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上次总结 工作第十六七周:生活这么繁琐,我们还要努力爱她 有一个多月了,这段时间工作上变动比较大,再加上新换了电脑忙着探索新大陆,以及最近的抢票大战,许多次准备总结都被推迟了,现在正好和年底总结放一起吧。
先说现状
七月初和肉肉来到上海,经过两次搬家,终于找到了合适的房子,离肉肉公司还算比较近。有时候下班两人一起下厨做饭,她主勺我辅助,还是很开心的。
工作上也没想象中那么累,一个个迭代走过来,回头看看,过去的蜜汁自信可能就是因为无知吧。
以前很讨厌有 bug ,出了问题第一反应是叹气-_-||,后来线上出过一个打脸的 bug,领导盯着解决问题、发新版,心惊胆战啊。
开始理解同事说的“老程序员最大的财富是他的见识,他遇到、解决的每一个问题都将成为他的一份能力,为下次安全发版保驾护航”。
思想上的革新
细想一下,2016 年我个人除了变白点,也没能变得更帅,看来是到了瓶颈期。
倒是思想上有很多革新,主要有几点:
- 目的还是方式
- 利益与价值
1.重要的是达到目的,而不是方式
过去的我脑子一根筋,或者说是想的太片面,一件事情做不到就是做不到,不懂得变通。
而这背后的根本原因是我没有意识到:做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
比如有朋友心情不好想约我一起打游戏,但我需要做饭分身乏术。以前我可能会说:
唉这个点儿不是时候,我还得做饭。
现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可能就会多问一句“想跟我聊天多一点还是更想让我打游戏 carry 你 0.0”。
如果他更想聊天那我就会当场直播做饭,让他看看我一边聊天一边还能做一手好饭菜,哈哈。
工作上也一样,敲代码前要想清楚为什么这样,不做不思考的机器人。
比如产品提个需求,这个需求能不能实现再说,先了解下需求的目的是什么,产品提出的要求能不能满足需求,然后再考虑能不能实现。
当然有时候自己的想法可能比较片面,代表不了用户,需要多和其他人交流才能意识到。
2.我的价值是什么/h4>
父母那一辈解释一个职业挣钱多少很简单,是靠体力还是脑力。
在成为长辈眼中的“坐办公室赚钱”的程序员后,我和一位长辈(高寿,不懂移动互联 这个概念)有过这么一段对话:
长辈:你现在是做什么职业
我:我是做手机上的软件。
长辈:这个软件是用来干什么的
我:做汽车电商的,名字叫“要买车”,一站式购车电商平台,爆款价买新车,贷款,车险,精品,牌证服务都帮您搞定,让买车更轻松省钱
长辈:哦,不太懂,那你卖汽车有提成吗
我:- – 我不是卖汽车的,我是做手机上用的软件,然后别人使用这个软件买车,我提供的是工具。
长辈:哦,那别人咋给你算工资/p>
这个问题让我思考很久:我的价值是什么/strong>
我们知道,一个人的价值一方面取决于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取决于客观环境。
主观能动性指的是对自己的定位。我的定位、目标决定了我存在的价值。
如果我对自己的定位是执行命令,实现功能的程序员,或许我的价值就是生产软件,这个软件的由来、发展、未来,都与我无关。毕竟我只是一台机器,坏了就可以替换。
如果我对自己定位稍微高一点:“做一款让用户使用更顺畅的软件”。如果实现了,那我的价值就是一位优秀的程序员,据我所知泡沫之下,这样的人已经比较抢手了。
胆子再大些,对自己的定位再高一点:“利用互联 为老百姓创造利益”。如果实现了,那我的价值就不仅仅是优秀的程序员、产品经理,甚至 CXO 了,那些称 已经没有意义,我的价值就是我创造的利益。
为何做互联 的都羡慕、向往硅谷猜一部分原因是那里很多公司的定位是: 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 。
目标定在月亮之上,即使失败,也可以落在众星之间。
好了少一点唯心主义,要在 会立足更重要的是:客观环境对我们的评价。
客观环境,也就是外界对我的评价,其实就是我目前或者将来能创造多大的价值。
其实外界衡量一个人和 VC 衡量一个公司很相似:
- 该公司处于什么阶段(这个人当下的阶段,我: 会上的菜鸟)
- 该公司目前的盈利能力如何(这个人当下能创造的价值,我:写点简单的代码)
- 该公司的盈利模式靠不靠谱(这个人的发现规划,我:先写好代码,再XXX)
- 该公司的市场规模最大多少(这个人的天花板有多高,我:没有最高只有更高)
结合上面几点后就能得到一个公司的估值,也就是一个人的价值。
了解自己的定位、 会的评价标准后,我的价值,我已经有数了。你呢/p>
在上海的半年
来上海最大的收获就是开了眼界,不仅是牛比的项目框架,还在 群里见到的一个个可爱的大神,发现很多博客、Github 的“高冷大神”其实也是个逗比,一言不合就开车,程序员真的是可爱的动物。
他们看起来和我没什么不同,上下班也要挤地铁,状态不佳时偶尔写个 bug,困了来一杯咖啡,吃完外卖继续加班。每天过着差不多的生活,是什么让他们比我强那么多呢/p>
经过一段时间认真的研究,发现了他们的几个特点:
1.有激情
激情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当然这里的问题不是问题本身,而是从更高的角度去思考:
这个问题的产生原因、产生场景、如何解决、如何预防,最后分享给其他人。
如果说前面对问题的探索是能力的体现,后面的分享就是品质的彰显。
2.有组织
Internet 本质就是万物互联,而那些志气相投、努力肯付出的人常常会聚成一团,坑就那么多,多搜索,多请教有经验的前辈,往往能节省很多时间。
优秀者是有吸引力的,用耗子叔的话说就是“Leadership”。有能力的人吸引更多有能力的人,于是马太效应,强者更强。
见贤思齐
我的第一篇博客是在 2014 年 9 月 25 发表的,在决定写博客之前我一直很犹豫,“我一个小菜鸟,写的都是基础,有没有价值呢,后来确定了记录为主、分享为辅的方向,开始了总结、写博客之旅。
总结的过程更加有规范,将脑子里的抽象概念具体化为 WHAT, WHY , HOW,然后发表出来,如果被指出错误就赶紧纠正。
同时由于在 区的主动活动,认识了很多做 Android 的大神,加入了一些 群。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