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的历史:从特权到权利 股份有限公司的出现,是工业革命之后人类 会在组织领域最大的制度创新之一。公司的诞生、演化,首先是当时新的工业大生产的需要。工业大生产需要大资金以及风险分散,“公司最大的三个特征是,有限责任、投资权益的自由转让和公司的法人地位,这三条是定义公司的最重要的特征”(钱颖一),公司的这些特性,正适应了工业革命时期新发明、新技术、新产业大发展的需求。因为如果是个人或是合伙的小集体,显然无法为大生产提供大资金。如果是无限责任,也不利于鼓励人们去投资,无法集中资金去打开投资的闸门。如果公司的寿命只限于自然人的生命周期,也不利于长远的、长期的、宏伟的发展计划。公司的出现和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还是一个政治角力的过程和结果。最初的“公司”,由政府赋予特许经营权。后来由于铁路等新产业发展需要大资金、地区或国家间竞争等原因,政府才逐渐放松了对股份有限公司的限制。比如1837年,为了争夺商机,美国康涅狄格州允许在大部分行业里,不需要特别法令的同意,就可以成立股份有限公司。这一政治角力的过程,也正如英国人罗伯特?洛所言:“1825年以前,法律禁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从那时到现在,成立股份公司是一项特权。我们希望能把它变成一种权利。”到了1901年,世界上终于出现了第一个拥有十亿美元的公司——美国钢铁公司。无论如何,股份有限公司,后来已成为了现代 会的基本构件。正如托夫勒所言,“小家庭,工厂式学校以及大公司,把这三者加在一起,成为所有第二次浪潮 会确定的 会结构。许多人在小家庭中长大,在工厂式学校接受集体教育,然后进入公营或私营的大公司去服务。”
这其间的过程,大致可以总括如下:
政府与企业——由政府授予“特许权”转向了“成立公司是一种权利”。这一转变在19世纪中叶左右基本完成。企业与企业——由自由竞争,转向了通过反垄断法等进行规范。在20世纪初基本完成。企业与员工——比如,1935年美国通过《劳动关系法》,以调整劳资关系。而泰勒制等层出不穷的管理变革,也一直在动态调整劳资关系。这一进程,仍在持续进行中。企业与 会——例如,美国由镀金时代转入进步年代,公司行为受到限制,以及后来的企业 会责任、 会企业等理念和实践的出现,都意味着企业具有了越来越多的 会属性,不再只被认为是一部利润机器。这一进程,仍在持续进行。

而今天的情况是,互联 让跨越企业边界的大规模协作成为了可能。一方面是公司中很多商业流程正在大量地向市场外移,也即所谓的“外包”活动的日益广泛化——比如电子商务消灭的只是一些利用信息不对称而生存的中间服务商,同时却又催生了大量新兴的拥有核心能力的中间服务商。
另一方面则是自发、自主、快速聚散的柔性共同体的大量出现,很多人已经由此去构想一种普遍的“无组织的组织力量”:凭爱好、兴趣,快速聚散,展开分享、合作乃至集体行动。


