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从软件园的名字看,武汉人隐隐流露出欲成为中国硅谷的雄心。当然他们把它称为“光谷”,并用一种迎合中国民俗心理的方式来解读——智慧之光,财富之谷。作为楚文化的中心,用那句著名的谚语“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来理解武汉人并不牵强。“九头鸟”,给人的直接印象是聪明绝顶,这对于需要头脑和智慧的软件行业,再合适不过了。但令人奇怪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并没有产生举足轻重影响力的IT企业,宛如阿里巴巴对于杭州那样。这也许同样可以用“九头鸟”蕴涵的消极特性来解释,即武汉人喜各自为战,不擅整合彼此资源。从这个意义讲,以协调、整合资源为核心的软件园战略,对于武汉发展自己的IT产业,再合适不过了。武汉人评价他们的“光谷”软件园,就是一个孵化器:通过投入各种基础设施、资本和政策保障,孵化出一批批的技术成果、明星企业。
三湖六山:武汉软件的孵化器
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夏亚民博士留给人的第一印象是谦虚、审慎却又不乏热情。据他介绍说,光谷软件园目前已规划占地面积达600余亩,总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是国家科技部认定的“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和国家商务部认定的“中国软件服务外包基地”,是中西部地区建成和在建规模最大的软件园。夏亚民透露,“光谷”软件园二期工程建设,即将在九峰山南麓启动,总占地面积9平方公里。
崛起支点:国家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化基地
由于地处高校密集区,光谷软件园自然走的也是“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关于软件园的技术和研发能力,从管委会提供的资料看,目前拥有56个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院,65个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国际工程技术于研究中心,1个国家软禁评测中心,3个国家级软件学院,其特色产业分布在空间信息技术、制造业信息化、信息安全、外包等领域。不过,由于中国各地的著名软件园之间,在科研能力和配套政策上均大同小异,武汉软件如何异军突起,需要独辟蹊径。而随着2009年2月的一条新闻,说明光谷人的发展思路开始明晰,那就是国家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化基地,经过国家科技部正式批复,正式落户光谷。
众所周知,地球空间信息技术与纳米技术、生物技术,被国际公认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和产业化前景的三大技术领域之一,小到车载导航仪,大到航空航天数据收集,都离不开它,发展前景不可限量。而该基地的落成,正是武汉人整合地缘优势、走独立的发展路线的具体体现。因为武汉尽管在全国是该技术密集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如武大拥有全国唯一的国家级空间信息技术实验室),积累了雄厚的理论和数据基础,但各家科研机构、企业均各自为战,难以产生规模效益。武大吉奥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宋爱红说:“因为在武汉GIS,GPS,RS……这种企业很多,大家都是小而窄,但毕竟都是专业性的公司,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些联系,所以如果它们能集中起来,实现信息和资源的共享,会产生不可估量的聚集效益。”宋爱红评论道:“如果只去发展服务外包,像大连这样的城市已经做得非常棒了,我们现在去和他们竞争,是争不过的,我们需要打自己的特色品牌。”
显然,如何为各入驻企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和发展平台,光谷软件园是下了一番工夫的。如何利用这些外在便利条件和优势,向现代软件企业迈进,是摆在各个企业前面的课题。
宋爱红认为对于走产、学、研模式的企业,关键在于怎样将科研的产品转化为真正市场的东西。她说:“这真的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它有什么样的步骤,以及什么时候引进资本,如何进行协调和管理事实是一个很大的学问。否则,要么就是很多的科研成果被扔在抽屉里,国家投入了巨大的资金,却造成了巨大浪费。”据宋爱红介绍,武大吉奥溯源于1993年在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成立的地理工程信息中心,如今已经是国内唯一能够提供“空间数据获取与更新、建库集成与管理、分析应用与发布”完整服务链的高新技术企业。但是它从当初一步步走到今天也是经历了几番求索。10多年来,公司已经经历了诸如产品革新、增资扩股、聘请职业经理人、引进制度管理软件等一系列蜕变。
当然在产品市场化的道路上,取得成功不是靠一朝一夕的,光谷软件园无数企业正在寻找适合自己的立足点和突破口。比如国内久负盛名的国产数库研发公司——达梦数据库有限公司,其产品坚持原始创新、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在产品的主要性能功能上与国外同类产品已经接近,并且在数据迁移、技术服务等方面更有自身独特的优势。据市场总监余丹博士介绍说,达梦数据库经历了近20年的研发,目前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特别是地方各级政府以及开发区的领导和关心下,已经取得了开拓性的成绩。
文章知识点与官方知识档案匹配,可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MySQL入门技能树数据库组成表31718 人正在系统学习中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