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产业创新服务媒体
——聚焦数据 · 改变商业
华为云是中国云计算市场最大的变量,发生在华为云身上的事情,具有十分典型的借鉴价值。华为云身上有两个典型特征,一个是发展快,不是一般的快,是太快了;另一个是变动大,这种变动源于华为云经历的几次变阵。
先来看第一个特征,快。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 Canalys 发布的数据,2020年Q2,华为云以15.5%的份额冲到行业第二,把腾讯云斩落马下。而且,华为云的份额还一直在提升,2020年Q3华为云市场份额提升到16.2%,Q4提升到17.4%。
在短时间内不断调整组织架构和业务布局,可以看出华为对于如何发展云计算也处于探索过程中。
某种程度上,华为云的探索,代表了中国云计算的迷惘。华为云遇到的问题,在中国云计算领域具有典型意义,所以华为云未来如何发展,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中国云计算未来的方向。华为云的战略选择,比其单纯的市场份额扩充更有意义。
纵观华为云的4次变阵,最关键的是2020年针对私有云的那次动作。其他几次无非是提升云计算的战略等级,或者在组织架构上进行相应的安排,其业务价值其实没那么凸显。
华为云将私有云团队合入Cloud BU,被外界解读为华为战略性放弃私有云。至少,项目制的纯私有部署方式是被华为云战略性放弃了,这其实是华为云的一个关键转折点,甚至是中国云计算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
云厂商大概分为三类:互联 巨头,创业公司,以及传统软硬件公司。像阿里云、腾讯云这种互联 巨头孵化出来的云业务,天然就有互联 属性,信奉的是流量玩法。
但成功的互联 巨头毕竟是少数,更多的是传统软件公司,以及部分创业型公司,这两类公司大部分都是以所谓的私有云业务起家。对于传统软硬件公司,私有云只是把其原来的业务加上一层虚拟化的皮,是其向云转型的天然路径;对于创业型公司而言,私有云的技术和资本门槛更低,而且一开始就可以通过拿几个项目来养活团队。不至于像公有云那样,先得砸进去大量的资金进行产品研发,要长期承担巨额的亏损。
对于传统软硬件和创业型公司而言,私有云是那条相对更好走的路。
但好走的路,就是正确的路么/p>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业内不少人一直有一个隐隐的担忧,就是中国在云计算这条路上,可能又走偏了。
现在国内很多厂商都在宣称混合云,核心还是其私有云业务。
摆脱作坊式软件开发模式,在数字世界掀起一场“工业革命”
如果把数字化划分为不同的阶段,那私有云就是数字化的小作坊时代,公有云才是迈入数字化的“大工业”阶段。
工业化的关键要素是什么体上来看有两个:一个是规模化,另一个是标准化。工厂流水线上出产的是物质商品,而云厂商“生产”的则是承载不同功能的软件。
私有云厂商基本还是继承了原来定制化项目那一套,依据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进行软件定制。这些定制的软件,其功能点本身就包含单个客户的应用场景,所以很难复制到其他客户。更重要的是,这些软件里的功能组件是高度耦合的,即使某些功能组件可以在其他客户那使用,组件的拆分也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
公有云厂商的产品开发则是“以我为主”,自己有产品的开发节奏,不会被单个客户牵着鼻子走,其软件产品的功能组件标准化程度更高,解耦能力更强。比较极致的情况下,可以做到对功能需求的“原子化封装”,组件结接口高度标准化。公有云厂商只需要开发一次某个功能组件,这个组件就可以嵌入到多个软件产品中,并且可以复用到成千上万的客户那里。
一次开发,多次应用,这样就实现了规模化,而规模化是降低产品生产成本的关键。并且,公有云厂商只需要升级单个组件,就可以一键升级多个产品中该组件的功能,也可以对上万个客户的系统进行一键升级。
