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图 | 下载于视觉中国
做一下预告:
-
务虚的不是一篇,会是一个系列:
-
-
一:什么是云化
-
二: 络云化及演进方向
-
三:什么是云 融合
-
四:为什么应用优化是未来
-
五:新的安全范式
-
-
也不是为了务虚而务虚,而是为了深入理解SASE;也不是为了理解SASE而理解SASE,而是为了稍后可以更加深入地分析相关的产品机会,比如MEC、物联 。
如此,可以推出:
-
合脚的就是最好的:如果SaaS够用,就不用去PaaS;如果PaaS合脚,就不用去IaaS。Hold得住,打开的东西叫“黑盒”;Hold不住,打开的东西叫“潘多拉魔盒”。
-
如果大家“恪守本分”,SaaS、PaaS、IaaS本质上不是竞品,而是一个完整生态。SaaS厂商跟同行业的SaaS厂商火并,PaaS负责提供军火;PaaS厂商跟同行业的PaaS厂商火并,IaaS负责提供军火。
-
军火商这个“恪守本分”的操守很重要,自己下场干架或者拉偏架是会严重影响声誉和军火生意的,所以可以看到,各大军火商如果历史上并不涉足某个客户领域,是会通过官宣边界来打消客户的忌惮的,比如AWS和阿里各自的SaaS孵化计划。
3.2 卖方视角
好了,有市场需求了,那就切换到卖方视角。在卖方视角,无利不起早,需要考虑一个问题:怎么挣钱/p>
-
低买高卖呗。怎么低买高卖应链视角,这个大家基本都会:
-
信息不对称:1、消费者对整个行业不了解,可以做到高卖;2、供应链对整个行业了解还不深,可以做到低买。这两条都可以让先行者吃到一波红利,即“先发优势”。
-
量大:量大就可以有更大的价格主导权,说白了不就是“团购”么。这方面最好有“先发优势”的红利来积累供求量。
超卖呗。什么东西容易超卖拟物品,比如把实体公司虚拟化之后的股票。得了,那就把IT基础设施也虚拟化呗。这个就不是大家都会了,而是需要技术加持了,也就是需要“资本”和“技术”的结合了。
肯定还有其他挣钱方式,不过这两样比较朴素易懂,也已经足够后续推导了。
以上,基本可以推导出来,为了能跑通这个云这个商业模式,有两个立足点:
-
资源的规模优势;
-
运维的效率优势。
那我们就来基于这两点来继续推导。
3.3 资源的规模优势
什么是资源的规模优势比客户自己去建IT基础设施更有优势。怎么去建立并维持资源的规模优势呢/p>
提升资源的复用率,复用率越高,利润率越高。复用的前提是必须要有一定的用户规模,只有在足够用户规模的前提下,才有复用的可能,不然你连毛利都做不正(别忘了云是危险的重资产生意)。所以,看准方向,提前布局,在前期引入足够规模的早期用户,对云产品的成功非常关键。
怎么去提升资源的复用率/p>
-
增加复用的维度:维度越多,复用比越高。
-
时间维度是一个比较直观的维度,而且也被云厂商玩出了花,比较典型的像AWS的“Spot Instance”:AWS在计算资源闲置时,可以以极低的竞价折扣提供算力,这在本质就是以时间纬度去增加资源复用。
-
另外也可以通过产品维度,即通过产品定义,将同一份资源抽象出各种不同的产品进行复用。比如,对同一份骨干专 资源,可以被AWS抽象出的“Transit Gateway”、“Direct Connect”、“CloudFront”、“Global Accelerator”等多个产品进行复用。
细化复用的粒度:粒度越细,复用比越高。这往往需要通过产品定义和技术升级来实现,比如对计算资源的复用,有裸机、虚机、容器、函数等粒度的产品形态,主流云厂商都已经有了全系列的产品了,这里就不再啰嗦了;对 络资源的复用,有裸纤、波分、通道、连接/数据流等粒度的产品形态,主流云厂商以及他们的合作伙伴,也都已经有全系列产品了,也不多啰嗦了。
3.4 运维的效率优势
什么是运维的效率优势比客户自己去运维IT基础设施更有效率。怎么去建立并维持运维的效率优势呢/p>
-
建立复用:只有在足够用户规模的前提下,才能建立起一支比任何单个用户都要专业的运维团队,让每个客户都能复用这支专业团队。这是在革客户运维人员的命;同学们,加快往云厂商走,至少从技能栈来说是如此。
-
技术加持:通过产品设计和技术升级,提升产品的自动化和智能化,进一步去提升运维团队的运维人效。这是在革自己运维人员的命,至少从技能栈来说是如此,所以也可以看到DevOps、AIOps之类的概念,越来越流行;同学们,加快往点亮开发科技树的方向走。
此外,这里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问题:要“运维”到哪种程度呢/p>
-
“技术不够,服务来凑”,在云产品的孵化早期,“自己的狗屎自己先吃”,估计很多产品人都深有体会;
-
“更懂某垂直行业,就可以外包更多”,最典型的比如把“域名注册”、“备案”也作为产品搭伙进来了,哇哈哈。
云在VUCA的大背景下,有着令人兴奋的客户价值:
-
敏捷:客户无需关心基础设施;可以在分钟级别完成全球部署;可以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创新。云的敏捷,跟消费互联 时代的主流创新模式,有着极强的契合:
-
一方面,消费互联 时代的创业热潮,本质多是在应用层创新或者更加之上的模式创新,比较典型的如近期的“ 区团购”,这类模式创新对底层IT基础设施的抽象需求,其实是非常一致的。所以,对客户而言,他的原生诉求是“找个业务创新点,快速上线,快生快死,死了就再干下一票”,这就需要有人可以帮他们干掉底层IT基础设施这些脏活累活,让他们的业务创新也能够敏捷。
