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计算机学院计算机 络工程考试试题及答案
如对您有帮助,请点个赞
一、单选题10×1
1、 络工程是采用信息系统工程方法
2、Hub、Switch、Router、Gateway
二、多选题5×2
1、VPN的应用类型
2、防火墙的部署模式
3、光纤的特点
4、交换机、路由器的管理方式
5、服务器的应用模式
三、填空题5×2
1、负载均衡
2、进入全局配置模式的完整命令 config terminal
3、堆叠
四、简述题6×7
1、六种综合布线系统
2、三种 络存储技术
3、基于端口的VLAN、基于MAC地址的VLAN、基于IP的VLAN
4、 络工程建设步骤
5、 络工程三层 络拓扑结构
6、交换机配置命令
7、访问控制列表的工作原理
五、问答题
1(4+4)
交换机
交换数据帧的工作原理:
构造MAC地址表的工作原理:
2(5+3+2)
有一张图
(1)列出X到Y的所有路由
(2)采用RIP协议,列出可选路由
(3)采用OSPF协议,列出可选路由
六、计算题
4个LAN分别含有主机:2、38、46、56
202.207.175.0划分子 并写出子 掩码。
LAN1 202.207.175.0/30
LAN2 202.207.175.64/26
LAN3 202.207.175.128/26
LAN4 202.207.175.192/26
第一章 络工程基础
1.1 络工程
络工程:是采用信息系统工程方法,在完善的组织机构指导下,根据用户对数据、语音、视频等方面的应用需求,按照计算机 络系统的标准、规范和技术,详细规划设计 络系统建设方案,将计算机 络设备、语音设备、视频设备以及相关软件进行系统集成,建成一个满足用户需求、高效快速、安全稳定的计算机 络系统。
络工程:就是组建计算机 络系统。
1.2 络工程建设的组织机构
络工程建设的组织机构为三方结构:工程甲方、工程乙方、工程监理方。
工程甲方是 络工程中的用户,即 络工程的建设方或投资方。
工程乙方是计算机 络工程的承建者。
工程监理方提供工程监理服务的机构就是监理方。
1.3 络工程建设内容:
a. 络规划与设计
b. 络工程综合布线
c. 络设备安装与系统集成
d. 络应用部署与软件安装
e. 络工程竣工验收与技术培训
互联设备与OSI的对应关系
中继器(Repeater)又称重发器,其作用是对电缆上传输的数据信 再生放大,再重发到其它电缆段上。
集线器(HUB)是对 络进行集中管理的设备,工作于物理层,采用共享型模式,是一个共享设备,其实质是一个多接口的中继器。功能:信 的再生与转发,碰撞检测与通告。
桥也称桥接器,是连接两个局域 的存储转发设备,用它可以完成具有相同或相似体系结构 络系统的连接,是一个局域 与另一个局域 之间建立连接的桥梁。功能:中继功能,地址过滤与“自学习”,数据接收、存储与转发。
桥与中继器的区别:
桥可以实现不同类型的局域 互联,而中继器只能实现以太 间的相连。
桥可以实现大范围的局域 互联,而中继器只能将5段以太 相连,且不能超过一定距离。
桥可以隔离错误帧,提高 络性能。而中继器互联的以太 区段,随着用户的增多,冲突加大, 络性能将会降低。
桥的引入可以提高局域 的安全性。
交换机(Switch)是一个具有简化、低价、高性能和高端口密集特点的交换产品。主要用于连接局域 中的 络设备;交换机又称为多端口的高速 桥;交换机优点:分割冲突(碰撞)域——减少了冲突;允许建立多个连接——提高了 络总体带宽;减少每个 段中的站点数——提高了站点平均拥有带宽;允许全双工连接——提高带宽;交换机一般作为LAN核心主干连接设备,应用在高 络通信流量、对 络响应速度要求比较高的场合,如图像处理、视频流等。交换机只能分隔冲突域,但不能分隔广播域。
