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储基础知识(七):数据备份与容灾
一、概述
随着企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化,信息系统成为了支撑企业业务运行的重要平台,企业的全部业务流程都依赖于信息系统提供的服务来运作。这种统一的业务运作平台在简化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安全性方面的全新要求。那就是信息系统必须具备抵抗灾难的能力,具备在灾后快速恢复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企业业务连续性的需求。 在国内,尽管企业对信息系统的重要性和容灾需求早有认识,但鉴于适用技术、方案成本等多方面原因,容灾系统的建设一直属于企业的自主行为。在9.11事件和印度洋海啸之后,国家充分认识到了重要信息系统容灾的必要性,要求一些重要行业的信息系统必须实现容灾。为了加强对信息系统安全的管理,规范对信息系统灾难性故障的响应和处置,×××信息化办公室在2005年发布了《重要信息系统灾难恢复指南》,用于指导信息系统的使用和管理单位的灾难恢复规划工作,以及对信息系统灾难恢复规划项目的审批和监督管理。 《指南》给灾难下了一个清晰的定义,即“由于人为或自然的原因,造成信息系统运行严重故障或瘫痪,使信息系统支持的业务功能停顿或服务水平不可接受、达到特定的时间的突发性事件”。这个定义不仅给出了灾难的范围,也给出了灾难的判断标准。灾难不只包括自然灾难(地震、海啸等),也包括人为的灾难(如恐怖袭击、误操作、病毒等)。另外,判断信息系统是否因灾难而故障的标准除“支持的业务停顿”之外,“服务水平不可接受”也是一个方面。事实上,“服务水平不可接受”是比较难以定量的分析判定的,这增加了实现自动化故障切换(如“零秒”切换)的难度。 参照国际相关标准,并结合国内实际情况,《指南》还将灾难恢复应具有的技术和管理支持分为6个等级,每个级别都包括数据备份系统、备用数据处理系统、备用 络系统、备用基础设施、技术支持、运行维护支持和灾难恢复预案这7个要素。在7个要素中,前三个属于IT技术的范畴,而后四个属于管理和服务的范畴。其中,数据备份系统面向的对象是数据,目的是实现数据的冗余备份,以便一份数据被破坏以后,还有另外一份数据可用,常用的技术有数据备份(Backup)和数据复制(Replication)等。备用数据处理系统面向的对象是应用服务器,目的是在主用数据处理系统发生故障以后,可以利用数据备份系统产生的冗余数据来恢复应用,常用的技术有服务器双机热备、服务器集群等。备用 络系统面向的是 络连接,目的是保证备用数据处理系统与其客户端、不同备用数据处理系统之间的 络,以便整个实现业务系统的恢复。 七个要素的不同满足程度决定了容灾方案的等级,等级的划分最终反映在技术指标上,不同等级的容灾方案对应有不同的技术指标值。常用的容灾方案评价指标主要有RTO(Recovery Time Object,恢复时间目标)、RPO(Recovery Point Time,恢复点目标)和容灾半径。RTO是指“将信息系统从灾难造成的故障或瘫痪状态恢复到可正常运行状态,并将其支持的业务功能从灾难造成的不正常状态恢复到可接受状态”所需时间,其中包括备份数据恢复到可用状态所需时间、数据处理系统切换时间、以及备用 络切换时间等,该指标用以衡量容灾方案的业务恢复能力。RPO是指业务系统所允许的灾难过程中的最大数据丢失量(以时间来度量),这是一个与数据备份系统所选用的技术有密切关系的指标,用以衡量灾难恢复方案的数据冗余备份能力。容灾半径是指生产中心和灾备中心之间的直线距离,用以衡量容灾方案所能防御的灾难影响范围。显然,具有零RTO、零RPO和大容灾半径的灾难恢复方案是用户最期望的,但受系统性能要求、适用技术及成本等方面的约束,这种方案实际上是不大可行的。所以,用户在选择容灾方案时应该综合考虑灾难的发生概率、灾难对数据的破坏力、数据所支撑业务的重要性、适用的技术措施及自身所能承受的成本等多种因素,理性地作出选择。 除技术指标以外,容灾方案的ROI(Return of Investment,投入产霰龋┮彩怯没枰氐愎刈⒌模靡院饬坑没度氲饺菰窒低车淖式鹩氪又兴竦玫氖找娴谋嚷省1砻魃峡矗菰窒低巢幌衿渌滴裣低衬茄岣没Т词找妫率瞪希菰窒低橙肥凳怯惺找娴模沂找媸峭耆梢远攘康摹H菰窒低车氖找嬷饕丛从诜⑸帜咽蔽没旎氐乃鹗В庵炙鹗Р恢话ń鹎矫娴模庞⒖突е页隙取⒎煞缦盏确矫娴乃鹗б舶谀凇R到缤臣剖荼砻鳎孀乓滴裢T耸奔涞难映ぃ没У乃鹗Щ峒本缭黾印5比徊煌幸档乃鹗С潭扔兴煌渲幸越鹑凇⒌缧盼睢H绻菰窒低衬芄话延捎谠帜讯贾碌囊滴裢T耸奔湎灾醵蹋簿图浣游突Т丛炝耸找妗;谌菰址桨傅募际踔副辍⒁到绲耐臣剖莺陀没ё陨硪滴褡纯觯没峭耆梢远匀菰址桨傅氖找孀鞒鲆桓鍪实钡牧炕拦赖摹T赗OI指标方面,基于新型IP SAN系统的容灾方案显得更有优势,因为这类方案不仅能大幅降低容灾系统的初始部署成本,而且管理成本也相对要低很多。 