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量思维 数字化时代的质量革命

新质量思维 数字化时代的质量革命

 

质量是离时代最近的回声

国产品牌这几年的崛起,成为一种引入瞩目的现象,无论是高价的元气森林气泡饮料,还是盲盒惊喜的泡泡玛特,或者是二手保价值很高的陀曼滚齿机,都在各自领域掀起了惊奇一幕。它们与众不同的质量观,让人重新思考质量这样一个“百年老汤”的命题。质量是一幅《蒙娜丽莎》画作,人人叫好,但各自品味却各有不同。而质量的定义,则也在一直变化。

2014年出版的《朱兰质量手册》6.0版简明扼要地将质量总结为两个要点:质量是由顾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来定义的,而特征和无缺陷是满意度的两个主要决定因素。产品特征,会影响销售收入;无缺陷,则影响成本。这种简洁,给人带来了深刻的印象。它以一种经营者所喜欢的语言——钱,进行了描述。这也正是克劳士比在《质量免费》一书中所提到的,“管理者只懂得一种语言,那就是金钱”。

但是随着生产力发展, 会经济全面进入强买方时代,这两个维度,开始显得有点苍白。因为用户的心理体验,开始变得越来越举足轻重。快速发展的工业时代,已经来不及等待新质量的定义,许多现象级产品已经开始冲出来。心理感官所强化的体验质量,正在朱兰手册所定义的质量两维度之外,形成第三个不可忽略的维度,以至于它要独立门户。

重新发明轮子

新国货现象,就是在看似红海市场中,找到一片蓝海。看上去,他们更像是重新定义了一个最普通的产品。“重新”就是强化“体验因素”(也是用户心中的质量),让原来习以为常的产品重焕容颜,让人耳目一新,使用愉快。这是新国货的典型现象。

元气森林采用了一种全新的质量战略,成本被踩在脚底下。最初,元气森林也是根据传统定位策略,进行战略选择。当时瞄准的是可口可乐 3.5元,元气森林卖到4元,成本大约是0.5元,而渠道和终端则各自抽成30%。听上去是无懈可击的定位策略,但这种成本做出来的产品,员工自己都不想喝。最后,已经生产了价值500万元的产品,全部都销毁。

定位理论不错,但产品却不灵。背后根本的原因,就是“用户体验思维”不足。一大堆成本、交付等传统框框,限制了创新的思路。无论是战略考量,还是质量思维,都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理论产物。用这样过时的土枪土炮旧武器,来面向Z世代的新消费者,是很难赢得芳心的。

于是元气森林,决定从体验开始。主持产品开发的人员,不考虑任何成本等,尽可能用好的材料,做一款自己喜欢喝的饮料。在这种超级体验的驱动下,元气森林在行业率先采用了非常接近糖味的甜味剂。它的成本比传统的阿斯巴甜,要贵50倍,果汁气泡的糖分99%都是来自果汁。体验被放到统领的位置,而成本则被放在后面。所有产品在上市之前,产品人员和销售人员都不知道产品成本是多少,直到上市之后的两三个月,才有财务人员告诉他们成本和毛利。

这种以体验质量入手的战略,使得元气森林的气泡类饮料迅速成为现象级产品。

另外一家新创公司贝医生,则对传统的牙刷进行了解剖。中国的牙刷,一直就是以刷白为理念,硬刷丝成为根深蒂固的标配。在扬州杭集镇,占据国内80%生产份额的牙刷之乡,在牙刷上的竞争基本停留在造型、颜色、成本等方面。这家入道不深的牙刷新兵,则从护理健康概念入手,抓住现代口腔护理关键:齿龈间的清洗。它重新定义了一把牙刷的体验性,刷丝要既硬且软,硬度足以深入齿龈而不倒,软度则足以用力摩擦而舒适。而牙刷把,也基于美学设计,将重点放到了从没有人注意的注塑封口:以前每个牙刷都留有这一个肚脐般的硬痕,那是塑料挤塑的最后收口。牙刷丝的植入方式,也做了改良,让刷丝可以更好地站立不倒。从刷丝和牙刷把开始入手,两者都基于体验质量,将顾客刷牙时候的真实感受,放到一个企业的头等要务之上。

