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国大数据BI(商业智能)行业预测 告发布

商业智能(Business Intelligent)也被称为商业智慧或商务智能,人们习惯的称呼为“BI“,围绕BI工具建设的平台常称为”某某BI系统“、”某某 表平台“、”某某管理驾驶舱“等。BI(商业智能)技术提供使企业迅速分析数据的技术和方法,包括收集、管理和分析数据,将这些数据转化为有用的信息,然后分发到企业各处,让企业决策有数据依据,减少决策盲目性,理性地驱动企业决策和运营。近几年,BI越来越多的跟大数据联系在一起,BI工具需要提供大数据处理能力,也需要能实时对接大数据平台进行数据分析计算。

   自2012年以来,中国大数据BI行业都保持着快速的发展,虽然2018年企业外部环境愈加复杂,但BI行业并未受到明显影响,依然强势取得了同比增长25.8%的成绩。这一增长率,约是中国软件业增速的2倍,中国GDP增速的4倍。但是整体来看,中国BI行业的市场规模依然很小,2018年约有16.6亿人民币(纯软件销售收入,不含项目实施、项目运维),我们可以肯定,未来中国BI行业的发展潜力巨大。   帆软数据应用研究院是中国研究大数据BI行业的重要力量之一,始终密切关注着中国BI行业的发展。自2018年3月开始,我们通过线上、线下的调研方式收集信息,共覆盖了全国各地5500多名企业IT及相关业务部门人员,了解到他们的大数据BI应用状态、需求情况、对大数据BI产品功能的期待等,并走访了重点企业。我们还重点研究了IDC、Gartner、赛迪顾问、中国信通院等咨询研究机构对大数据、BI、数据分析行业的分析判断。结合多位帆软数据应用研究院专家,以及一线售前工程师、行业化顾问、项目经理们的经验、积累,我们研究分析了2019年BI行业发展趋势,并将这些成果总结为《2019年中国大数据BI(商业智能)行业预测 告》,期待着您的批评斧正。   主要预测观点 

  • 2019年BI行业纯软件收入规模将达到21亿元,同比增长27;

 

  • 2019年BI行业市场依旧处于整合期,马太效应明显;

 

  • 企业中BI用户的不断增加,中层使用BI的比例增速更快;

 

  • 2019年企业BI项目成功的三大障碍分别为:数据整合治理、数据人才培养以及企业数据文化的建设;

 

  • 2019年BI用户最关心的功能为:企业BI平台数据权限管控、探索式自助分析、快速搭建业务数据模型、OLAP多维分析、大数据处理性能、自助数据处理和移动数据分析查看。

   2019年BI行业基本面   自我国开始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以来,大数据BI行业保持着高速稳定的发展。一方面得益于国家政策的牵引,如《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利好政策,对打造“数据、技术、应用与安全协同发展的自主产业生态体系”做了全方位的支撑和部署。另一方面,持续多年的信息化应用价值教育,企业自身信息化建设的准备,以及企业面临的实际经营难度和压力,都让越来越多的企业更坚决的拥抱BI产品,期望通过精细化运营来提升经营效益,增强市场的竞争力。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BI(商业智能)及DA(数据分析)领域的第一方阵,并成为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但距离美国还有一定的差距,在未来五年内,中国都将处于追赶态势。   (1)企业信息化基础建设落后,BI市场教育需要持续进行。中国企业信息化起步较晚,企业上线BI更是需要一个过程。2001年我国加入WTO以后,受到上游国际企业的要求和影响,ERP、MIS、SCM、OA等综合业务管理系统在国内企业迅速生根发芽,从外向型规模制造企业到其他行业延伸,但直到2008年~2015年期间,一、二线城市稍具业务规模的企业才上线了主要业务系统,要知道美国通用汽车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实现了初步的OA与ERP功能。当前整体来看,中国企业信息化建设较美国落后10至15年,尤其是西北、西南等偏远地区,落后更多。   (2)国内外的BI需求不同,国产BI的先进性需要重新定义。Gartner作为全球BI行业最重要的观察者,每年都会发布BI和分析平台魔力象限 告, 告中的领导者企业一般会被认为当前BI行业中最尖端企业,代表着最先进的生产力,遗憾的是至今国内BI产品还从未入榜。由于我国企业对BI的需求、关注点、市场特征、发展阶段均与国外有所不同,目前处于国外商业智能趋势风口的诸如自然语言搜索、语音生成、自动生成等增强分析功能在国内仍停留在概念阶段,并未形成规模化市场应用,所以国产BI厂商在需求的响应和方向选择上有自己的准则,并非“为了先进而先进”,所以国产BI的先进性需要重新定义。   2018年中国大数据BI行业(纯软件销售收入,不含项目实施、项目运维)的增长率达到25.8%,比2017年的22.3%高出将近4个百分点。在诸多行业中,BI取得的成绩是十分瞩目的,BI行业的增长率约是中国软件业的2倍, GDP增长率(6.6%)的4倍。虽然增长率迅速的,但中国BI行业的市场规模依然很小,2018年约有16.6亿人民币,未来中国BI行业的发展潜力巨大。我们估计,2019年中国BI行业软件收入规模将达到21亿左右,增长率达到27%。

