费),购置阶段按“料、工、费”计价。然而,军用软件计价不仅遵循武器装备价格的一般规律,又存在其特殊性,不宜简单套用硬件装备计价法规。
计价管理“两头重、中间轻”。不同于硬件装备,军用软件易复制、无磨损,研发和维护升级往往由同一个团队完成,且两个阶段的费用占全寿命周期费用的绝大部分,如2007财年美军预算中,研发和维护投资约占软件总投资的95%以上。军用软件研制与生产高度关联,甚至一体化的趋势非常明显,很难将软件的生产或复制过程单独作为一个“阶段”。因而,通常将生产与维护升级费用在购置阶段统筹考虑。然而,当前购置阶段技术支持和升级费用并没有充分体现,而美军统计,软件升级维护费一般占其全寿命周期费用的70%左右,我国的计价比例显然不能满足需求。因此,传统的研制、购置与维修分段价格管理的内涵需要针对军用软件作适应性调整。
价格构成以智力成本为主。军用软件是一种不可见的逻辑实体,研发和生产无须投入原材料以及昂贵的硬件设备和工具(少数嵌入式软件开发设备和测试工具除外),但软件产品却凝聚了软件人员大量、繁重、复杂的智力劳动。由于软件的开发维护对技术支持要求高,至今仍没有完全摆脱人工方式,如美国军用软件相关人员达37万人。因而,在规划论证、开发测试、试验定型以及维护升级等全寿命阶段费用中,智力成本占绝大部分。然而,现行装备价格管理法规对军用软件价格的智力劳动密集特征并没有得到体现。因此,针对军用软件以人为核心的特点,应重塑价格成本构成体系。
计价成本测算极其困难。军用软件计价成本测算之难主要体现在:一是形态抽象,难于准确计量,传统估算没有体现其智力劳动价值,容易导致奖懒罚勤;二是规模巨大且结构复杂,当前机载和舰载软件数百个,源代码行合计达数千万,不仅开发和维护困难,精确计价也很难;三是价值增量难衡量,在装备的系列化、系统化要求下,多数军用软件复用程度较高,造成实际价值增量难以量化度量;四是以企业个别成本为基础,导致企业故意做大成本,“创造”高价。为此,美军专门出台了一系列“软件成本估算手册”,并认证了一批专业化软件成本测算工具,如COCOMOII、TRUE-S、SEER-SEM、SLIM等。近年来,围绕军用软件计价,国家和军内有关部门也进行了大量探索和实践。2013年,工信部专门出台了电子行业标准《软件研发成本度量规范》,明确了软件研制开发成本的基本构成和计算方法,为软件研制阶段计价提动了实践参考。因此,应借鉴国际/国内相关标准、工具,平衡各军种、各行业差异,形成标准统一、科学合理的测算办法。
成本过程控制风险较大。相比硬件装备寿命周期成本控制,军用软件成本过程控制风险较大,具体体现在:一是软件需求变更频繁。对于软件而言,需要的变化是致命的,而军用软件要面临复杂、不确定和恶劣的作战需求,导致军用软件往往需结合使用实践不断更新完善;二是过程管理更加复杂。军用软件自身具有高安全性、高可靠性、高适应性、实时性等特点,使其质量控制、开发和监控等过程的复杂度呈指数增长;三是持续维护更新频繁。军用软件更新升级周期短、易实现、可持续进行、通常伴随其整个生命周期,以满足用户需要。军品价格3年都难以调整一次,与信息技术摩尔定律显然不相符。因此,针对这些因素,军用软件计价需要分类施策,有效解决。
构建科学合理的军用软件计价体系的总体思路
军用软件计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法规制度、组织结构、运行机制、人才队伍、信息化建设等方方面面。因此,要充分认识到军用软件计价具有战略性、长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的特点,必须从全局出发,统筹规划,加强领导和管理,促进军用软件计价与硬件装备计价、民用软件计价之间的协调发展。我们认为,构建科学合理的军用软件计价体系需要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合理界定计价对象,强化“以软代硬”、提质增效的价值导向。一是与硬件装备计价相对独立。尽管软件的开发和运行都离不开硬件的平台支持,甚至存在某种依附性,但实践中,软件功能非常强大,甚至可以“替代”某些硬件功能。因此,军用软件计价应着眼于本身的研发和维护升级等过程,并突出相对硬件计价的比较优势,维护军用软件在武器装备系统中的核心地位,利用“可替代性”推动“硬件软件化”。二是基于版本计价。明确军用软件升级完善的验证、更新、入库程序及标准,推动军用软件的及时升级、有序更新,确保满足作战需求。三是将知识产权、定型测评等纳入计价对象,充分体现智力价值。
