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端发展简史
起源
XHTML
- 1999 W3C 发布 HTML 4.01 标准,同年微软推出用于异步数据传输的 ActiveX,随即各大浏览器厂商模仿实现了 XMLHttpRequest(AJAX 雏形)。
- 2000: W3C 采用了一个大胆的计划,把 XML 引入 HTML,XHTML1.0 作为 W3C 推荐标准发布
- 2001.5 W3C 推出了 CSS 3.0 规范草案
- 2002-2006 XHTML 2.0 最终放弃
- 2009 W3C 宣布 XHTML2.0 不再继续,宣告死亡
动态页面的崛起
JavaScript 诞生之后,可以用来更改前端 DOM 的样式,实现一些类似于时钟之类的小功能。那时候的JavaScript 仅限于此,大部分的前端界面还很简单,显示的都是纯静态的文本和图片。这种静态页面不能读取后台数据库中的数据,为了使得 Web 更加充满活力,以 PHP、JSP、ASP.NET 为代表的动态页面技术相继诞生。
PHP(PHP:Hypertext Preprocessor)最初是由 Rasmus Lerdorf 在 1995 年开始开发的,现在PHP 的标准由 PHP Group 维护。PHP 是一种开源的通用计算机脚本语言,尤其适用于 络开发并可嵌入 HTML 中使用。PHP 的语法借鉴吸收 C 语言、Java 和 Perl 等流行计算机语言的特点,易于一般程序员学习。PHP 的主要目标是允许 络开发人员快速编写动态页面。
JSP(JavaServer Pages)是由 Sun 公司倡导和许多公司参与共同创建的一种使软件开发者可以响应客户端请求,从而动态生成 HTML、XML 或其他格式文档的 Web 页的技术标准。JSP 技术是以 Java 语言为基础的。1999 年,JSP 1.2 规范随着 J2EE 1.2 发布。
ASP(Active Server Pages)1.0 在 1996 年随着 IIS 3.0 而发布。2002 年,ASP.NET 发布,用于替代 ASP。
随着这些动态服务器页面技术的出现,页面不再是静止的,页面可以获取服务器数据信息并不断更新。以 Google 为代表的搜索引擎以及各种论坛相继出现,使得 Web 充满了活力。
随着动态页面技术的不断发展,后台代码变得庞大臃肿,后端逻辑也越来越复杂,逐渐难以维护。此时,后端的各种 MVC 框架逐渐发展起来,以 JSP 为例,Struct、Spring 等框架层出不穷。
从 Web 诞生至 2005 年,一直处于后端重、前端轻的状态。
- AJAX 的流行
在 Web 最初发展的阶段,前端页面要想获取后台信息需要刷新整个页面,这是很糟糕的用户体验。
Google 分别在 2004 年和 2005 年先后发布了两款重量级的 Web 产品:Gmail 和 Google Map。这两款 Web 产品都大量使用了 AJAX 技术,不需要刷新页面就可以使得前端与服务器进行 络通信,这虽然在当今看来是理所应当的,但是在十几年前AJAX却是一项革命性的技术,颠覆了用户体验。
随着 AJAX 的流行,越来越多的 站使用 AJAX 动态获取数据,这使得动态 页内容变成可能,像 Facebook 这样的 交 络开始变得繁荣起来,前端一时间呈现出了欣欣向荣的局面。
AJAX 使得浏览器客户端可以更方便地向服务器发送数据信息,这促进了 Web 2.0 的发展。
Google Trend: 蓝色 jQuery,红色 Dojo,绿色 YUI,紫色 ExtJS,黄色 MooTools
HTML 5
1999年,W3C发布了 HTML 4.01 版本,在之后的几年,没有再发布更新的 Web 标准。随着Web的迅猛发展,旧的Web标准已不能满足 Web 应用的快速增长。
2004 年 6 月,Mozilla 基金会和 Opera 软件公司在万维 联盟(W3C)所主办的研讨会上提出了一份联合建议书,其中包括 Web Forms 2.0 的初步规范草案。建议举行一次投票,以表决 W3C 是否应该扩展 HTML 和 DOM,从而满足 Web 应用中的新需求。研讨会最后以 8 票赞成,14 票反对否决此建议,这引起一些人的不满,不久后,部分浏览器厂商宣布成立 页超文本技术工作小组(WHATWG),以继续推动该规范的开发工作,该组织再度提出 Web Applications 1.0 规范草案,后来这两种规范合并形成 HTML5。2007 年,获得 W3C 接纳,并成立了新的 HTML 工作团队。2008 年 1 月 22 日,第一份正式草案发布。
- 2008.12 Chrome 发布,JavaScript 引擎 V8
HTML5 草案发布不久,Google 在 2008 年 12 月发布了 Chrome 浏览器,加入了第二次浏览器大战当中。Chrome 使用了 Safari 开源的 WebKit 作为布局引擎,并且研发了高效的 JavaScript 引擎 V8。
