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生物识别技术发展到了新的高度,其应用和普及日益广泛。随着生物识别技术的不断升级改进,人们在畅享便利的同时,其安全隐患和隐私暴露问题也逐渐展现出来。
①
刷脸进站、刷脸取款、虹膜打卡、虹膜签到、指纹人证合一……随着生物识别技术的日渐成熟,“生物特征识别身份”的时代正在到来。在专业人士看来,生物识别技术正在不断突破各个行业应用的“阈值”,应用到日趋丰富的场景中。
然而,很多人不了解,在生物特征中,存在着弱隐私生物特征,比如人脸。人脸是相对公开的特征,所以,如何保证用户的数据安全,成为企业必须考虑的问题。
如今,物联 、大数据、云计算、生物识别、自动驾驶等各个领域的技术都处在爆发增长的临界点。而生物识别技术近年来在各行业的应用速度不断加快,应用范围愈发广泛,人脸识别技术更是迎来应用普及的风口。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人脸识别技术虽然推动了诸多领域的变革,但其对于公民隐私保护造成的威胁性也日益显现。
一方面,在信息即价值的时代,个人隐私信息的商业价值日益凸显,人脸识别技术在“刷脸”过程中,用户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甚至包括用户不同情境状态下的情绪等大量信息,都被采集储存;另一方面,人脸识别技术所采集到的个人隐私信息,很多时候难逃不法之徒的手段,一旦这些信息被泄露,用户的隐私就不再是隐私,用户的安全必将受到威胁。
②
实际上,人脸识别能做的不仅是验证身份,它能通过分析面部特征来捕捉难以捉摸的 交信 ,它更是一条很长的产业链。而保护用户的隐私,不仅仅需要各个行业的自律,更需要政府建立起整个行业的统一标准,共同筑起保护用户隐私的行业堤坝。
具体来说,其一,政府需从管理者的角度,通过立法方式强化对于人脸识别领域的监管力度,保障公民个人信息安全;而相关行业和企业需提升人脸识别软件等载体以及储存设备的安全技术水平,加强 络安全意识,避免公民隐私信息泄露或遭非法转卖。对于非必要的隐私数据,不应非法采集。
其二,身处互联时代,个人隐私信息安全不再,每个公民需要提升隐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不能轻易泄露个人信息,对于有关个人信息安全的事项应当积极、主动予以处理,避免被不法分子利用。
③
人脸识别充当着人工智能的“眼睛”,作为人工智能与外界交互的一项重要技术,人脸识别技术的安全性显得十分重要。尽管人脸识别有着十分庞大的市场空间,但确保数据信息和个人隐私安全依然是所有厂商绕不掉的“门槛”。
一方面,人脸识别采集技术要求高安全性、高准确率、高可用性、高实时性,会积累大量的数据,但这些数据如果变成一个个数据孤岛,就无法使人脸识别技术得到提升,相关应用如何对人脸识别系统进行设计,确保用户数据不被盗用,目前在技术开发上仍有很大拓展空间,有必要在数据的分享和开放上加大引导力度,促进技术发展。
另一方面,人脸识别技术逐渐走向成熟,应用会越来越多,人脸识别技术的各类标准,包括保护公民隐私的标准应尽快出台。相关行业及企业应当积极担负起 会责任,主动积极地规范行业标准,自觉维护所采集、储存的公民隐私数据安全。
生物识别的时代已经到来,希望在技术日益成熟度的同时,也能使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保留足够的隐私与感性。
智慧认知
标签:扫描识别面部识别指纹识别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