二、数据备份 在构建容灾系统所涉及的7个要素中,数据备份系统是基础,只有保证了数据的安全可用,业务的恢复才有可能。数据备份系统采用的技术主要有数据备份(Backup)和数据复制(Replication)两种。 数据备份 数据备份(Backup)一般是指利用备份软件(如Veritas的NetBackup、CA的BrightStor等)把数据从磁盘备份到磁带进行离线保存(最新的备份技术也支持磁盘到磁盘的备份,也就是把磁盘作为备份数据的存放介质,以加快数据的备份和恢复速度)。备份数据的格式是磁带格式,不能被数据处理系统直接访问。在源数据被破坏或丢失时,备份数据必须由备份软件恢复成可用数据,才可让数据处理系统访问。 数据备份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保证数据安全的,但应用于容灾系统时却面临众多问题: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知道,高等级的容灾方案不适合于采用数据备份(Backup)技术来保证数据安全,数据备份只适合于一些低等级的容灾方案,对RTO和RPO要求相对比较低。但这并不意味这高等级容灾系统中不需要数据备份,作为一种廉价、成熟的技术,数据备份可以为容灾系统提供更多一层的保护。 数据复制 数据复制(Replication)是指利用复制软件(如EMC的SRDF、H3C同步异步镜像等)把数据从一个磁盘复制到另一个磁盘,生成一个数据副本。这个数据副本是数据处理系统直接可以访问的,不需要进行任何的数据恢复操作,这一点是复制与D2D备份的最大区别。 数据复制有多种分类方法,依据复制启动点的不同,数据复制可分为同步复制、异步复制、基于数据增量的复制等几种。对于同步复制,数据复制是在向主机返回写请求确认信 之前实时进行的;对于异步复制,数据复制是在向主机返回写请求确认信 之后实时进行的;而基于数据增量的复制是一种非实时的复制方式,它依据一定的策略(如设定数据变化量门限值、日历安排等)来启动数据复制。业界经常把不间断的,实时的数据复制称为镜像,所以同步/异步复制又被称为同步/异步镜像。 依据复制执行实体的不同,数据复制可分为基于主机的复制和基于存储设备的复制。基于主机的复制一般是由安装在主机中的软件插件来实施数据的复制,这会对主机系统的性能有所影响,典型的产品如Veritas的VVR,HP的OpenView SM等。基于存储设备的复制可以是由存储设备的控制器执行(如EMC的SRDF、华为3Com的同/异步镜像等),也可以是由虚拟化的存储管理平台来执行(如飞康IPStor的同/异步镜像和基于增量的复制)。基于存储设备的复制独立于主机平台,不会对主机系统的性能造成影响。 三、总结 数据备份(Backup):受备份策略、备份数据可恢复性等问题影响,不适合于在高等级的容灾方案(RPO小于24小时)作为构建备份数据系统主要的技术。但由于实施方便,成本低廉,适合于低等级的容灾方案中,也可作为高等级容灾方案的辅助技术。在应用停机的情况下进行数据备份就不存在数据一致性问题,当需要在线备份时,一般由备份软件来保证数据一致性。 同步镜像:应用于最高等级的容灾方案(RPO等于0)中,需要关闭主机Cache来保证数据一致性。对于连接生产中心和灾备中心的链路带宽和QoS要求很高,一般采用光纤直连、波分设备来保证,方案部署成本很高。 异步镜像:应用于较高级别的容灾方案(RPO接近于0)中,无法有效保证数据一致性(关闭主机中的Cache和快照都不适合)。但对于连接生产中心和灾备中心的链路带宽和QoS要求一般,理论上带宽只要达到“日新增数据量/(24×3600×8)”即可。 增量复制:应用于较高级别的容灾方案(RPO小于1小时)中,可以结合快照技术有效保证数据一致性。对于连接生产中心和灾备中心的链路带宽和QoS要求一般,理论上带宽只要达到“数据增量/复制间隔”即可。 |
文章知识点与官方知识档案匹配,可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云原生入门技能树首页概览8699 人正在系统学习中 相关资源:进销存软件库存系统- 络基础文档类资源-CSDN文库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