2019年中国大数据BI(商业智能)行业预测 告发布
大数据BI行业已然是个香饽饽,进场者越来越多,鱼龙混杂,整个竞争局面是神仙打架,小鬼遭殃。2018年活跃的BI工具和厂商,约有50个,较2017年的42个多出8个,很多产品都是近两年推出的。BI行业是个充满吸引力的领域,同时也是极具门槛的领域。B2B行业与B2C、C2C行业属性不同,即便是在互联 巨头或大量资本的支持下,没有较明显的产品优势、服务优势和用户基础,新创品牌是很难闯出一片天的。早些年大量融资的BI企业,2018年的日子并不好过,后劲明显不足。   在市场知名度方面(品牌提及率,提到BI想到的厂商品牌),帆软以29.27%的品牌提及率一马当先,IBM以11.54%、SAP以5.98%分列榜眼、探花,微软以5.34%位居第四,Tableau以3.63%位居第五。 2019年中国大数据BI(商业智能)行业预测 告发布
IBM、SAP因为未能提供有竞争力的自助式BI产品,其知名度正持续下降,但得益于他们在IT领域的沉淀,销售业绩并未出现大幅度的衰减。微软、Tableau的产品因为本土化服务策略、商业策略以及产品特性,知名度也有限。至于领头羊的帆软,其稳健的产品和服务策略,知名度、销售业绩双双提升。其他厂商则过于小众,提及率普遍在1%以下,甚至更低。   可以看到,同金融、保险、生产制造、互联 等行业一样,结合各企业的实力现状和发展潜力(人才结构、企业文化理念等因素),我们相信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BI行业的马太效应持续增强,强者益强,弱者益弱。   企业应用BI系统的现状   如上文所述,企业对BI的重视程度在不断增加。为了让BI成功落地,产出更多价值,大多数企业改进了组织架构,对IT部门进行重新定位,比如分拆除ITBP、数据分析师、数据运营官等职能岗位。据调研,2018年约7成的企业已经成立了履行数据分析工作的相关部门(或扩展IT部门的职能),较2017年增长将近10个百分点。   因为企业的需求,IT部门也正逐渐从幕后走向台前,承担更多的责任。调查数据显示,有35.2%的企业信息化方向和策略,是基于该公司战略目标或管理层决策制定的。

2019年中国大数据BI(商业智能)行业预测 告发布

有47.1%企业处于技术运维阶段(能够通过IT手段,增强企业业务的管理和运作能力,对业务有一定的支撑),有40%处于合作伙伴阶段(合作伙伴,能够在业务部门还未想到之前,就运用IT技术,帮助实现业务的发展和新业务的开拓)。对于工作成绩,领导层对数据分析/BI项目的满意度超过80%(非常满意的38.9%,比较满意的42.6%)。   在IT部门不断崛起的过程中,BI的价值也得到了更充分的释放。调查数据显示,约38%的企业处于业务监测阶段(传统的DW/BI阶段,用以监测现有业务的运行状况),26%的企业处于业务洞察阶段(使用统计分析、预测分析、数据挖掘,来提示重大、相关的业绩改善建议,即“告诉我我所需要知悉的”阶段)。有16.7%的企业明确表示,BI建设落后,无法满足多变的需求,需要升级。   此外,我们在调研中发现,BI的应用层面正从领导层向下扩散,越来越多的中间层(业务管理层、业务执行层)使用BI,2019年将更快的增长。从诞生之日起,BI的直接受众都是企业的决策者,但近来由于入门级BI( 表工具)的推广应用,越来越多的中层开始享用BI系统带来的好处。调研发现,在成功上线BI项目的企业中,约有57.3%的企业领导在使用BI进行数据查看和分析;业务管理层和业务执行层中越来越多的人在使用BI,人数已经过半。

