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周,海岸君选取了3款国内外FMEA软件,与链企云AQP PFMEA就软件功能做了横向对比分析。
我们意外发现国外FMEA软件功能虽然大而全,但对用户的专业度要求极高;而3款本土化软件,尽快起步晚,在功能设计上反而更贴合国内企业使用需求,灵活轻便。
本周,海岸君从用户体验视角出发,从分析层级、编 规则、输入引导3个方面对4款软件使用中的交互逻辑进行了解读,究竟几款软件的交互逻辑有什么差异?请往下看~

【逻辑篇】
横评
层级逻辑
01
做PFMEA的过程,本质上是对制造过程逐层拆解分析的逻辑过程。
FMEA软件对工段或过程的层级分析逻辑,不仅是PFMEA分析的基础,更是整个系统性分析过程的向导,是决定其能否帮助质量人轻松有序开展PFMEA分析的关键所在。
下面,海岸君用流程图模拟出了使用过程中4款软件呈现出的过程分析逻辑。

图|软件A和软件R
软件A和软件R都将制造过程统称为“工序”,快速建立对应的结构关系。
分析不存在层级限制,每个工序都可单独展开,对该工序的“功能”、“产品特性”、“过程特性”进行识别,输入“功能故障(即潜在失效模式)”,进而输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和“发现措施(即探测措施)”,过程分析逻辑相对比较清晰,好理解。

图|软件M
软件M也将制造过程统称为“工序”,对层级数量没有限制,用户可无限向下分级。
不同的是软件M对中间层级的“工序”不支持单独展开分析,用户可以在一级工序对“功能”、“过程步骤”进行失效描述;“预防措施”和“探测措施”则仅支持在最小层级输出。
海岸君使用下来最大的感受是,软件M的过程分析逻辑有些混乱,需要用户好好熟悉理解一番才能熟练运用,存在一定的使用门槛。

图|链企云AQP PFMEA
以上3款FMEA软件在PFMEA中对制造过程的拆解分析,都仅围绕工序展开,没能细化到基本操作层次。
链企云AQP PFMEA则更强调分析的层级化,严格按照新版FMEA要求,遵循从宏观到微观的分解过程,按照“工段→过程步骤→基本操作”展开深入分析。
重点通过从上而下,系统化和结构化的梳理分析,引导用户将过往经验沉淀到标准化的知识库中,在通过数据的不断积累完善经验,最终达到精细化管理。

如:以一家处于三西格玛质量水平的企业为例
通过在制程设计开发阶段高质高效地运用AQP PFMEA工具将过程流程梳理细化到基本操作的层面,系统全面地识别每个基本操作的功能及其要求,通过逻辑缜密的失效分析和风险评价,优化改进制程的设计与控制,其制程能快速提升至六西格玛质量水平,从而实现质量成本降低75%的高额纯收益。
编 规则
02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4款软件对制造过程拆解的编 逻辑:
软件 |
编 规则 |
软件A |
1、1.1、1.1.1 |
软件R |
1、1.1、1.1.1 |
软件M |
OP10、OP20、20.10 |
链企云AQP PFMEA |
10、20、20-1 |
软件A和软件R编 规则一致,都使用常规的阿拉伯数字进行连续编 ;在使用过程中也可手动对编 进行修改,但其余编 不会自动更新排列。
软件M一级编 采用字母+数字的组合形式,次级编 完全为数字;
链企云AQP PFMEA固定以“10、20、30…”的编 规则对过程步骤进行编 ,以“10-1,10-2, 10-3, …”的编 规则对基本操作进行编 。
若有过程步骤新增,可直接在过程步骤中间插入,编 会自动取整。
如:在“10”和“20”中间加入,会自动编 为“15”。这样,后续的过程步骤编 无需修改,避免了在过程更改后,相关文件中因过程步骤重新编 而引起混乱的情况。
输入引导
03
过程控制理论的精髓是通过控制输入来控制输出。
但很多用户在使用FMEA软件时,面对空空的输入框不知所措,不知道该从什么角度切入,进行描述。
值得一提的是,链企云AQP PFMEA在软件内各模块设置了多个“输入指引”。

如:在失效分析中,系统会自动引导用户针对“公司”、“直接客户”、“最终用户”等不同场景输入失效后果。
引导用户在PFMEA中输入充分的信息,帮助最终输出的预防措施更全面有效,控制效果更好。
这一点是是另外3款软件所没有的。
小结
通过流程图模拟,我们不难看出,软件A、软件R和软件M在过程分析逻辑上都没有十分严格的层级制,软件A和软件R自由度更高,每个工序都可以独立展开分析。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