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 前后台顺序执行法
- 时间片论法
- 操作系统
2 程序框架设计
2.1 前后台顺序执行法
这是初学者们常用的程序框架设计方案,不用考虑太多东西,代码简单,或者对系统的整体实时性和并发性要求不高;初始化后通过 while(1){ } 或 for(;;){ } 循环不断调用自己编写完成的函数,也基本不考虑每个函数执行所需要的时间,大部分情况下函数中或多或少都存在毫秒级别的延时等待。
- 优点: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是最容易也是最直观的程序架构,逻辑简单明了,适用于逻辑简单,复杂度比较低的软件开发。
- 缺点:实时性低,由于每个函数或多或少存在毫秒级别的延时,即使是1ms,也会造成其他函数间隔执行时间的不同,虽然可通过定时器中断的方式,但是前提是中断执行函数花的时间必须短。当程序逻辑复杂度提升时,会导致后来维护人员的大脑混乱,很难理清楚该程序的运行状态。
以下是我在学校期间做的寝室防盗系统的部分代码(当时也存在部分BUG,没有解决。现在再看,其实很多问题,而且比较严重,比如中断服务函数内竟然有3000ms延时,这太可怕了,还有串口发送等等;由于实时性要求不算太高,因此主函数中的毫秒级别延时对系统运行没有多大影响,当然除BUG外;若是后期需要维护,那就是一个大工程,还不如推翻重写):
2.2 时间片论法
介于“前后台顺序执行法”和“操作系统”之间的一种程序架构设计方案。该设计方案需能帮助嵌入式软件开发者更上一层楼,在嵌入式软件开发过程中,若遇到以下几点,那么该设计方案可以说是最优选择,适用于程序较复杂的嵌入式系统;
- 目前的需求设计需要完全没有必要上操作系统
- 任务函数无需时刻执行,存在间隔时间(比如按键,一般情况下,都需要软件防抖,初学者的做法通常是延时10ms左右再去判断,但10ms极大浪费了CPU的资源,在这段时间内CPU完全可以处理很多其他事情)
- 实时性有一定的要求
该设计方案需要使用一个定时器,一般情况下定时1ms即可(定时时间可随意定,但中断过于频繁效率就低,中断太长,实时性差),因此需要考虑到每个任务函数的执行时间,建议不能超过1ms(能通过程序优化缩短执行时间则最好优化,如果不能优化的,则必须保证该任务的执行周期必须远大于任务所执行的耗时时间),同时要求主循环或任务函数中不能存在毫秒级别的延时。
如何确定每个函数的任务周期呢据任务的耗时和效果决定、如按键扫描任务周期为 10ms(为了提高响应),指示灯控制任务周期为 100ms(通常情况下最高100ms的闪烁频率正好,特殊需求除外),LCD/OLED 显示周期为 100ms(通过这种通过SPI/IIC等接口的方式耗时大约在 1~10ms,甚至更长,所以任务周期必须远大于耗时,同时为了满足人眼所能接受的刷屏效果,也不能太长,100ms 的任务周期比较合适)等
以下介绍两种不同的实现方案,分别针对无函数指针概念的朋友和想进一步学习的朋友。
2.2.1 无函数指针的设计方式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