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师的视角看 络( 络那点事)

[你能做到的,只是不要想一步登天]


一、概述

IP地址分为: 络段+主机端 一个 络段就代表一个子 。这个可以参考: http://en.wikipedia.org/wiki/IP_address
IPv4地址是非常缺乏的,这个跟当时的设计有关系。为此引入了NAT,此有很多争议,但是这个解决ipv4的ip缺乏问题,也不乏是一个好的方案。 以下是其中的一种结构,简单地讲就是:就是把无连接的 络做成了面向连接的 络。引入了传输层端口的概念。

到传输层,才有了连接的概念了。在传输层以下是不用面向连接的(也就是直接扔包,直接存储转发掉。),第一张图,data flow基本说明了传输层的含义。 TCP连接连接建立需要三次握手,断开连接是四次握手【因为TCP是双工的,断开需要一方申请且另一方确认的,连接的时候可以把sync、ack合为一个】。如下是 TCP链接管理有限状态机: 

六、应用层

就是实际的 络应用了,这里就千奇百怪了,想深入了解那块,就google吧。目前大约有:DNS、e-mail、万维 (其中涉及http)等等。。。 大部分的软件从业人员都工作在此层的。
有一些应用就用传输层低于1024的端口,如 HTTP的80端口。当然这些都可以更改,没有绝对的。

七、一个关于传输层连接的例子

我从家的机器访问公司的 络,通过netstat查看得到: client的情况为:


八、参考资料

tcp:http://en.wikipedia.org/wiki/Transmission_Control_Protocol ipv4:http://en.wikipedia.org/wiki/IPv4 http://en.wikipedia.org/wiki/File:IP_stack_connections.svg NAT: http://en.wikipedia.org/wiki/NAT Tcp state diagram :http://en.wikipedia.org/wiki/File:Tcp_state_diagram_fixed_new.svg 大学课程《计算机 络》第四版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2年3月13日
下一篇 2012年3月13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