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云 融合

头图 | 下载于视觉中国

遵循“先理解-后优化”的工程规律,云 在快速融合,所以:不要把“边缘计算”理解成“计算”;不要把“物联 ”理解成“ 络”;当然,更不要把5G理解成 络。

做一下预告:

  • 务虚的不是一篇,会是一个系列:

    • 深入理解SASE一:什么是云化

    • 深入理解SASE二: 络云化及演进方向

    • 三:什么是云 融合

    • 四:为什么应用优化是未来

    • 五:新的安全范式

  • 也不是为了务虚而务虚,而是为了深入理解SASE;也不是为了理解SASE而理解SASE,而是为了稍后可以更加深入地分析相关的产品机会,比如MEC、物联 。

  • 云 融合这个方向必然是对的,符合“先理解-后优化”的工程规律,甚至也早已大规模成熟商用,而且你我每天都在重度使用。再回到移动通信 ,其中诸如3G接入 中的RNC全称是什么adio Network Controller,无线 络控制器啊(4G/5G也有类似 元,选3G是因为 元名字最形象),早已在大规模使用SDN思想了。为什么无线接入 要采用SDN架构为只有SDN的“中央集权式”架构,才能让 络资源的调配速度,可以跟上无线信道的快速变化,保障终端用户业务的连续性,又回到了“身在 络,心怀业务”的初衷,这种改动,算不算“云 融合”呢/p>

为什么要云 融合

既然这里谈的“云 融合”和巨头大佬谈的概念不太一样,那么“为什么要云 融合”的视角,可能也就不太一样了。

所有的“为什么”,最终都会归于“需求”这个本源。在上一篇中,引出了 络云化领域“房间里的大象”——5G。这头大象,同样是云 融合领域中的翘楚。

  • 这是关乎国家安全和利益分配的 会根基领域,必须要看国家意志。看到过一个比较有意思的问题:“日本近年来为什么总是点错科技树”能部分有日本故意就是要保持一定独立性的“安全感”的需要,不过更有说服力的原因是:“大国永远是带着日本玩,而不会跟着日本玩”,残酷而现实。5G已经成为一个直接较量的领域,已经形成“Lead Follow or Get Out of the Way”的态势了。质疑者总是容易正确,不过还是建议去做时间的朋友。:-)

  • 以下就从MEC、IoT、SASE三方面的视角,分析一下为什么要云 融合。

    3.1 边缘计算 MEC

    5G的三大应用场景,无论是ms级时延,还是Gbps级的速率,都决定了5G业务的终结点,不可能继续留在核心 后端的云平台,而需要向数据源或消费地靠近。这里说的是“业务终结点”,而不是“任何 络协议的终结点”,所以就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 络,而是依托 络的应用,即“云 融合”,这也正是MEC的根本契合点。如果需要这方面最直观的例子,可以参考《最深的云 融合:多接入边缘计算(MEC)》。

    3.2 物联 IoT

    5G在设计之初,定位的通信主体就是物。万物互联,一方面意味着海量数据的产生,另一方面意味着海量的物联 设备,这些海量的物联 设备,大多是缺乏“思考”能力的,需要近场 络帮它们实现物物之间的传感、交互和控制。这里说的“传感、交互和控制”,也都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 络,而是依托现代 络的应用,即“云 融合”。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最好别把物联 当作 络来理解,理解成应用反而会更合适一些;只不过这类产业互联 下的应用,需要设计者理解更多的 络原理。

    3.3 SASE

    SASE 称是面向边缘计算和物联 的SD-WAN演进,那自然也是离不开“云 融合”的。SASE没有5G的标准协议可以精确查看,但基于它的出身背景,不妨碍对它进行相关推演。在面对边缘计算和物联 场景,SASE不再假定固定边界,而是基于身份和其他相关策略,形成动态的信任边界。这意味着:工作在传统边界的设备,诸如 络领域的广域 加速设备,诸如安全领域的防火墙设备,如果还是继续游离在 络之外而没法融入其中的话,就会统统失效。所以,基于一个云化 络的,可以快速向目标区域投放动态边界所需的 络能力和安全能力,是可以充分发挥SASE竞争力的关键。

    怎么实现云 融合

    慢慢从“道”偏向“术”,所以会相对枯燥;不过这里不会涉及很多细节,即使选图也是选择足够示意的简化版本。对哪部分感兴趣,可以查阅对应文档。

    具体怎么实现,如果认同5G是云 融合的翘楚,那么看看5G的演进就能知道个大概。

    4.1 SDN/SD-WAN

    三个层次:

    • 基础设施层(NFVI, Network Functions Virtualization Infrastructure)。将各种物理资源抽象成计算/存储/ 络资源池。有意思的是,因为这个资源池是暴露给软件的逻辑资源池,所以资源池可以有多大,还会取决于其下的 络能力,SDN技术就是很好的契合点。

    • 虚拟 络层(VNF, Virtual Network Functions)。在虚拟的计算/存储/ 络资源池,将原先的物理 元映射为一个虚拟 元,所以叫VNF。

    • 运营支撑层(OSS/BSS, Operations/Business Support Systems)。OSS,运营支撑,BSS,业务支撑;它们直接对接内部的运营需求,以及外部的业务需求。

    接口部分相比SDN要复杂,而且因为是由ETSI在规范,所以话风都变了,称为参考点(reference point)。ETSI NFV框架在稍后分析5G以及MEC时,会重点涉及,暂不展开。

    4.3 大融合

    ETSI的NFV框架如何运作SS/BSS对接了客户和运维,MANO(Management and Orchestration)对接了OSS/BSS;MANO会将一个业务需求,自顶向下分解编排,直到可分配VNF资源为止;然后对应的VM等资源,由NFVI来分配,对应的VNFL资源(可以认为VNFL是连接资源,暂不展开介绍,后续梳理MEC时会重点展开),需要与承载 的 管系统交互,由承载 来分配。

    以上,如果参照OSI参考模型,SDN/SD-WAN主要在软件定义2-3层,比如交换机、路由器等;NFV主要在软件定义4-7层,比如防火墙,负载均衡等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1年3月22日
    下一篇 2021年3月22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