路由器(Router)是一种多类型端口设备,它可以连接不同传输速率并运行于各种环境的局域 和广域 ,也可以采用不同的协议。功能: 络互联,数据处理, 络管理,协议转换。可分隔广播域。
关(Gateway)又称 间连接器、协议转换器,是将两个使用不同协议的 络段连接在一起的设备。其作用就是对两个使用不同协议的 络段中的数据进行互相翻译转换。目前主要有三种类型的 关:它们是协议 关、应用 关和安全 关。
络安全设备: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IDS)、入侵防御系统(IPS)、上 行为管理系统、安全审计系统。
1.4 络工程的建设过程
络工程的建设过程可分为: 络规划与设计,工程实施与系统集成,工程竣工验收与技术培训。
图中的实线表示组织方必须参与其过程,虚线表示组织方可以参与也可不参与其过程。
第二章 络工程综合布线
2.1综合布线系统
综合布线系统(PremisesDistribution System, 缩写PDS,简称综合布线)是用数据和通信电缆、光缆、各种软电缆及有关连接硬件构成的通用布线系统。
是指按标准的、统一的和简单的结构化方式编制和布置的建筑物(或建筑群)内各种系统的通信线路,包括计算机 络系统、电话系统、电视系统、广播系统、监控系统、消防 警系统等。
综合布线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和物理分层星型拓扑结构,主要应用于传输数据、语音、图像、多媒体业务、以及各种控制信 。
综合布线系统的基本形式:
基本型综合布线系统
特点:能够满足用户数据和语音等基本使用要求,不考虑未来发展需求。
增强型综合布线系统
特点:具有较强的扩展功能,既能够满足用户数据和语音等使用要求,同时考虑未来发展需求。
综合型综合布线系统
特点:引入光缆,适用于规模较大的智能楼宇
2.2综合布线系统常用线缆
2.2.1双绞线
双绞线(TwistedPairwire, TP)由两根(一对)具有绝缘保护层的22、23、24、26 绝缘铜导线按照一定密度互相扭绞而成。
每对导线在每英寸长度上相互缠绕的次数决定了抗干扰的能力和通信的质量。
为了降低信 干扰的程度,双绞线的扭绞长度一般控制在3.8cm(1.5英寸)到14cm(5.5英寸)标准范围内,并按逆时针(左手)方向扭绞,相邻线对的扭绞长度在1.27cm(1/2英寸)以上。
分类:
非屏蔽双绞线 (Unshielded Twisted Pair,UTP)
屏蔽双绞线 (Shielded Twisted Pair,STP)
非屏蔽双绞线(Unshielded Twisted Pair, UTP)只在塑料绝缘封套内包裹绝缘铜导线对,没有屏蔽层,每对导线相互缠绕。
UTP具有较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如:五类UTP在100m内可达到100Mbps,六类UTP在100m内可达到1000Mbps);
UTP价格相对便宜,重量轻、易弯曲、具有阻燃性、易安装,组 灵活。
屏蔽双绞线(Shielded Twisted Pair,STP)使用金属箔或金属 包裹 线内部的信 线,在屏蔽层外面再包裹绝缘外皮。
根据屏蔽方式的不同,屏蔽双绞线又分为:
STP(ShieldedTwisted-Pair):是指每条线对都有各自屏蔽层。
FTP(Foil Twisted-Pair):是所有线对采用整体屏蔽。
STP具有较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如:五类STP在100m内可达到155Mbps。
抗干扰性好。
安装时需要专用连接器和工具。
双绞线的规格型
综合布线工程常用的双绞线
超五类UTP双绞线的最大传输距离为100m
突破100传输极限的方法:加装交换机或HUB,可以延伸至500米
2.2.2光纤