-
另一方面,上述的创新,其实是高风险高收益的,而趋近统一的底层基础设施需求,风险反而就没那么大了,所以反倒是门更好的生意。这有点像什么呢加州淘金热时,大量淘金者觉得自己是天之骄子上帝选民,意气风发地要来淘金试试运气,但反倒是那些卖给淘金者铲子和牛仔裤的生意,是门更好的生意。所以,云厂商也是乐得其中。
弹性:无需预留资源,可以随时伸缩。“敏捷”更多的是在说服创业公司的业务线,“弹性”则是在说服创业公司的早期技术线,因为这可以大大简化早期的系统难度,进一步加快上市时间。
按量付费:可以将CAPAX投入转变成OPEX投入,不使用时不付费。在创业早期的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最小可行产品)阶段,这是一个令人两眼放光的契合点。不过等业务壮大到巨量时,还是会衍生出对“钱包”的心疼,以及对“安全”的顾虑,这也是混合云趋势的原始动力。
不知道这样分析之后,你会联想到什么。如果单从客户价值去分析,有个古老的行业,其实云化得还不错,餐馆:
-
敏捷:想吃的菜可能会心血来潮,川菜、粤菜、杭帮菜、甚至什么意面日料,特别是有个奇思妙想的孩子时,你都要自己学着做,那你得学到猴年马月啊。餐馆能解决这个问题,想吃啥去哪点啥。
-
弹性:家里做饭的人永远会有一个心结:今天该做多少米饭,做多少菜,才能:既不被人家唠叨不够,也不用家人下一顿吃冷饭;又或者哪天临时客套了一下,家里多了一个“添一双筷子”的客人,就又有了赶紧淘米的慌张。这个问题,餐馆也能解决。
-
按量付费:吃不完的菜,老人非要硬吃,怎么劝都不听,为什么APEX已经投入了啊,没法按量付费了啊!为了避免心疼那就只能胃疼了。这个问题,餐馆也能解决,吃多少点多少付多少。最后,餐馆去的多了,也会出现对“钱包”的心疼,对“安全”的顾虑,然后衍生出混合云(“在家吃/下馆子”的混合模式)的趋势,这也是和云出奇地相似。
餐馆好像是云化了,但又好像在哪不对劲。两个比较大的区别:
-
餐馆基本都是小云,本地云,做不到全球规模;
-
少有的几个能做到全球规模的,因为受限于产品形态,餐馆对“计算”的需求,远远超出对“ 络”的需求:基本只有本地上云需求(外卖),缺乏跨区域组 等需求。
最后,把云的客户价值总结成一句大白话,“不求天长地久,但求要时能有,随时要随时有”。
什么是云化得产品能做出这种价值,就做到了云化了。
后记
预测趋势要比预测时间点简单得多,一些分析判断:
-
5G、物联 、边缘计算等技术革新,不是为了技术而技术,而是为了能将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从消费互联 行业,延展到更为广阔的产业互联 领域。尤其是5G,它不再只是通信那么简单了,更是为了延续产业革命而生。最直接的作证:为什么一个国家可以突破想象力的下限,不要脸到直接下场去干涉一家5G领军企业被逼急时,人都是要脸的,更何况是长期以灯塔自居的美国——因为太重要了。
-
为什么产业互联 重要strong>因为第三次科技革命所能支撑起的消费互联 ,已经接近尾声了,存量搏杀越来越激烈,政府、企业,都迫切需要新的增量来安抚“不安的灵魂”。除了入 人数增长乏力外,一些其他可以看出“尾声趋势”的迹象:
-
-
创新的层次越来越高,很多都已经不得不滑入到业务模式创新了,譬如被官媒点名的“ 区团购”。这生意合法吗全合法。那为什么巨头要被点名为你们 称是“科技巨头”啊,这种“创新”,还没开始就可以预见结局了——大资本支持下的小贩挤压和行业垄断,客气点说,已经很难判断 会价值和 会问题,哪个会更大一些。
-
争抢的越来越激烈。消费互联 越接近尾声,在争抢的就越成了“国民总时间”。抖音产品大成了,用户停留时间长了,那么微信朋友圈的停留时间就不可避免地减少了,瞎猜这也是微信推出了短视频的原因之一吧。
-
-
那当下产业互联 为什么难做了技术原因之外,需要的主流创新模式不同。越上层的创新,复制起来也相对越快,这也客观造就了当下能直接复制解决的问题,大部分都已经解决了。那为什么从消费领域往产业领域渗透时,就复制不过去了为跟消费互联 是个大池子不同,各个产业领域当下还是待开发地块,有着大量的现实的“坑”需要躬身去“踩”;这些不是快钱,习惯上层创新赚2C快钱的互联 公司,不一定能忍受这种孤寂和苦哈哈,反倒是传统行业的从业者,相对更有这种品质。这种情况下,需要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信息和通信技术)领域与各个行业领域,能有更加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与融合,在原理层面相互理解贯通,才有可能孵化出更有意义的产品。
文章知识点与官方知识档案匹配,可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Python入门技能树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工具包Scikit-learn210978 人正在系统学习中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