作为一种组织现象:上述15大互联 公司,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平台模式。也不只是互联 公司,很多企业和行业,也走向了平台化的结构。
作为一种 会现象:仅Facebook用户数2014年就突破22亿,占全球人口的1/3。
进一步的分析可以发现,任何企业都面临着纵向控制与横向协同,或集权控制/分权创新的难题。此外,今天的企业还面临着如何与外部需求之 进行对接的难题。今天的互联 ,为这一老难题提供的新方法,就是以后端坚实的云平台(管理或服务平台+业务平台)去支持前端的灵活创新,并以“多个小前端”去实现与“多种个性化需求”的有效对接。这种“大平台+小前端”的结构,已成为了很多企业组织变革的原型结构。如7天酒店的放羊式管理、韩都衣舍的买手制、海尔的自主经营体等。不只是单个企业演化出了这样的结构,苹果的APP Store,淘宝的 络零售平台等,同样也是类似的结构。它们也都是“平台+多元应用”这一结构(或大平台+小前端)在不同企业那里的碎片化呈现,也即不同程度的“后台标准化、统一化、模块化”与不同程度的“前台个性化”之间的组合。其特征则表现为分布式、自动自发、自治和参与式的治理等。平台在这一体系中扮演了基础服务商、资源调度者的角色,如淘宝 向平台上的商家所提供的“信用体系、用户体系、商品体系、交易流程、计算能力、服务标准”等服务。而垂直市场、垂直应用或企业内部的前端员工与团队,则创造了灵活多样的产品和服务。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集成了技术模块或封装了商业流程模块的平台,使得平台之上的协作得以简化,“大平台+小前端”的整个体系的运转,也因此体现出了很强的灵活性。个人替代公司,成为了越来越重要的经济主体。
工业时代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大批量、小品种”的规模经济,与之相应,组织也在持续走向极大化。1929年,资产达10亿美元以上的美国巨型企业已有约65家,到1988年这一数字增至了466家。
再如今天的沃尔玛,它在全球的雇员已经超过了200多万人!到了DT时代,尽管大型组织仍将是组织领域里的一个主要图景,但随着“多品种、小批量”的范围经济正在很多个行业里取得越来越主导的地位,与之相应的组织规模,相应地也在逐步走向小微化、个人化。
做一个纯粹的逻辑推演,就会发现:在互联 、云计算这种技术和商业基础设施之上,随着全 会协同成本的普遍下降,“公司”这种组织方式的内部效率相比于外部市场的组织效率,已经显得越来越落后了。当“公司”多多少少地变成了“低效率”的代名词,那么企业组织的规模将注定走向小微化,大企业式的“多人企业”最终也将会裂变为很多个“个人企业”。甚至于,一个单独的个体也仍会进一步地碎片化——当每一个人参与到以任务中心、以流程来驱动的各个不同的临时性组织中去时,他们可能会担任不同的角色——在这种现象越来越普遍之前,能够在不同剧组里同时出演不同角色的演员,其实已经是这条道路上的先行者了。逻辑推演如此,现实也是如此。在今天这种一个人就可以面对全球市场的时代,小企业——更确切地说是个人,正在迎来自身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小微企业乃至个人”在今天的发展机遇,与个性化需求的勃兴直接相关。互联 所聚合、催生的个性化需求,是“组织小微化”的沃土。过去受限于市场规模而不能成立的很多特色小生意,现在在 上找到了它的客户;反之亦然,过去受限于信息成本而不能得到满足的那些个性化需求,现在在 上也找到了它的卖家。在价值追求上,一些企业早已开始接受“非财务目标至少与财务目标同样重要”的价值观。如《小巨人》一书所介绍的一些美国企业,他们并不热衷于追逐利润,也不致力于规模扩张,而是追求一些在它们看来更为重要的目标,比如员工的自豪感与尊严,与客户和供应商之间建立一种朋友关系并分享共同的理想,与 区建立和谐的关系等。这些看似空泛但却真实存在的价值观,在 络时代之前就已经存在。


到了现在的互联 环境,基于共同的小众兴趣、小众价值观、小众梦想、小众爱好,去实现内部协同和外部与客户的深度沟通,比过去要更为容易了。裂帛、阿卡、阿芙等淘宝上成长起来的企业,多少都具有这样的特性。
当然,抨击“公司”这种组织方式的管理制度,但在工作中又或多或少地只能扮演螺丝钉一样的固定角色,这样的情形已经存在一个多世纪了。面向未来,所谓类似于“自由人的自由联合”般的 会化自发协作,对于个人而言,以这种柔性化方式参与其中的前提,就是个人自身的“专家化。”
在DT时代,数据和知识越来越重要了。既然经验和知识不均匀地分布在每个人身上,那么只有每个人的经验、知识与数据的结合,才能让数据变得鲜活生动起来,诸如此类的长尾生意和职业也将越来越多。
一方面,个体的潜能将得到极大释放,每个人的特长都可以较方便地在市场上“兑现”,而不一定要全职加入某一组织,承受“被组织”的代价才能实现个人能力与市场的交换。
另一方面,工业时代那种工作、生活、学习割裂,个体无法柔性安排工作与生活的状态也将得到很大改变,类似于工作、生活、学习一体化的SOHO式工作、弹性工作等新形态将更为普遍。
概言之,与工业时代以“企业”为基本经济主体的时代不同,DT时代,将是一个以“小微企业和个人”为基本主体的经济时代。这将成为新时代里全新的 会和组织景观。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