光纤(Fiber Optic Cable)也称为光导纤维,以光脉冲的形式来传输信 。
光纤的裸纤由纤维芯、包层和涂层组成。
光纤的分类:
(1)按照制造光纤所用的材料分
a.石英玻璃光纤
b.多成分玻璃光纤
c.塑料包层石英芯光纤
d.全塑料光纤
d.氟化物光纤
目前通信中普遍使用的是石英玻璃光纤和多成分玻璃光纤。
(2)按照光在光线中的传输模式分
a.多模MMF 多束光纤以不同的反射角传播
多模光纤(Multi Mode Fiber,MMF):
以发光二极管或激光作光源。
纤芯较粗,纤芯直径有50μm和62.5μm两种规格。
包层外直径均为125μm。
适用于短距离与低速通信,传输距离一般在2km以内。
b.单模SMF 单束光线沿直线传播
单模光纤(Single Mode Fiber,SMF):
以激光作光源。
纤芯较细,纤芯直径有8.3μm、9μm和10μm三种规格。
包层外直径均为125μm。
适用于长距离与高速通信,传输距离一般在2km以上。
(3)按最佳传输频率窗口分
常规型单模光纤:光纤生产厂家将光纤传输频率最佳化在单一波长的光上,如:1310nm。
色散位移型单模光纤:光纤生产厂家将光纤传输频率最佳化在两个波长的光上,如:1310nm和1550nm。
(4)按光纤的工作波长分
850nm波长区:多模通信所用的800~900nm 短波段。
1300nm波长区:单模或多模通信所用的1250nm~1350nm长波段。
1500nm波长区:单模通信所用的1530nm~1580nm长波段。
目前计算机 络主干线路和室外连接光纤的工作波长通常采用850nm、1310nm和1550nm三种波长。
(5)按折射率分布情况分
跳变式光纤:纤芯的折射率和包层的折射率都是一个常数。在纤芯和包层的交界面,折射率呈阶梯型变化。
渐变式光纤:纤芯的折射率随着半径的增加按一定规律减小,在纤芯与包层交界处减小为包层的折射率。纤芯的折射率的变化近似于抛物线。
光纤传输原理:
利用光的反射
光从一种介质入射到另一种介质时会产生折射。折射量取决于两种介质的折射率。当从光密介质进入光疏介质,且当入射角≥临界值时产生全反射,不会泄漏。
光传输系统:光源、介质、光检测器
光源: 850nm/1300nm/1500nm发光二极管 / 激光二极管
介质: 光纤
光检测器: 光电二极管
单向传输,双向需两根光纤
光纤特点:
依靠光波承载信息
速率高,通信容量大
仅受光电转换器件的限制(>100Gb/s)
传输损耗小,适合长距离传输
抗干扰性能极好,保密性好
轻便
2.2.3同轴电缆
同轴电缆分类
基带同轴电缆:一条电缆只用于一个信道,50Ω,用于数字传输。
宽带同轴电缆:一条电缆同时传输不同频率的多路模拟信 ,75Ω,用于模拟传输。300~450MHz,100km,需要放大器。
细同轴电缆
特性阻抗:50Ω,直径D=1.02cm
传输速率:10Mbps
每段长度:185m,可采用4个中继器延伸 段。
最大传输长度:925m
2.2.4大对数双绞线电缆
大对数双绞线电缆:简称大对数线,由25对或100对3类具有绝缘保护层的双绞线组成。目前已有5类大对数线。
大对数线:分为屏蔽和非屏蔽两种类型。
2.3综合布线系统组成与规范
2.3.1综合布线系统组成
传统综合布线系统
综合布线系统
2.3.2工作子系统
工作子系统:从终端设备到信息插座的整个区域。(双绞线≤10m)
2.3.3水平干线子系统
水平干线子系统:各个楼层弱电间的配线架到工作区信息插座之间所安装的线缆。(双绞线≤90m)
2.3.4管理子系统
管理子系统:管理子系统设置在楼层的弱电间内,由各种交连设备(双绞线跳线架、光纤跳线架)以及集线器和交换机设备组成。交连方式取决于 络拓扑结构和工作设备的要求。(双绞线跳线,光纤跳线)
2.3.5干线子系统
干线子系统:干线子系统是建筑物的主干线缆,实现各楼层设备间子系统的互联。干线子系统通常由垂直的大对数铜缆或光纤组成,一端接在设备间的配线架上,另一端接在楼层弱电间的管理配线架上。
