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诚可贵,质量价更高

产品诚可贵,质量价更高

  • 缘起
  • 所属行业
  • 研发人员规模
  • 所在团队规模
  • 团队开发模式
  • 产品类别
  • 软件主体层次
  • 软件交付周期
  • 软件需求质量/感受/问题
  • 设计质量保证及好与不好
  • 开源组件
  • 代码质量
  • 千行缺陷数
  • 单元测试代码覆盖率和测试质量
  • 质量文化和QA人员
  • 测试团队人员配置
  • 质量工程活动
  • 功能用例自动化占比
  • 工具组合
  • 2022年质量工作重点和问题
  • 2023年质量改进
  • 2023年自动化测试投入
  • 缘落

缘起

叮~~~,有消息过来了,一看是测试领域博主拾|贰发来的信息,如下:

  • 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基础保障】,比如:

  • 人才梯队建设===【打造强业务人才】,比如:

  • 测试技术平台建设===【质量保障的技术手段】,以下为示例,不代表具体开展的方向性指引:

  • 那如果每个公司都严格按照这个去走,不“因地制宜”,适当的修改,很可能它就不适合你的团队和项目;
  • 我们再来看看,某公司对级进行精简后的过程,即“精简并行过程”:

    • 是基于以及软件工程和项目管理知识而创作的一种“软件过程改进方法和规范”,它由众多的过程规范和文档模板组成。主要用于指导企业持续地改进其软件过程能力;
    • 含义是:

    (1)对CMMI 3级以内各过程域的内容和要求作了“精简”处理。
    (2)在产品生命周期之内,项目管理过程、项目研发过程和机构支撑过程“并行”开展。


    适合自己的开发模式才是最好的开发模式有最好,只有更好~


    产品类别

    产品类别不管是还是,个人觉得他的质量重点应该有所偏向;
    比如说某些团队它本身成熟度就摆在那里,但非要让他把做成的质量要求:

    • 这里不是说没有质量要求高,而是侧重点不同;
    • 可能更偏向于个人使用,用户体验程度和交互设计质量可能有所偏重;
    • 的产品量级可能更大,比如性能方面等偏向(猜测)。

    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针对不同的产品,质量工作重点应该有所偏向。


    软件主体层次

    关于软件的主体,我们团队更多偏向应用系统的后端+应用系统的前端;
    那对我们测试团队来说,我们常用的质量测试手段就是接口测试了;
    我看现在比较常用的几个工具和框架为:

    • 工具:、、等;
    • 框架:
    • 语言:、居多;

    产品交付周期和很多因素有关,最直接的就是是否有标准化作业过程


    软件需求质量/感受/问题

    需求质量保障,目前主要是:

    • 有明确的的需求管理和规范;
    • 会进行初审、再审、终审;
    • 变更管理;
    • 需求管理和维护平台等;

    目前对团队的需求比较满意,因需求中最值得点赞的是:

    • 有需求跟踪矩阵;
    • 有需求唯一标识;
    • 完善的模板参考;
    • 需求的可追踪性;
    • 合格性规定;
    • 各种指标的明确等。

    代码质量尤其重要,测试质量不等于产品质量。


    质量文化和QA人员

    产品设计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有质量文化,她就是无形的力量,帮助每个人树立起质量意识;
    质量文化不是一句口 那么简单,要融入到产品开发过程中,比如我们需要有严格的绩效考核和质量目标:

    • 这里我觉得的流程是非常值得学习的,像其中的点的过点要求,其实就是一种质量保障;

    http://u.uin.com/external/publishInfo.shtmld=6203&objectType=%CE%C4%D5%C2


    总之我觉得测试应该以独立的团队存在。不过有些开发模式并不太适合,比如敏捷开发。


    质量工程活动

    目前开展的质量活动是用户体验工程:

    • 分内部用户和外部用户;
    • 内部用户主要为除了测试、研发、需求、产品等之外未使用过软件的人员;
    • 外部用户主要是“天使客户”;
    • 制定详细的问题收集和跟踪模板,定期进行用户体验活动竞赛;
    • 当然不止这些,这是个系统工程了,这里不赘述了。

    功能用例自动化占比

    功能测试用例数的自动化实现占比已经大于90%了,但是自动化并不是全能的;

    • 从他的优缺点可以看出,要达到90%其实还挺难的,就看业务的复杂程度了;
    • 如果团队有实力做自动化,当然专人去做更好,没有的话可能做自动化反而是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得不偿失。
    优点 缺点
    重复执行、频繁操作 不能100%替代人工测试
    模拟手动测试无法覆盖的场景 不能达到100%覆盖率
    利用空闲时间执行 需要时间去分析结果
    释放一部分测试人员精力 对软件质量依赖大(前提是软件稳定、改动小等)
    测试结果客观公正 需要专业的工程师投入专门的时间开发
    / 投入成本可能会大一些

    考虑做自动化最主要是清楚它的应用场景:

    场景 说明
    测试周期 项目周期长,轮次较多的软件
    数据量级 需要制造大量的测试数据
    软件稳定性 使用稳定和成熟阶段的产品测试
    回归测试 需要进行简单回归的测试
    冒烟测试 主线功能的冒烟
    巡检测试 线上环境的定期巡检
    发布验证 主线功能的发布验证测试

    常见的工具(仅为举例):

    产品诚可贵,质量价更高

    对自动化又爱又恨,爱它确实带来了很多方便,恨它对它不了解的人瞎搞自动化。


    缘落

    • 以上就是,仅仅是个人想法,不代表任何组织、团体;
    • 以上内容难免有错误或偏见,欢迎指正;
    • 做产品,我们三两人坐一起,推敲、熬夜很可能就能做出来;但是做好产品,质量为先,它涉及的领域、面都非常广,可谓产品诚可贵,质量价更高。
    • 再次说明个人观点(不喜勿喷,嘎嘎嘎~):

    凡涉及“行为、动作、过程、活动等”均会涉及质量,质量无处不在。

    所有的问题最终要落到团队、管理、流程、制度上。

    质量从组织架构、质量文化、质量体系上进行牵引可能有更好的效果。

    质量不等于测试,一个成功的高质量产品的质量,势必是从干系人、到团队、到客户、到公司层面的质量总和。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2年11月12日
    下一篇 2022年11月12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