谁会有这样的心思?体验质量,居然成为一种核心竞争力的战略。这家牙刷公司的创始人,正是来自联想的设计师。而元气森林的产品设计师,则是来自游戏界出身。不妨说,他们将全新的体验,带入到了最普通不过的产品。体验惊奇,回 惊喜。大开脑洞的设计师们,与大喜过望的消费者,两者以体验相连,完成了美好的邂逅。

以高质量而著称的日本家电、手机为何衰败?某种意义上讲,它们错误地留在了传统质量的时代。传统上质量要求一致性好、性能好,让日本制造精益求精,形成了一种“质量过剩”的根深蒂固的传统,有些精细化甚至已经到内卷级了。

手机是快消品,不过一年到两年的生命周期,当手机部件表现仍然稳定的时候,喜新厌旧的用户已经开始更换新的手机。产品寿命,再也等不到寿终正寝。而中国手机制造,则抓住了用户体验质量的心理,加速了产品的迭代发展。根据《日经新闻 道》,小米5G手机的迭代速度,实在太快。在2021年4月的时候,比半年前的成本已经降低了40%。这让日本人觉得匪夷所思。而电视机在进入互联 电视时代之后,则更加着重于内容和更新换代。这让固守规格、尺寸等传统质量的日本家电一筹莫展。日本电视,从来就没有进入互联 赛道。这两大类产品,基本都是败在韩国和中国的手下。用户心理的变化,形成了不一样的质量冲击。这是日本制造颇为不适的地方。

实际上,日本制造更早地就应该接受这个教训。在上个世纪80年代之后,存储器基本是日本一统天下,占据全球80%以上的份额。但日本制造是如此执着于可靠性和长期质量,工艺精益求精给产品成本带来很大的负担,而完全忽视了当时电脑按照摩尔定律高速发展的趋势。电脑的寿命只有2-3年的周期,保证十年质量的存储芯片的意义又何在?追求技术指标上的质量,自然导致成本过高,反而成为对日本半导体制造的一种损害。六家芯片巨头,在合并、合资的挣扎中,逐渐退出了这个市场。只有东芝的存储芯片资产几经腾挪,勉强存活下来,但股权已经更改,名字也改成了铠侠。

用户星球的崛起

人们越来越注意到, 会心理学、人口学等看上去过于宏观的走向,会影响到大大小小的企业战略走向。人口结构变化,就是不容易为人感知,但却是深刻影响制造业的因素之一。

1995年以后出生的年轻人,一般被称为Z世代。Z世代消费者,羽翼渐丰正在成为消费主力。除了房子、豪车等大宗商品,其他各类消费品都在吸引他们的眼睛。这个时代最大的特点,就是接受信息的碎片化。Z世代小时候经历了互联 (2001年),在10岁开始接触移动互联 ,是一批云原生居民。他们跟 交媒体的关系,已经是天生的鱼水之交。这些消费者更在意的是意见领袖和 群喇叭。

那些经历了物质贫乏而进入新时代的人,往往对大品牌更有迷恋感。而现在,Z世代消费者是见招拆招、浑身有理,对于几十年传统的老品牌、大品牌,再也没有了往日的敬意。

由于对世界的认识已经被碎片化,市场被无限分裂。而每个碎片的缝隙,都能找到足够的人群,都有意见领袖。这是一个微意见领袖的时代。在这个细小的裂缝空间,都有足够的阳光滋润小物种。这些意见统一的小市场,足以让新入行的制造商脱颖而出,赚得第一桶金。

这正是中国制造最大的一次机会。

笔者最早了解抖音,是在2019年初二孩子按照抖音方法做人生的第一道菜,才知道还有这样的产品。随后当注意到它的时候,它已经是势不可挡了。新产品的赞歌,一开始就像裂缝里穿过来微小的声音,一路寻去,原来已经是宏大的交响乐殿堂。Z世代消费者就是这样的唱诗班。

