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复习提纲,期末、考研的学霸笔记
第三章——需求分析
第三章需求分析
- 需求分析的任务:1)确定对系统的综合要求2)分析系统的数据要求(通常采用建立数据模型的方法);
即:准确地回答:“系统必须做什么
- 获得需求的主要方法:1)访谈:访谈是使用最早的、迄今仍然最广泛的一种需求分析技术;
2)面向数据流自顶向下求精:结构化分析方法就是面向数据流自顶向下逐步
求精进行需求分析的方法;
3)简易的应用规格说明技术:又称面向团队的需求收集法;
优点:开发者和用户不分彼此,齐心协力,密切合作;即时讨论并求精;
4)快速建立软件原型:a.方法和工具: (1)第四代技术(4GT);(2)可重用的软
件构件;(3)形式化规格说明和原型环境。
b.特点:(1)快速;(2)容易修改。
c.优点:关注满足客户需求。
d.缺点:可能导致系统设计差,效率低,难于维护。
分析建模:根据结构化分析准则,需求分析过程应该建立3种模型
数据模型(实体-联系图E-R)
功能模型(数据流图DFD)
行为模型(状态转换图STD)
实体—联系图:1)描绘数据对象及数据对象之间的关系,用于建立数据模型。
数据模型包括
数据对象:可以由一组属性来定义的实体。
数据对象的属性 :定义了数据对象的性质。
数据对象的联系:数据对象彼此之间相互连接的方式。
一对一
一对多
多对多
3)例子:
- 状态转换图:1)通过描绘系统的状态及引起系统状态转换的事件,来表示系统的行为。
2)状态转换图的3部分:
a.状态:(1)状态:任何可以被观察到的系统行为模式,一个状态代表系统的一种
行为模式。
(2)状态图中定义的状态主要有:初态(初始状态)、终态(最终状态)和
中间状态。在一张状态图中只能有一个初态,而终态则可以有0至多个。
b.事件:引起系统做动作或(和)转换状态的控制信息。
c.符 :(1)初态:用实心圆表示;(2)终态:用一对同心圆表示;(3)中间状态:
用圆角矩形表示。
1)层次方框图:用树形结构的一系列多层次的矩形框描绘数据的层次结构。
2)IPO图:是输入、处理、输出图的简称,能够方便地描绘输入数据、对数据的处理和
输出数据之间的关系。算法的初级描述。
8.验证软件需求分析的工具:PSL/PSA(问题陈述语言/问题陈述分析程序)系统。
优点:改进了文档质量,能保证文档具有完整性、一致性和无二义性,从而可
以减少管理和维护的费用;数据存放在数据库中,便于增加、删除和更改。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