2019年中国大数据BI(商业智能)行业预测 告发布
我们惊喜的发现,IT部门与业务部门的配合愈加紧密。虽然IT完全主导、IT强主导仍然是常态,但是业务强主导则从2017年的9.67%增长至2018年的23.31%,翻倍增长。未来将会更加紧密。仅有3.45%的企业,IT与业务的配合较差,存在一些部门墙。但是,25.9%的企业配合如鱼得水,IT理解业务,业务认可IT。   整体来看,企业应用BI系统的状况不断良性发展,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也是BI成功的重点、难点。   (1)数据整合治理。64.8%的受访企业表示数据的整合与治理,是未来的主要挑战。数据问题主要集中在:“数据过于分散,形成数据孤岛,取数分析麻烦” “底层数据混乱,存在准确、失效、性能的问题”这两个方面。一半的受访企业认为,数据人才的培养和数据分析工具的选择,也是主要难点。   (2)数据人才的培养。从整体背景来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把数据人才作 为企业经营战略版图的核心组成部分,集中表现越来越愿意花高薪聘请大数据人才,整体薪资水平在不断提升。但是优秀的大数据人才培养的成本 居高不下,培养周期长,人才供应始终是在大数据人才需求越来越大的背景下捉襟见肘。薪资竞争力不足以及企业创新力不足,让传统企业愈加困难。   (3)企业数据文化的建设。在企业认可数据,积累数据的过程中,大数据团队对数据人才的培养也会逐步找到一些法门,这些方法和技巧无不是围绕在数据文化建设之上。调查显示,在彰显数据文化方面,虽然“沟通协调讨论用数据说话,基于数据讨论”达到了81.8%,但“数据获得容易,数据分析快速、流畅”还不足35.19%。 2019年中国大数据BI(商业智能)行业预测 告发布
让BI成功并非易事,尤其是让BI能持续产出价值,更是一个重大挑战。无论BI厂商如何去改进产品,都不能忽视掉使用BI的人的要素。我们交付给企业一款好的产品,但不教给他足够的本领去驾驭这款产品,就像给你一把绝世好剑,但没有给你剑谱,你依然是个菜鸟小白,即便给了你一个剑谱,如果你没有刻意练习,那到头还是一事无成。我们结合2017、2018年的售前咨询经验发现,企业用户如果不具备充足的BI项目建设能力,那么他们更倾向于让BI厂商提供一揽子方案,而不是只采购软件然后让企业的IT部门学习、实施。未来BI厂商提供给用户的,除了产品以外,还有配套的学习资源、培训资源、服务资源、交流平台、各行业咨询方案以及一揽子的项目实施,这一套组合拳,也正是国产BI厂商克敌制胜的法宝。   2019年BI主要的功能需求   Gartner2019年度分析和商业智能平台的魔力象限 告分析认为,到2020年,增强分析将成为新购买分析和商业智能,数据科学和机器学习平台以及嵌入式分析的主要推动力,50%的分析查询将通过搜索,自然语言处理或语音生成,或者将自动生成;到2021年,自然语言处理和会话分析将提高分析和商业智能的采用率,从35%提升到50%以上。   如上文所述,中国实际情况与欧美不同,以Gartner为代表的分析机构并不能准确描述我国BI行业的实际状况,帆软数据应用研究院的研究结果可能跟接近用户的声音:中国BI用户目前主要的需求还是围绕企业BI平台数据权限管控、探索式自助分析、快速搭建业务数据模型、OLAP多维分析、大数据处理性能、自助数据处理、移动数据分析查看这七大核心模块。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9年3月25日
下一篇 2019年3月25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