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偶然在京东看到新华三大学(原中国惠普大学和原新华三培训中心)编写的数字化化转型之路,结合最近自己做的一些项目感悟,写出来和小伙伴们分享,碰撞,交换对数字换转型的新认知及最终的行动前进。
数字化转型是从上而下推动的中长期系统工程,“一把手”工程,而CIO必须承担起数字化转型的领导职能。从技术管理者到业务管理者,CIO角色的转变,或许正是企业由信息化迈向业务数字化的第一步。
#数字化转型的挑战#
1- 短期收益和长期价值抉择之痛。
数字化转的成功没有进度条,在未来的三年、五年甚至十年之内对转型的投入都会大于它所带来的收益,面对投资者的质疑要能坚持不动摇。
2- 业务和技术认知不同。
传统企业长期以来形成的认知和文化氛围,硬生生的把业务和IT技术分割成两个群体。
3- 缺少拥有相关技能的人才。
数字化转型胡涉及新的商业模式、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新的管理方式与新的组织结构。
A-引入外部人才薪资待遇比现有人员高出许多、未必能融入、水土部分。
B-内部培养人才:培养周期长、人往高处走是本能、是否能无后顾之忧的投入到变革当中。
4- 组织能否适应变革。
转型变革理性上是为整个组织利益使得组织走得更长远,但对公司内部员工意味着痛苦。
5- 放弃传统的管理模式不容易。数字化转型需要新的管理理念和模式来与之匹配。
A-传统思维是用过去的经验解决当下组织遇到的问题,最根本的假设即变化是线性的、可预测的,过去的经验放在未来仍然有效。
B-数字时代:变化远超乎我们的想象,环境的变化是非现行的,过去的成功经验放在今天可能是造成失败的催命符。
a-组织内部人员的思考方式是基于传统的管理模式和习惯。
b-组织内成熟的管理制度、组织结构、流程都是基于传统的管理模式。
6- 有限的预算如何支持数字化转型。
大部分的传统组织对数字化转型应该怎么转还缺乏根本的认知和了解,根本无法制定一个有效的预算。
7- 文化改变起来也不容易。
#常见业内达成共识的数字化转型经验#
1- 数字化转型不能急于求成,它是长期的、永无止境的,组织要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把关注点放在为客户创造长期价值上。
2- 数字化转型团队要获得最大程度的支持,不然易被现有组织扼杀。
3- 数字化转型需要符合数字化思维的商业模式来与之匹配,仅仅把数字化转型套在现在现有的商业模式上是无法真正获得成功的。
4- 数字化转型意味着创新,需要适于激发员工主动性、鼓励创新的管理理念。
5- 数字化转型要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生态系统。
#数字化转型的路径#
1- 数字化认知与思维—起点。
了解数字化,建立起数字化及数字化转型的正确认知,符合数字化时代特点的新思维方式。
2- 数字化战略规划。
要找到“正确的方向”,要在组织中分别建立长期、中期、短期的数字化转型目标,并制定可行的行动计划。
3- 数字化实施。
实施数字化转型,在组织中开展数字化转型的相关行动,构建数字化能力。
4- 数字化推进与反思:
推广数字化成果,总结成功与失败经验。
数字化转型是一个长期迭代的过程。虽在逻辑上将这个路径分成了4个阶段,但在具体实施转型时,这4个阶段的划分并非像逻辑上那么分明,他们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闭环。
数字化转型要能够及时响应外界变化,随着战略规划的层级和颗粒度的不同,迭代的周期有所不同。
1-当资金不足时,不是问资金从哪里来,而是组织选择的转型路线是否正确,商业模式是否合理。
2-目前转型的成本结构是否合理,一些大额的支出是否真的必要,有没有替代的解决方案。
3-是是否可以与大型组织或投资机构合作,以引入新的投资和资源。
005数字化转型:CIO的新使命
1- 工作目标不一样:
A-传统的信息化:“记录你做了什么”。
将业务数据化,将手工的过程搬进系统,用数据将整个业务过程记录下来,最典型的就是各种订单数据、财务凭证;
B-数字化:“告诉你该怎如何做”。
将数据业务化,基于大量运营数据分析,对企业运作逻辑进行数据学建模,优化之后,反过来再指导企业日常运行,甚至通过机器学习,系统反复学习数据和行为模式,反过来指导你。
从信息化到数字化,是业务与技术融合的过程;管理智能的体现,便是一个质变。
2-关注点不一样
A-传统的CIO主要关注:降低成本、机房维护、 络建设、硬件管理、流程优化、DBA管理、冗余灾备等;
B-数字化转型的CIO更关注:业务创新、收入增长、行为分析、数据挖掘、人工智能、业务价值、多云管理、自动运维、移动互联、安全态势等;总结就是CIO的使命已从技术管理转变为业务领导者。
3-新华三内部数字化转型主要分为3个阶段推进:
A-覆盖业务全价值链的信息化能力,建立包括业务、人员、智能设备的互联平台,打通数据,形成企业的大数据资源富矿。
B-管理数字化,准确、灵活、清晰度展现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来挖掘潜在规律和数据价值。
C-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发掘和创造新的商业机会,不断重构与优化集团核心业务能力,驱动集团业务创新。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