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点:
阶段间具有顺序性和依赖性:必须等前一阶段的工作完成之后,才能开始后一阶段的输入。对本阶段工作进行评审,若得到确认,则继续下阶段工作,否则返回前一阶段,甚至更前阶段。只有前一阶段输出正确,后一阶段才能正确。
推迟实现的观点:在编码之前,设置了需求分析与设计的各个阶段,分析与设计阶段的根本任务规定在这两个阶段主要考虑目标系统的逻辑模型,不涉及软件的物理实现。
缺点:
依赖于早期进行的唯一的一次需求调查,不能适应需求的变化;由于是单一流程,开发中的经验教训不能反馈应用于本产品的过程;
风险往往迟至后期的开发阶段才显露,因而失去及早纠正的机会。
适用项目:
需求清晰明了且时间要求宽松的软件开发项目;
规模小,需求简单,功能单一的项目;
阶段划分:
计划阶段->需求阶段->设计阶段->编码阶段->测试阶段->发布阶段->实施阶段->运行维护阶段
V模型
原型模型
- 特点
第一阶段增量往往是核心产品;
每一阶段增量均为可发布一个版本,早期的增量是最终产品的“可拆卸”版本; - 优点
人员分配灵活,刚开始不用投入大量人力资源,当核心产品很受欢迎时,可增加人力实现下一个阶段增量。同时人员可以并行工作。
需求明确部分可以分阶段实现,逐步优化系统需求,逐步集成系统元素。
阶段交付,当配备的人员不能在设定的期限内完成产品时或者客户/市场要求进度急迫时,提供了一种先推出核心产品的途径,这样阶段交付部分功能给客户,对客户起到镇静剂的作用。 - 适用项目
适用于需求逐渐清晰的软件项目 - 阶段划分
计划阶段
第一阶段(需求、设计、编码、测试、发布)
第二阶段(需求、设计、编码、测试、发布)
第N阶段(需求、设计、编码、测试、发布)
发布阶段
实施阶段
运行维护阶段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