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捷史话(八):敏捷的破局之道——Martin Fowler

在 Martin Fowler 的世界里,任何事情都有最优解

1963年,Martin 出生于英格兰的沃尔索尔(Walsall),也在同样位于沃尔索尔的玛丽女王文法学校中接受中等教育。在这里的乡村中,他度过了一段简单、愉快的少年时光。

上了中学之后,Martin 接触到了策略桌游。在桌游的“厮杀”中, 如何从复杂的局势中找出最简洁、直观的破局之法,就成为他想要寻找的答案,也成为日后他解决任何事情的目标

那么,如何用一种简单、直观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呢artin 想到,为了应对更改逐渐叠加的这一情况,可以用重构代码来减少这些不必要的复杂性。于是,Martin 开始筹备《重构》一书,希望能够将代码重构的实践带给更多的公司与团队。

1991年《重构》出版发行,这本书成功地推动了“重构”实践的普及,帮助程序员们编写出易懂、易维护的代码,同样也开辟了一个“炒熟饭”的市场,指导了企业或开发者,如何将“烂代码”重构。这之后,Martin 又分别于2013年和2018年出版了《重构:Ruby 版本》及《重构:改进现有代码的设计》,以指导职业 Ruby 程序员实践重构,并指出:重构并不是出现在项目计划中的一项特殊任务,而应该是编程活动中的一个常规部分。

Martin 认为,重构其实很简单,只需将复杂的事情拆分开

《敏捷宣言》

随着应用软件的蓬勃发展,软件开发的升级成本越来越高,Martin Fowler 开始转而追寻软件开发的最佳实践,“轻量”方法论渐入人们的视野。

随后,Martin 为了形成全面运动的核心,开始同 Robert C. Martin、Alistair Cockburn 着手组织一个关于“轻量”方法论的聚会。

会中,Martin 与 Ward Cunningham 两人对会议进行了全面的调节,快速制定出了会议流程与决策方法。就这样,雪鸟会议开始了。

回忆起二十年前的那场会议,Martin 认为,参与雪鸟会议的这十七个人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他们也并不是唯一拥有这些价值观和原则的人。他们在随后掀起的敏捷运动中没有任何特殊的地位,也并没有要把自己建立在这样一个地位上的愿望。

实际上, 对于敏捷软件的未来,每个人都拥有发言权

“bliki”的诞生

对 Martin 来说,记录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一方面,在与行业伙伴进行深入交流后,能够产生一些灵感碰撞产生的火花;另一方面,他会亲自思考实践并抽象总结,然后通过出版物、博客、 站等,同大家分享自己的理念。

现今,已年近古稀的 Martin Fowler,同妻子住在波士顿市郊。在工作之余,他们会去度假、摄影、徒步,也会将沿路的风景、人文分享给自己的读者。这些日常不仅带给了 Martin 很多工作中的灵感,也激发了他写作的动力。或许, 问题的最优解,就藏在生活的每一处小细节中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1年2月2日
下一篇 2021年2月2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