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 ,选择 设为星标
优质文章,及时送达
任何设计系统(广义上的)的组织都会产生一种设计,其结构是组织通信结构的副本。—— 梅尔文?康威,1967年
以这种方式组建的一家公司是 www.comparethemarket.com。跨职能团队负责构建和运营每个产品,每个产品拆分为多个独立的服务,彼此通过消息总线来通信。 大型单体应用程序也可以围绕业务功能进行模块化,尽管这不是常见的情况。当然,我们会敦促构建单体应用系统的大型团队根据业务线来将自己分解为若干小团队。我们在这里看到的主要问题是,它们往往围绕太多的上下文进行组织。如果单体跨越了模块边界,对团队的个体成员来说,很难将它们装入短期的记忆中。此外,我们看到模块化生产线需要大量的规则来执行。服务组件所要求的更加明确的分离,使得它更容易保持团队边界清晰。 是产品不是项目 我们看到的大多数应用程序开发工作都使用这样一个项目模式:目标是交付一些软件,然后就完工了。一旦完成后,软件将移交给维护组织,然后构建它的项目团队也随之解散了。 微服务支持者倾向于避免这种模式,而是认为团队应该负责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对此一个共同的启示是亚马逊的 “you build, you run it” 的概念,开发团队对生产中的软件负全部责任。这使开发者经常接触他们的软件在生产环境如何工作,并增加与他们的用户联系,因为他们必须承担至少部分的支持工作。 产品心态与业务能力的联系紧密相连。要持续关注软件如何帮助用户提升业务能力,而不是把软件看成是将要完成的一组功能。 没有理由说为什么这种方法不能用在单一应用程序上,但较小的服务粒度,使得它更容易在服务开发者和用户之间建立个人关系。 智能端点和哑管 在不同进程之间建立通信时,我们已经看到许多产品和方法,都强调将大量的智能特性放入通信机制本身。一个很好的例子是企业服务总线(ESB),其中 ESB 产品通常包括用于消息路由、编排、转换和应用业务规则的复杂工具。 微服务 区倾向于采用另一种方法:智能端点和哑管。基于微服务构建的应用程序的目标是尽可能的解耦和尽可能的内聚——他们拥有自己的领域逻辑,他们的行为更像经典 UNIX 理念中的过滤器——接收请求,应用适当的逻辑并产生响应。使用简单的 REST 风格的协议来编排它们,而不是使用像 WS-Choreography 或者 BPEL 或者通过中心工具编制(orchestration)等复杂的协议。 最常用的两种协议是带有资源 API 的 HTTP 请求-响应和轻量级消息传递[8]。对第一种协议最好的表述是
本身就是 web,而不是隐藏在 web 的后面。——Ian Robinson
微服务团队使用的规则和协议,正是构建万维 的规则和协议(在更大程度上是 UNIX 的)。从开发者和运营人员的角度讲,通常使用的资源可以很容易的缓存。 第二种常用方法是在轻量级消息总线上传递消息。选择的基础设施是典型的哑的(哑在这里只充当消息路由器)——像 RabbitMQ 或 ZeroMQ 这样简单的实现仅仅提供一个可靠的异步交换结构 ——在服务里,智能特性仍旧存在于那些生产和消费诸多消息的各个端点中,即存在于各个服务中。 单体应用中,组件都在同一进程内执行,它们之间通过方法调用或函数调用通信。把单体变成微服务最大的问题在于通信模式的改变。一种幼稚的转换是从内存方法调用转变成 RPC,这导致频繁通信且性能不好。相反,你需要用粗粒度通信代替细粒度通信。 去中心化的治理 集中治理的一个后果是单一技术平台的标准化发展趋势。经验表明,这种方法正在收缩 ——不是每个问题都是钉子,不是每个问题都是锤子。我们更喜欢使用正确的工具来完成工作,而单体应用程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利用语言的优势,这是不常见的。 把单体的组件分裂成服务,在构建这些服务时可以有自己的选择。你想使用 Node.js 开发一个简单的 告页面吧。用 C++ 实现一个特别粗糙的近乎实时的组件极了。你想换用一个更适合组件读操作数据的不同风格的数据库们有技术来重建它。 当然,仅仅因为你可以做些什么,而不意味着你应该这样做——但用这种方式划分系统意味着你可以选择。 团队在构建微服务时也更喜欢用不同的方法来达标。他们更喜欢生产有用的工具这种想法,而不是写在纸上的标准,这样其他开发者可以用这些工具解决他们所面临的相似的问题。有时,这些工具通常在实施中收获并与更广泛的群体共享,但不完全使用一个内部开源模型。现在 git 和 github 已经成为事实上的版本控制系统的选择,在内部开放源代码的实践也正变得越来越常见。 