还有很多其他的产品,如钟薛高雪糕、冰雪蜜城奶茶、泡泡玛特盲盒等,都是跟着孩子认识的。孩子已经迷恋其中很久,家长们才恍然大悟。看上去,初中生的喜恶,背后全是商机。如果反思一下不同年代创富的方法,也是值得思考。华西村、哇哈哈等老一代企业家,读懂商机,都是看新闻联播、人民日 。他们走的是政策市。而现在读懂消费者的心思,同样存在巨大商机。不妨说,前辈致富看新闻联播,现在暴富看Z世代的年轻人/初中高中。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无论是哪类用户,也都开始变得挑剔。这里面既有正面的,例如追求更好地感官享受,或者能够对机器故障进行提前预警分析;也有负面的,例如电量焦虑症(会在意手机的电量格,或者电动汽车驾驶者会出现的续航焦虑症), 上下订单之后就会开始在意包裹的位置而很难容忍出现的耽搁。而这些因素,仅仅在十年前,几乎都是不存在。

络时代的人们,时间维度被压缩,人们开始用更短的时间刻度来表达自己的心理。无论是正面,或者负面的体验,都意味着质量的内涵,变得更加综合,对时间更有敏感性,更加具有 会心理学的特征。而数字化技术,则让原来无法表达的因素,开始显性化。

这些不同寻常地与体验质量相关的现象,让制造商未免会觉得,从企业经营的角度,质量需要一件更好的外衣。

质量四面体:多快好省好为先

一般企业,经营的金三角——是Q、C、D,分别对应着质量、成本和交付。这是一个企业经营非常稳定的三角形。三者相互制约,让企业不得不在患得患失中,反复妥协。

新质量思维 数字化时代的质量革命

图1 传统的质量三角形

这是任何一个制造企业所面临的基本约束条件,也被视为金规铁律。然而,所有的三角形内和都是180度吗?也不一定,球面三角形,就不是这样。高斯定律证明了球面三角形的内和大于180度。这些非欧几何的范畴,屡屡呈现出不同的特性,在凹面上的三角形,内角和则小于180°。

企业经营,也可能会碰到这样的思维定式被打破。传统金三角中的质量其实是平面的特性质量,而体验质量要复杂得多。金三角无法再维持一个平面了。

 一个产品的质量,要放在QCD三角当中去考虑。交期越紧,质量可能就会受到影响;而成本如果超越了一定的界限,也不能接受。然而,如果产品投入市场还能替用户赚钱,那么产品的成本,就产生了巨大的歧义。

特斯拉是一个同时在能源和电动车齐头并进的公司。它的储能装置和电动车,是经过系统考量之后的联动设计。它的电力系统,被设计成可以不依赖传统电 ,而是依靠自给自足的清洁能源形式。特斯拉的储能装置,可以进行高频电 交易。在用电高峰的时候,向电 输电;而在用电低潮时,则自我充电。通过高频电力交易,就可以为用户去赚钱。这种“产品赚钱”的奇特式设计,使得QCD传统三角中,原有的成本概念,会受到冲击。

考虑到体验质量在质量维度里面,正在从微不足道的权重,上升到可能会对企业战略产生重大影响的关键位置,用户在企业中的位置,也不得不被重新定位。企业的经营,再也不能把用户放在工厂的边界之外,仅仅作为一个服务对象。用户看上去,不再是一个外部边界条件,而更加成为一个企业经营的硬约束。新时代的用户,不再是门外徘徊的知情者,而是闯进企业的大门成为不能送走的常客。企业与用户,可以坐下来一起来定义产品,定义质量。

新质量思维 数字化时代的质量革命

图2 新质量四面体模型

至此,新质量终于可以有了一个初步属于自己的定义,它是以满足用户体验产生喜悦感而为此买单的愿望或程度。它对企业最大的启发是,Q从传统的质量三角中站立了起来,从平面走向立体。传统的QCD三角里,Q跟C、D是同维度的。因为传统质量的潜台词就是符合要求,符合标准和产品的工程化设计。而这种认识,已经被甩在了时代的身后,因为仅仅满足标准远远不够,忽视了用户的原推动力作用,无疑是自拉自唱。以体验质量为基础的质量,不再是同维度变量,它正在提升自己的位置。而底部则有了新的变量E(End user)加入,和C、D形成三足鼎立,并支撑质量(高维度)的尖刀作用。这个新变量就是用户。

