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孝祥
添加义项 这是一个多义词,请在下列义项中选择浏览
1.南宋词人、书法家
张孝祥
目录
- 张孝祥简介
- 生平逸事
- 少年英伟
- 高中状元
- 官场生涯
- 英年早逝
- 爱情婚姻
- 正妻时氏
- 情人李氏
- 词
- 诗
- 文
- 书法艺术
- 代表词文
- 史载辨误
- 宋史· 张孝祥传
- 宋史辨误
- 展开
张孝祥
张孝祥(1132-1170),字 安国,别 于湖居士,汉族,历阳乌江(今安徽省和县)人,生于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 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父亲 张祁,任直秘阁、 淮南转运判官。少年时阖家迁居 芜湖(今安徽省 芜湖市)。 绍兴二十四年(1154)廷试,高宗( 赵构)亲擢为 进士第一。授承事郎,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由于上书为岳飞辩冤,为当时权相 秦桧所忌,诬陷其父张祁有反谋,并将其父下狱。次年秦桧死,授秘书省正字。历任秘书郎, 著作郎,集英殿修撰, 中书舍人等职。1163年, 张浚出兵北伐,被任为 建康留守。此外还出任过抚州, 平江,静江,潭州等地的地方长官。乾道五年(1169)年,以显谟阁直学士致仕。是年夏于芜湖病死,葬南京 江浦老山。年三十八岁。有《 于湖居士文集》、《于湖词》传世。《 全宋词》辑录其223首词。
少年英伟
公元1127年, 北宋为女真金朝所灭,徽、钦二帝被俘,同年宋高宗赵构在 商丘称帝,建立了南宋政权。在南宋小 朝廷与金朝常年对峙的风雨之中,发生了 百姓大规模南迁避难的情况。张孝祥之父张祁亦率母领弟避难移居至明州鄞县(今 浙江鄞县)。1132年,张孝祥出生在鄞县的 方广寺的僧房中,并在鄞县生活到十三岁。 由于孝祥伯父张邵因不肯屈膝金朝而被拘禁在彼,而父张祁仅任小官,张家在鄞县又无田产,因此较之于陆游,朱熹,张元干等出身书香门第,家境富足的同时代文人境况不同,张孝祥是在贫苦中成长,如 王质在《于湖集序》中所云 “故宋中书舍人奋起荒凉寂寞之乡”。 公元1144年,张祁举家返乡,然而并没有回故乡历阳,而是居于芜湖,芜湖位于 长江之南,金人威胁较少。芜湖、于湖二县名字唐后混淆,因此张孝祥自 “于湖居士”,指代实际是芜湖,亦 足见他对芜湖这一第二故乡的深厚感情。 张孝祥自幼资质过人,被视为天才儿童,《 宋史》称他“读书一过目不忘”,《宣城张氏信谱传》说他“幼敏悟,书再阅成诵,文章俊逸,顷刻千言,出人意表”。公元1147年,张孝祥十六岁,通过了 乡试,走出了迈向 仕途的第一步。十八岁,孝祥在建康从蔡清宇学,二十二岁时,“再举冠里选” ( 张孝伯《张于湖先生集序》)。到二十三岁中 状元前,事迹大致如此。作为一个出身”荒凉寂寞“的年青人,能在同时代文人中脱颖而出,必有不凡之处,归纳起来,一是才华卓绝,如时人对他的评价“天上张公子,少年观国光”( 王十朋),其次也有英迈的性格,“谈笑翰墨,如风无踪”( 张拭),“当其得意,诗酒淋漓,醉墨纵横,思飘月外”( 杨万里)。从这些时人对他的评价中,可见他自少年时代起,便具潇洒倜傥的 气质,英伟不羁性格。
高中状元
绍兴二十四年,公元1154年,张孝祥二十三岁,参加廷试。高宗亲自将其擢为第一,居秦桧孙 秦埙之上,同榜中进士的有 范成大,杨万里,虞允文。此次 科举考试,本来掌握在秦桧手中,因为高宗干预,孝祥才能得中状元。高中状元一事,改变了他一生命运。登上政治舞台不久,孝祥便站在了主战派一面,一则,他方第不久便上言为 岳飞鸣冤,二则,他在朝堂上对秦桧党羽曹泳提亲“不答”,这一对主和派鲜明的反对立场,使得他得罪秦桧一党。桧指使党羽诬告其父张祁杀嫂谋反,将祁投入监狱,百般折磨,孝祥因此牵连受难,幸而秦桧不久身死,才结束了这段艰难的时期。
官场生涯
1154-1159年的五年中,张孝祥官居 临安,接连异迁,直至升任为中书舍人,为 皇帝执笔代言,平步青云之态,难免遭人嫉妒。汪彻一纸弹劾,使其丢官外任。罢官以后,孝祥回芜湖闲赋两年半,在此期间,金主 完颜亮南下,虽无官职,张孝祥仍旧密切关注战局变化,并提出抗金计策,致书 李显宗,王权等 军事将领,据陈战略。他的好友同年进士虞允文(1110-1174)在 采石矶大败金兵,迫使金主完颜亮移师扬州 渡江,亮最终被部下叛将所杀,南宋朝廷得到相对的稳定—— 听闻此事后,孝祥当即作了一首《水调歌头· 闻采石矶战胜》,词中所呼“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表达了他渴望能够建功立业,做一番事业的心情。