推行全寿命周期计价模式,提升军用软件综合效益。一是将全寿命计价作为统筹各阶段利益分配的方式,避免“头重脚轻”,导致软件“失维”(维护不到位)。尽管软件产品没有折旧、不会老化,但也会随时间退化,只有持续的智力投入才能长期“保鲜”。军用软件维护升级费用大致是其开发成本的数倍,尤其是适应性维护和完善性维护比重较大。应加大对软件维护升级费用的独立计价和成本核算,调动承研单位对软件维护升级的积极性,保持和提高软件装备的可用性和先进性,保障装备战斗力。二是将全寿命计价作为科学论证与评估的手段。充分考虑军用软件技术、需求和全寿命费用的综合权衡,严格控制风险,确保军用软件价格水平得到有效控制。三是将全寿命计价作为成本过程控制的基础。以军用软件寿命周期计价为基础,设计进度、质量、效率、规模以及成本等过程控制指标,规范开发过程的控制。
推进多样化计价方式,体现军用软件分层分类特点。不同于通用民用(商用)软件,军用软件多为专用定制软件,很难采用随行就市的定价策略,必须遵循其特殊规律,区分不同市场状态、不同应用类型、不同寿命阶段,采取市场竞价、成本估算和购买服务等多样化的计价方式。按市场状态区分,对于市场化软件,可采用集中采购或市场招标确定价格,并针对维护升级服务给予一定的成本补偿。对于定制软件,应通过成本估算方法,测算软件开发和维护的成本费用,并通过商务谈判确定软件价格。按应用类型区分,对于与硬件研购一体化的,由于团队同时承担软硬件任务,且难以拆分,可仍以硬件为主,考虑基于软件升级维护的特殊需求给予适当补偿,对于可独立计价的,采用军用软件计价方法。按寿命阶段区分,对于研发阶段,应以工作量为基础,采用成本加成计价方式,对于维护升级阶段,可以购买服务的计价方式,用户购买的实质上是军用软件的使用权和指定期限内的服务,可根据用户的服务响应级别要求,设计与软件开发成本的比例。
规范成本测算方法,提高军用软件计价科学合理性。一是注重测算原理通用性。加强军民融合,充分汲取国际/国内软件成本度量技术成果,积极借鉴地方软件行业实践经验,兼容地方相关标准规范。主流的软件成本测算方法,有功能模块法、代码行法、功能点法等,均以规模作为成本基础,再辅以 会平均费率和效率进行测算。目前较为公认的是功能点法,优点是客观、准确、导向明显,缺点是对研制需求要求较高,并且需要相对专业的测算人员。二是体现军用特殊性。坚持从实践出发,统一计价科目、计算方法和费率模型,通过大量实践数据验证和修订测算方法的参数标准,客观反映军用软件成本构成和价格特点,确保公平与效率的兼顾,确保符合军企双方利益,确保价格水平整体稳定。三是突出创新性。应通过引入行业平均值、适度计入知识产权使用费等,促进由企业个体成本向 会平均成本的转变,实现“优者多酬”,充分调动军用软件人员的积极性,激发其创新活力和潜力。四是体现差异性。军用软件种类繁多、千差万别,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包括:环境因素、软件应用类型、质量要求、功能复杂度、复用程度、测评要求等不同的成本驱动因子及权重,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带来的软件计价差异。
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保证军用软件计价和成本控制的公平公正。一是建立第三方专业评价组织或专家队伍。军用软件计价具有较高的军民通用性,其功能规模估算一般采用国际/国内标准,需要具有专业认证资格的专家审查和认定。二是设计第三方评价标准和程序。加强装备采购评价活动的规范性,为评价的独立、客观、公正、科学提供基础,减少军用软件计价过程的失误和分歧,提高工作成效。三是规范第三方评价经费渠道。计价工作的公正性,要求由第三方相对独立机构组织开展,其经费在装备研制经费中单列,直接由采购部门向评价机构拨付,以保证软件计价工作的公正性、独立性和客观性。
加强标准和数据支撑,夯实军用软件计价基础。军用软件的标准化实施和成本数据的大量积累是准确估算软件成本的基础。一是计价与军用软件标准化相辅相成。当前,我国软件行业尤其是军用软件行业“大而不强”,标准化运行程度较低,许多方面仍不规范,对计价办法的适用性和准确性提出挑战。反言之,计价办法也可以作为标准化的一部分,发挥杠杆作用,倒逼军用软件行业强化标准化工作。二是计价过程涉及大量的规则和量化标准,如功能点计数规则、军用软件行业开发效率、军用软件的人月费率等,这些数据需要参照工信部电子行业标准,并根据军工行业基础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修正,按年度、地区和行业定期更新和发布,使之符合我国军用软件行业特性及时代特性。
当前,国内外通行的软件计价方法并不能直接解决军用软件计价问题,需要根据军用软件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时代 特征,合理选择计价方法,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
(工作单位:军事科学院)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