QCD从并排平起平坐,走向Q引领的纲举目张。而新质量思维,就是突出质量。让质量成为企业的尖刀战略,实现战略引领。新质量四面体,可以看成是对用户崛起的呼应。

新质量思维 数字化时代的质量革命

图3 新质量四面体模型内涵

质量是产品的抽象,它需要回答为谁服务、如何交付、多少成本这三个基本问题。一个产品,需要有特定客户群体,交付过程(包括生产,服务等),以及成本,这些构成了产品画像,而以体验质量为核心基础的质量,则是企业与用户的有效桥梁。曾经被撕扯的支离破碎的质量元神,凭借用户支点的加入,正重新凝聚成为产品灵魂。

质量四面体体现了“多快好省”,“好”为先的经营理念。首先是“好”,需要用体验质量,来统领民心;而“快”,则对应着一套快速交付系统,能够有效满足用户期望,减少心理焦虑。

而对于“省”,则需要一套成熟的面向成本的设计和运转良好的制造系统。低成本是一种高科技的美德,既要做到克劳士比所说的一次做对,也要从运营角度实现一步到位(例如快速换模、大数据分析)等。低成本是一种能力,超越同行的成本,正是一种创新的体现。通过科学方法降本,清除肉眼看不见的浪费。而工业设计的极简主义,就是降低哪些不增值的浪费。

而用户则体现了“多”的差异性。差异性的产品来迎合不同的人群。倾听用户多样性的想法,从噪音中识别其中的真意,从而识别无数的潜在需求。

质量四面体,重新诠释了“多快好省”的企业经营观。新、旧质量的分水岭就是如何看待客户需求和客户体验。质量四面体的重点,则是将客户作为基础变量,跟交付、成本放在同样的位置上。Q作为统领,包含了原有的一致性和性能表现等传统质量最为看重的地方,在此基础上,正是其中的体验质量特性,让Q脱颖而出。

2B也要读懂2C的心

那么体验质量,只是面向消费者的2C企业吗?其实不然。所有的上游供应商,都要有一颗“体验下游”的心,才能真正做好产品的质量。

大量不直接面向终端客户的企业(如工业原料生产,零部件等企业),也要时刻保持终端用户2C的思维,以便实现跨距离的制造一致性的糖葫芦效应。原材料也要考虑终端需求,因为产品总是要被最终用户所使用。如果最终反馈不好,整个上下游的供应链,都要跟着受牵连。

一家工厂B接到了来自欧洲终端客户C的订单,提出需要高强度能够承受每分钟两万转的缝纫线。工厂B则找到了上游工业原材料厂家A。A公司技术实力雄厚,很快就了解到当时业界世界第一的日本东丽技术标准,并找到实物(东丽在马来西亚基地生产的产品原料,俗称马料)进行测试。A公司对标马料后,就开始进行工艺优化,很快就实现了产品各项性能指标达到或超过了马料。一切看似完美的。该产品被信心满满地发往下游厂家B进行加工。

然而B对这批马料进行加工,无论如何也达不到欧洲终端客户C的缝纫线要求。沮丧的B企业反馈给A企业,要求改进。但A企业则认为,所有技术指标超过了世界最好的东丽公司马料,哪里还有改进的空间?而B加工企业则认为,东丽标准并不重要,即使达到联合国标准,只要终端用户不满意,都不管用。

双方相互抱怨,但出口订单时间不等人。于是A企业与B企业开始组织技术人员,对C的产品要求进行分析。两家联合研发人员发现,缝纫线的高强度,其实并不是由原材料的强度所直接决定。它的强度由另外一些指标,如卷曲性能及抱合力等共同决定。尽管A公司生产出来的产品指标都优于东丽,但却不意味着综合性能也过关。东丽的马料(原材料)实际是通过了一系列的指标组合,最后实现了特殊的综合性能,它靠的是卷曲度合适,提高了纤维之间的抱合力,来实现缝纫线的强度,这个综合性能被A企业忽略了,而这些对B公司的加工及C公司的使用恰恰更加重要。

