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理工李晋平/李立博教授成果:通过孔环境功能化促进UiO-66框架中乙炔的分子识别

关注泰科科技  做模拟不迷路

太原理工李晋平/李立博教授成果:通过孔环境功能化促进UiO-66框架中乙炔的分子识别

0

1

摘要:

太原理工李晋平/李立博教授成果:通过孔环境功能化促进UiO-66框架中乙炔的分子识别

0

2

言:

随着碳排放、能源消耗和工业增长的不断增加,近年来,新材料的开发以满足当前工业需求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在本研究中,用三氟甲基官能团对UiO-66进行功能化修饰孔隙空间,引入吸附位点,以提高对C2H2对C2H4和CO2的选择性识别。与原始的UiO-66相比,改性后的UiO-66-(CF3)2的孔径减小,C2H2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增强。因此,C2H2/C2H4和C2H2/CO2选择性显著提高。减少共吸附时间,提高C2H2/C2H4 (1/99, v/v)和C2H2/CO2 (50/50, v/v)分离效率。李晋平教授团队认为,结构改造和孔隙控制策略将使有前景的MOFs在工业气体分离过程中的应用成为可能(图1)。

太原理工李晋平/李立博教授成果:通过孔环境功能化促进UiO-66框架中乙炔的分子识别

0

3

果与讨论:

通过x射线衍射(PXRD)评价了不同处理后的uito -66-(CF3)2的相纯度和稳定性。从图2a可以看出,合成时的UiO-66-(CF3)2的实验PXRD图谱与基于UiO-66单晶结构模拟的图谱是一致的。这表明成功制备了UiO-66-(CF3)2,合成的材料具有与UiO-66相同的晶体结构。此外,UiO-66-(CF3)2的晶体形貌如图2b所示。值得注意的是,其八面体形貌与UiO-66相似,晶体尺寸测定在~ 400 nm。材料的稳定性是衡量其工业适用性的一个重要指标。从不同条件下处理的UiO-66-(CF3)2的PXRD结果可以看出(图2a),其模式与原始样品一致。

比表面积和孔径是多孔材料在气体分离领域潜在应用的重要指标。因此,研究了UiO-66和UiO-66-(CF3)2的N2吸附(77 K)等温线,比较了它们的孔隙结构。从图2d中可以看出,UiO-66对N2的吸附量在393cm3/cm3以上,而UiO-66-(CF3)2的吸附量则下降到330cm3/cm3左右。UiO-66和UiO-66-(CF3)2的Brunauer Emm ett Teller(BET)比表面积分别为960和467 cm2/g。两种材料的N2吸附容量和比表面积的差异主要是由于三氟甲基占据了UiO-66的原始孔隙空间。

太原理工李晋平/李立博教授成果:通过孔环境功能化促进UiO-66框架中乙炔的分子识别

为了模拟工业净化过程的组成,李晋平教授团队评估了C2H2/C2H4(1:99,v/v)和C2H2/CO2(50:50,v/v)气体混合物,总气压为1bar和298 K。从图3d,e中可以看出,从没有经过分子识别的结构来看,UiO-66的C2H2/C2H4和C2H2/CO2IAST选择性均为~5。相比之下,UiO-66-(CF3)2对>C2H2/C2H4混合物为大于18.4,C2H2/CO2混合物为16.0。因此,改性材料显示出2 3倍的选择性提高。

太原理工李晋平/李立博教授成果:通过孔环境功能化促进UiO-66框架中乙炔的分子识别

为了更好地了解C2H2分子与UiO-66和UiO-66-(CF3)2框架的相互作用强度,基于288、298和298 K的吸附数据,利用克劳修斯克拉佩龙方程计算了C2H2的等位吸附热(Qst)(图4a, b)。UiO-66和UiO-66-(CF3)2在低负载下的Qst分别为32和43kJ/mol(图4c, d)。

太原理工李晋平/李立博教授成果:通过孔环境功能化促进UiO-66框架中乙炔的分子识别

为了进一步研究UiO-66和UiO-66-(CF3)2的选择性,李晋平教授团队通过GCMC计算确定了这两种结构中的C2H2吸附位点。C2H2在298K和1bar条件下吸附达到平衡后的具体空间概率分布如图5所示。C2H2分子均匀分布在UiO-66的孔隙中。密集的C2H2分布密度导致 络的形成。此外,在UiO-66-(CF3)2中,C2H2分子主要集中在三氟甲基附近。

太原理工李晋平/李立博教授成果:通过孔环境功能化促进UiO-66框架中乙炔的分子识别

图6a,b所示,对于UiO-66-(CF3)2, C2H4或CO2在大约10分钟后首先通过床层洗脱(黑色曲线)。相比之下,C2H4或CO2通过床层洗脱UiO-66的时间为>35min(红色曲线)。这是由于UiO-66-(CF3)2降低了C2H4和CO2的吸附能力,大大缩短了共吸附时间,提高了分离效率。

太原理工李晋平/李立博教授成果:通过孔环境功能化促进UiO-66框架中乙炔的分子识别

太原理工李晋平/李立博教授成果:通过孔环境功能化促进UiO-66框架中乙炔的分子识别

0

4

总结:

综上所述,为这些材料在工业分离过程中的应用实现了一种精确微调MOFs形状和功能的可行策略。在UiO-66中引入三氟甲基,形成了UiO-66- (CF3)2,其孔洞比UiO-66小。此外,该材料与C2H2具有多种结合作用。优化后的孔隙环境显著降低了C2H4和CO2的吸附,C2H2/C2H4和C2H2/CO2的选择性分别从~ 5提高到18.4和16.0。此外,与UiO-66相比,UiO-66- (CF3)2在环境条件下分离C2H2/C2H4和C2H2/CO2混合物时,共吸附时间显著缩短(>大于60%),分离时间显著延长(>38%)。值得注意的是,改性后的MOF结构具有良好的可回收性和成型后的稳定性能,显示了该材料用于工业C2H2分离的潜力。

文章详情:

https://doi.org/10.1016/j.ces.2021.116572

太原理工李晋平/李立博教授成果:通过孔环境功能化促进UiO-66框架中乙炔的分子识别

0

5

李晋平,男,1964年生,山西大宁人,中共党员,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化工学会会士,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任太原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气体能源高效清洁利用山西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山西省煤层气高效开采与利用协同创新中心主任。

主要从事气体能源高效清洁利用的研究:围绕煤基能源气体清洁高效利用,创制了CH4/N2高效分离吸附剂,研发设计了变压吸附分离装置及相关工艺;利用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独特的分子识别效应,创制了乙烷/乙烯反转分离吸附剂,研制的系列新型吸附剂实现了低碳烃分离高效分离;以绿氢规模化利用为背景,系统研究了其制-储-用关键科学问题,创制了温和条件下光电水解制氢的系列高效的阳极析氧/析氢催化剂,提出点源限域分布式灰氢利用方案、构建风/光电制绿氢,储氢变储能,输氢变输电氢能新体系。

李立博,男,1986年生,河南洛阳人,中共党员,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2010年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2015年,硕博连读毕业于太原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15年至今,在太原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工作。2016至2018年,受国家留学基金资助,赴美国德州大学圣安东尼奥分校Banglin Chen教授课题组,进行了两年的博士后研究。2018年12月,归国回到原单位,晋升为教授。2019年获批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荣获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青年奖,入选山西省“三晋英才”拔尖骨干人才,山西省青年拔尖人才,山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等。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2年7月25日
下一篇 2022年7月25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