采石战后,他赴建康,谒南宋主战重臣张浚,席上赋《 六州歌头》词,慷慨激愤,张浚为之罢席。其爱国拳拳之心可鉴。 1162年,孝祥复官,知 抚州。1163年,孝宗即位,知平江府,时值 宋军遭符离之败,损失惨重。1164年,张浚推荐孝祥,称其“可负事任”,升迁为中书舍人,迁直学士院,兼都督府参赞 军事,领建康留守,尽管当时因为军事失利,朝廷内议和声大起,张孝祥仍旧坚持自己主战收复 中原的理想,向孝宗奏议。四月,张浚罢黜,八月逝世。十月,孝祥被罢免知建康府。主战派完全失败。 汤思退指使尹樯弹劾孝祥,孝祥因此第二次在政治生涯上遭到打击和排斥。虽然被打击重重,但是在无情 政治斗争中,张孝祥更加坚定了自己主战的政治主张,认为只要能不懈奋斗,就能成功收复中原,而一味求和苟安,是不可取的。(参加《太平州学记》) 1165-1166年,孝祥复官 静江府。1167-1168,孝祥知潭州。1168-1169年三月,知 荆南,荆湖北路安抚使。1169年三月,孝祥请祠侍亲获准,回乡退隐,绝意仕途。 在十几年的官场生涯中,张孝祥几番起落,终究没有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最后黯然离开官场时的心情是抑郁的,但是他为官期间,颇有治才,怀着“恻袒爱民之诚心”,政绩卓著。在抚州时他身先士卒,一人单马与乱兵对峙,干净利落的 平定了兵乱,离开抚州之时,父老夹道相送。在平江时,他惩治大姓奸商,收缴其米仓,第二年 饥荒,用收缴的粮食接济灾民;浙东大水,两次上疏请不催两浙积欠,由于他的努力,朝廷从其所请,使得万千灾民得以生存。在建康时,孝祥专心治理水患,为民请命,招抚流民,处理妥当,足见其才能与魄力。在潭州时,孝祥关注农事,勤勉公事,善待于民,使得“狱事清静,庭无留滞”(《敬简堂记》)。最终在 荆州任上,尽管不过短短数月,心境对朝廷的失望而愈发沉郁,孝祥仍旧尽忠职守,加强武备,整修军塞,筑堤防洪,建仓储粮,置万盈仓以储漕运。而在其第二故乡芜湖,张孝祥更是捐出自己的三百亩田地为湖,疏通水源,为芜湖开通“水泽地脉”——今日 镜湖便可为证。 纵观孝祥出守六郡,所至皆有惠政,本着爱民之心,能因地制宜,做出不同的政策,切合百姓的要求,所以每能创出佳绩,受到人们的敬重和怀念。
英年早逝
1169年三月,孝祥返还芜湖。七月,得急病而逝。卒年三十八岁。英年早逝,殊让人为之叹息。对于其死因,据周密《齐东野语》:以当暑送虞雍公(虞允文),饮芜湖舟中,中暑卒。 张孝祥的死是让人意外的,孝宗有用才不尽的叹息,他的好友,张浚之子,著名 理学家张拭更是哀悼,著文以悼之曰: 嗟呼!如君而止斯耶英迈豪特之气,其复可得耶如长江,巨河奔逸汹涌,渺然无际,而独不见其东汇溟渤之时耶如骅骝,绿耳追风绝尘,一日千里,而独不见其日暮锐驾之所耶拭所以痛之深,惜之至,而哭之悲也。 孝祥死后葬于建康上元县 钟山之清国寺。今墓存于南京江浦 老山。
正妻时氏
张孝祥正娶妻子为表妹时氏,时氏当在1159年前卒于临安,除却简短的悼文三则外,《于湖集》中并无一词,一诗,一文提到时氏,双方感情应该是平淡的。
情人李氏
23岁中状元时,秦桧党羽曹泳在朝堂上当众为女儿向张孝祥提亲,孝祥“不答”,当时他的身份是未婚的。但其实,早在十六岁时,他便同一位姓李的女子同居生子,儿子张同之,后来终生至仕。但在当时,李氏一直没有在张家取得合法地位,族谱中亦没有将她的名字收录其中,从1971年偶然发现的张同之的 墓志铭上,更附为证。 宛敏灏先生认为,孝祥在与时氏结婚前,被迫将李氏与同之送走,李氏入道观出家,从此二人再未谋面。《于湖词》中本来有几首意义晦涩的情词因此得解,其实是张孝祥怀念李氏之作,如《 念奴娇·风帆更起》,《木兰花慢·送归云去雁》,《 木兰花慢·紫箫吹散后》,阐述了词人对失去情人,痛别爱子的哀痛,悔恨与凄凉的心情。李氏究竟身份如何,这段感情因何要到被迫送别妻子,还是不解之谜,唯一可知的是,较之时氏,张孝祥对李氏的感情深厚得多。
相较词作流传之广,张孝祥的诗闻名度不高。较之词作,于湖诗追求的是另一种文学境界,韩元吉称之为“清婉而俊逸”,他的诗明显受 宋诗的气质影响,学杜,学苏,承受 江西诗派影响。诗作内容包含对国事的忧怀,对民生疾苦的关怀以及羁旅感怀,其中尤以感怀诗最佳,体现了其诗风的清婉俊逸,诗意的深隽奇正和诗韵的平实简淡。譬如《宵征》中“竹舆出林薄,十里月渐明,光彩散草木,凉意浸冠缨”,风格较其词的豪气,诗情主体清淡。
张孝祥文章,在当时就受到很高的评价,观《于湖居士文集》,大致收录的是他的政论奏议文。这类奏议文,用词精炼,想法独到。较之奏议文,因张孝祥曾两任中书舍人,为皇帝代言,因此其四六应制文,词翰爽美,虽是公文,却并不呆板,气质古雅,晓畅自然,为时所誉。孝祥所撰 游记不多,但所存数篇文字清隽,气质飘逸,写景优秀,譬如 《观月记》。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