经过A、B上下游工程师的套路,一致认为可以通过改进工艺来实现缝纫线的综合性能,而且还可以降低原料纤维的强度要求,从而有利于节省成本。回顾新品开发初期,为了达到和超过东丽马料,A企业为提高强度,甚至牺牲产量和成本。工程师感悟道,前期一门心思追求的目标,简直就是“给兔子吃海鲜吗”,白白浪费资源,出力不讨好。

终端用户提出出高速缝纫线必须有高强度特性,这个需求点被传递后,就分解成几个固定的指标,但并未吃透竞品厂家产品的综合指标,这就带来对性能认知上的“伪需求”。如果能够深度研究客户需求,就会发现,并不是指标越高越好。某些不是很重要的指标,甚至可以降低,从而节省成本。这就是不能拘泥于技术规格,而是要重新审视,根据需求重新映射成新的技术指标。

如果更早研究C端的需求,技术上诠释成更合理的技术要求,那么A与B早一日联合开发,加深对产品可加工性的理解,那就会事半功倍。产品开发设计,要时刻记住T o C,再To B,A联手B开发,一起满足C,才能快速开发出市场需要的高端产品。

中国大部分企业都是产业链的一环,都会面对下游B企业的加工、装配等。如果对B的交付,不能仅仅只是考虑规格和技术要求。由于工业原料,往往还需要二次加工,因此要优先考虑客户的可加工性、可使用性、可装配性等,这也是下道用户的“客户体验”,这样对质量和成本,就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认识。2B企业本质上也有2C特征,也必须考虑客户体验,只是与消费品的客户观感体验略有不同而已。

新质量思维,体现在思维改变,不论2B、2C,最终必须做到上下游串联打通,形成糖葫芦效应。从这个意义而言,体验质量是一个倒装句。企业经营者不妨把最远端的用户,提到前面来端量。

质量经典也在等待突破

就质量工程本身所涉及到的技术而言,也有捉襟见肘的地方。目前质量意识的渗透,在中国可以说,仍然是刀耕火种的时代,尽管农业已经进入智能农机,无人机播种的新时代。传统的5S、SPC理论,依然没有实现大的突破。可以说将近100年前的休哈特所奠定的技术工具,至今也未能进化,没有与当下制造系统的复杂性、数字化技术等形成很好的融合。以前质检存在看连续七个点变化趋势的经验公式,这是抽检时代留下的产物。而现在由于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可以做到全检,情况跟原来抽样统计的时代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经验公式,已经迫切需要改变。如果按照所谓7个点连续变化趋势,可能已经有多少不合格品流向市场。这意味着,SPC抽样理论和算法知识,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

长期以来,质量检验是企业对产品质量的最后一道把关口,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这种事后介入质量的方式,无疑就是守株待兔,或者干脆就是死后验尸。虽然检测手段越来越高明,但被动挨打的方式,也让质量管理人员也是忧心忡忡,于是“质量不是靠检测出来的”之言,声不绝耳。

而上个世纪70年代,在日本经济鼎盛时期,质量大师田口玄一先生提出了三次设计,旨意就是将质量的管辖范畴,从制造前端移到设计前端。关口前移,马后炮变成事前诸葛浪的锦囊妙计,为日本产品走向世界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本世纪初美国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面向六西格玛设计,更加强调聆听客户心声,系统设计、公理化设计、TRIZ等方法也被广泛传播和应用。然而,这些三十年前的先进工具方法,都没有很好地适应最近几年井喷式的数据大船。

随着物联 和数字化技术的发展,现场大量数据,可以实时检测和决策。而用户的反馈信息,也会被实时捕捉。最远端的用户,其数字画像变得精准;工厂现场机器的微不足道的异常,都会被实时捕捉。而且,上游供应商的质量数据,也可以通过共享的方式,实现联动跟踪,实现全链打通。影响质量的时间戳,无处不在。质量技术,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质量思维 数字化时代的质量革命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1年7月5日
下一篇 2021年7月5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