尽管 HTML5 在 络开发人员中非常出名了,但是它成为主流媒体的一个话题是在 2010 年的 4 月,当时苹果公司的 CEO 乔布斯发表一篇题为“对 Flash 的思考”的文章,指出随着 HTML5 的发展,观看视频或其它内容时,Adobe Flash 将不再是必须的。这引发了开发人员间的争论,包括 HTML5 虽然提供了加强的功能,但开发人员必须考虑到不同浏览器对标准不同部分的支持程度的不同,以及 HTML5 和 Flash 间的功能差异。
在第二次浏览器大战中,各个浏览器厂商都以提升 JavaScript 运行效率和支持 HTML5 各种新特性为主要目标,促进了浏览器的良性竞争。在这一场战争中,Chrome 攻城略地,抢夺 IE 市场份额。2013 年,Chrome 超过 IE,成为市场份额最高的浏览器。2016 年,Chrome 占据了浏览器市场的半壁江山。
桌面浏览器对 HTML5 支持程度(2009-2017)
-
2009.12 ECMAScript 5.0 规范发布
-
2011.6 ECMAScript 5.1 规范发布
-
2012.10 微软发布 TypeScript 公开版
TypeScript 是一种由微软开发的自由和开源的编程语言。它是 JavaScript 的一个超集,而且本质上向这个语言添加了可选的静态类型和基于类的面向对象编程。
TypeScript 扩展了 JavaScript 的语法,所以任何现有的 JavaScript 程序可以不加改变的在 TypeScript 下工作。TypeScript 是为大型应用之开发而设计,而编译时它产生 JavaScript 以确保兼容性。
-
2013.6.19 TypeScript 0.9 正式版
-
2014.10.28 W3C 正式发布 HTML 5.0 推荐标准
2014 年 10 月 28 日,W3C 正式发布 HTML 5.0 推荐标准。
Node.js 的爆发
早在 1994 年,Netspace 就公布了其 Netspace Enterprise Server 中的一种服务器脚本实现,叫做 LiveWire,是最早的服务器端 JavaScript,甚至早于浏览器中的 JavaScript。对于这门图灵完备的语言,Netspace 很早就开始尝试将它用在后端。
微软在 1996 年发布的 IE 3.0 中内嵌了自己的 JScript语言,其兼容 JavaScript 语法。1997 年年初,微软在它的服务器 IIS 3.0 中也包含了 JScript,这就是我们在 ASP 中能使用的脚本语言。
1997 年,Netspace 为了用 Java 实现 JavaScript 而创建了 Rhino 项目,最终 Rhino 演变成一个基于 Java 实现的 JavaScript 引擎,由 Mozilla 维护并开源。Rhino 可以为 Java 应用程序提供脚本能力。2006 年 12 月,J2SE 6 将 Rhino 作为 Java 默认的脚本引擎。
SpiderMonkey 是 Mozilla 用 C/C++ 语言实现的一个 JavaScript 引擎,从 Firefox 3.5 开始作为 JavaScript 编译引擎,并被 CouchDB 等项目作为服务端脚本语言使用。
可以看到,JavaScript 最开始就能同时运行在前后端,但时在前后端的待遇却不尽相同。随着 Java、PHP、.Net 等服务器端技术的风靡,与前端浏览器中的 JavaScript 越来越流行相比,服务端 JavaScript 逐渐式微。
2008 年 Chrome 发布,其 JavaScript 引擎 V8 的高效执行引起了 Ryan Dahl 的注意。2009 年,Ryan 利用 Chrome 的 V8 引擎打造了基于事件循环的异步 I/O 框架 —— Node.js 诞生。
Node.js 具有以下特点:
- 基于事件循环的异步 I/O 框架,能够提高 I/O 吞吐量
- 单线程运行,能够避免了多线程变量同步的问题
- 使得 JavaScript 可以编写后台代码,前后端编程语言统一。
Node.js 的出现吸引了很多前端开发人员开始用 JavaScript 开发服务器代码,其异步编程风格也深受开发人员的喜爱。Node.js 的伟大不仅在于拓展了 JavaScript 在服务器端的无限可能,更重要的是它构建了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
2010 年 1 月,NPM 作为 Node.js 的包管理系统首次发布。开发人员可以按照 CommonJS 的规范编写 Node.js 模块,然后将其发布到 NPM 上面供其他开发人员使用。目前 NPM 具有 40 万左右的模块,是世界上最大的包模块管理系统。
随着这些 MV* 框架的出现, 页逐渐由 Web Site 演变成了 Web App,最终导致了复杂的单页应用( Single Page Application)的出现。
移动 Web 和 Hybrid App
随着 iOS 和 Android 等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移动浏览器也逐步加强了对 HTML5 特性的支持力度。
如果你有什么疑问或者问题,可以 点击这里 提交 issue,也可以发邮件给我 jeanboy@foxmail.com。
同时欢迎你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