Netflix 是遵循这一理念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尤其是,以库的形式分享有用的且经过市场检验的代码,这激励其他开发者用类似的方式解决相似的问题,同时还为采用不同方法敞开了大门。共享库倾向于聚焦在数据存储、进程间通信和我们接下来要深入讨论的基础设施自动化的共性问题。 对于微服务 区来说,开销特别缺乏吸引力。这并不是说 区不重视服务合约。恰恰相反,因为他们有更多的合约。只是他们正在寻找不同的方式来管理这些合约。像 Tolerant Reader 和 Consumer-Driven Contracts 这样的模式通常被用于微服务。这些援助服务合约在独立进化。执行消费者驱动的合约作为构建的一部分,增加了信心并对服务是否在运作提供了更快的反馈。事实上,我们知道澳大利亚的一个团队用消费者驱动的合约这种模式来驱动新业务的构建。他们使用简单的工具定义服务的合约。这已变成自动构建的一部分,即使新服务的代码还没写。服务仅在满足合约的时候才被创建出来 – 这是在构建新软件时避免 “YAGNI”[9] 困境的一个优雅的方法。围绕这些成长起来的技术和工具,通过减少服务间的临时耦合,限制了中心合约管理的需要。 也许去中心化治理的最高境界就是亚马逊广为流传的 build it/run it 理念。团队要对他们构建的软件的各方面负责,包括 7*24 小时的运营。这一级别的责任下放绝对是不规范的,但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公司让开发团队负起更多责任。Netflix 是采用这一理念的另一家公司[11]。每天凌晨 3 点被传呼机叫醒无疑是一个强有力的激励,使你在写代码时关注质量。这是关于尽可能远离传统的集中治理模式的一些想法。 分散数据管理 数据管理的去中心化有许多不同的呈现方式。在最抽象的层面上,这意味着使系统间存在差异的世界概念模型。在整合一个大型企业时,客户的销售视图将不同于支持视图,这是一个常见的问题。客户的销售视图中的一些事情可能不会出现在支持视图中。它们确实可能有不同的属性和(更坏的)共同属性,这些共同属性在语义上有微妙的不同。 这个问题常见于应用程序之间,但也可能发生在应用程序内部,尤其当应用程序被划分成分离的组件时。一个有用的思维方式是有界上下文(Bounded Context)内的领域驱动设计(Domain-Driven Design, DDD)理念。DDD 把一个复杂域划分成多个有界的上下文,并且映射出它们之间的关系。这个过程对单体架构和微服务架构都是有用的,但在服务和上下文边界间有天然的相关性,边界有助于澄清和加强分离,就像业务能力部分描述的那样。 和概念模型的去中心化决策一样,微服务也去中心化数据存储决策。虽然单体应用程序更喜欢单一的逻辑数据库做持久化存储,但企业往往倾向于一系列应用程序共用一个单一的数据库——这些决定是供应商授权许可的商业模式驱动的。微服务更倾向于让每个服务管理自己的数据库,或者同一数据库技术的不同实例,或完全不同的数据库系统 – 这就是所谓的混合持久化(Polyglot Persistence)。你可以在单体应用程序中使用混合持久化,但它更常出现在为服务里。
由于这并不是一篇关于持续交付的文章,我们在这里只关注持续交付的几个关键特性。我们希望有尽可能多的信心确保我们的软件正常运行,因此我们进行了大量的自动化测试。想让软件达到“晋级”(Promotion)状态从而“推上”流水线,就意味着要在每一个新的环境中,对软件进行自动化部署。 一个单体应用程序可以非常愉快地通过这些环境构建、测试和推动。事实证明,一旦你为单体投入了自动化整体生产,那么部署更多的应用程序似乎不再那么可怕了。请记住,持续交付的目标之一就是让“部署”工作变得“枯燥”,所以无论是一个还是三个应用程序,只要部署工作依旧很“枯燥”,那么就没什么可担心的了[12]。 我们看到团队大量的基础设施自动化的另一个领域是在管理生产环境中的微服务。与我们上面的断言(只要部署很无聊)相比,单体和微服务之间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每个部署的运行环境可能会截然不同。
喜欢文章,点个在看

文章知识点与官方知识档案匹配,可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云原生入门技能树服务 格(istio)ServiceMesh介绍8775 人正在系统学习中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