当两个处于不同文明阶段的国家发生战争时,工业文明往往可以碾压农业文明。同样的道理,公有云厂商具备的规模化开发和应用能力,对私有云厂商会形成降维打击之势。公有云厂商服务100个客户需要1000人,服务1万个客户可能只需要不到2000人;对于私有云厂商而言,服务100个客户需要1000人,服务1万个客户可能需要几万人,这样巨大的成本差距,足以毁灭掉私有云厂商的竞争力。
此外,无论公有云还是私有云,只是针对IaaS来划分的,而SaaS是只有公有云,没有私有云的。公有云才跟SaaS相互匹配,能够实现SaaS的融通性,规模化。一个SaaS可以托管到一朵或者几朵公有云,为千万客户服务。如果市场上有大量的私有云,SaaS软件就还是只能一套一套布置,系统之间割裂问题必然严重,不能OTA式的一键升级。
云时代,不要再犯软件时代同样的错误
有一个问题非常值得思考,欧美企业为什么比中国企业管理效率高。现代的市场机制和企业制度是欧美国家率先建立起来的,对现代企业的管理当然也更加熟悉。除此之外,欧美企业对数字化工具的应用要远远强于中国企业。
如果将管理方法比作生产关系,则数字化工具影响生产力。最终,起决定作用的还是生产力工具。为什么清朝晚期的军队面对西方列强时兵败如山倒,机枪大炮与战马长矛的对比就可以解释一切,至于当时的军队管理体制差异倒不是最重要的。
某种程度上,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国家竞争有相似之处。掌握先进生产工具是提升效率的关键要素。欧美企业高效的管理,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其数字化基础上。信息化、数字化方面的落后,是导致中国企业管理效率落后的重要原因。
尽管前期不得不通过定制项目养活团队,但如果后期加大研发投入,慢慢从定制化项目中提炼核心、共性功能,逐渐将产品标准化,以此来形成规模优势,则有可能脱离作坊式软件模式,真正进入软件行业的工业化时代。但很遗憾,中国大部分软件企业都没能走向那条升级道路,而是陷入定制项目的泥潭无法自拔。
在本地化软件时代,中国企业做得不好。云计算、微服务,给了我们第二次尝试的机会,让我们再次看到了摆脱项目制、走向标准化的希望。
我们已经在软件时代走错过一次,其代价是惨重的:一方面,软件厂商没能成长起来,中美头部软件企业无论是从营收还是技术水平上都存在巨大差距;另一方面,软件行业孱弱,阻碍了中国企业、政府的信息化进程,也进一步阻碍中国企业和 会运转效率的提升。
云计算时代,是历史给我们的第二次机遇,我们千万不要再走错了。
近期,Gartner发布2020年全球云计算IaaS市场数据,中国有两家云厂商进入全球前五,其中阿里云第三,华为云第五,这是一个不错的成绩。
如何发展云计算,国内存在比较大的分歧,以阿里云、腾讯云为代表的互联 ,还是以公有云为主。传统软硬件厂商、部分创业型云厂商,似乎越来越把发展重心放在私有云上。
传统软硬件厂商之所以做出这样的抉择,其原因包括:这些云厂商由于技术、资本实力与阿里云、腾讯云存在巨大差距,想通过发展私有云来避其锋芒;私有云与其原来的项目制软硬件方案可以很好地衔接,属于这些厂商的“舒适区”;很多政企客户认为只有私有云才能更好地保障其数据安全,以私有云为主的混合云方案,可以更好打动这部分客户。
传统软硬件厂商所面临的转型难题,华为云一样也会遇到。对于这些厂商而言,如何进行转型,华为云是一个非常好的样板。如果华为云能够成功,中国其他软硬件厂商也可以成功。
华为云最主要的成功经验,就是不要停留在私有云的安乐窝,敢于押注公有云,要从项目定制化的泥潭中脱身,走标准化产品、规模化复制的路线。
私有云不会成为云计算的主流,传统软硬件厂商大规模转向私有云并不会赢得一个光明的未来。把赌注压在私有云上,也许短期内会减小压力,但往后会越来越被动。云计算的市场窗口正在迅速关闭,如果5年之内还无法从项目定制化模式中抽身出来,这些从传统软硬件厂商转型而来的私有云厂商将无法在云计算市场立足。
文:凝视深空 / 数据猿
●上一篇精彩好文:
数据猿专访威马汽车科技集团战略运营副总裁梅松林:以用户定义汽车,打造符合中国用户喜好的出行智能终端
☆条漫:《看过大佬们发的朋友圈之后,我相信:明天会更好!》
联系数据猿
北京区负责人:Summer
电话:18500447861(微信)
邮箱:summer@datayuan.cn
全国区总负责人:Yaphet
电话:18600591561(微信)
邮箱:yaphet@datayuan.cn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