2.3.6设备子系统
设备子系统:建筑物的设备间是 络管理人员值班的场所,设备间子系统由建筑物的进户线、交换设备、电话、计算机、适配器以及保安设施组成,实现中央主配线架与不同设备之间的连接。
2.3.7建筑群子系统
建筑群子系统:(园区子系统),它是连接各个建筑物的通信系统。多采用光纤。
2.4综合布线系统工程施工技术
络中心机房需求:P24
第三章交换机技术与应用
3.1交换机概述
3.1.1交换机的分类:
按交换机的结构划分:固定端口交换机、模块化交换机。
按 络互连层次划分:核心层交换机、汇聚层交换机、接入层交换机。
按外观进行划分:机箱式、机架式、桌面型。
交换机的工作原理:
交换机的工作是执行两个基本操作:
交换数据帧——将从某一端口收到的数据帧转发到该帧的目的地端口;
维护交换操作——在交换机内部构造和维护动态MAC地址表。
交换:是指将数据帧( 文)从接入端口转发到目的端口的过程。
1.交换数据帧
在交换机中保存一张动态MAC地址表来映射MAC 地址与相应的接口,这张表是通过检查进入接口帧的源MAC 地址而建立起来的;
当交换机接收到一个数据帧时,首先检查该帧的源和目的MAC地址,然后与系统内部的动态MAC地址表进行比较,若数据帧的源MAC地址不在该表中,则将该源MAC地址及其对应的端口 加入MAC地址表中;
如果目的MAC地址在该表中,则将数据帧发送到相应的目的端口,
如果目的MAC地址不在表中,则将目的MAC地址加入到MAC地址表中,并将该数据帧发送到所有其他端口。
数据帧在交换机内的交换过程
①当主机D发送广播帧时,交换机从E3端口接收到目的地址为ffff.ffff.ffff (广播地址) 的数据帧,则向E0、E1、E2和E4端口转发该数据帧
②当主机D与主机E通信时,交换机从E3端口接收到目的地址为0260.8c01.5555的数据帧,查找MAC地址表后发现0260.8c01.5555并不在表中,则交换机把地址0260.8c01.5555加入MAC地址表,并向E0、E1、E2和E4端口转发该数据帧。
③当主机D与主机F通信时,交换机从E3端口接收到目的地址为0260.8ec01.6666的数据帧,查找MAC地址表后发现0260.8c01.6666也位于E3端口,即与源地址处于同一 桥端口,交换机不转发该数据帧,而是直接丢弃。
④当主机D与主机A通信时,交换机从E3端口接收到目的地址为0260.8c01.1111的数据,查找MAC地址表后发现0260. 8c01.1111位于E0端口,所以交换机将数据帧转发至E0端口,这样主机A即可收到该数据帧。
⑤如果在主机D与主机A通信的同时,主机B也正在向主机C发送数据,交换机同样会把主机B发送的数据帧转发到连接主机C的E2端口。这时E1和E2之间,以及E3和E0之间,通过交换机内部的硬件交换电路,建立了两条链路,这两条链路上的数据通信互不影响,因此 络也不会产生冲突。所以,主机D和主机A之间的通信独享一条链路,主机C与主机B之间也独享一条链路。而这样的链路仅在通信双方有需求时才会建立,一旦数据传输完毕,相应的链路也随之拆除。
2.构造和维护MAC地址表
MAC地址表的建立和维护过程
(1)在交换机加电启动进行初始化时
其MAC地址表为空的。当自检成功后,交换机开始侦测各端口连接的设备;
如图所示,一旦A、B、C互相访问,以及A、B、C访问F,期间的数据流必然会以广播的形式被交换机接收到,当交换机接收到数据后,首先把数据帧的源MAC地址给拆下来,如果在交换机内部的存储器中没有A、B、C、F的MAC地址,交换机会自动把这些地址记录并存储下来,同时,把这些MAC地址所表示的设备和交换机的端口对照起来。
保存下来的这些信息被称为MAC地址表。
2)当计算机和交换机加电、断电或迁移时
每当增加MAC地址表项时,均在该项中注明帧的到达时间。每当目的地址已在表中的帧到达时,将以当前时间更新该项。(这样,从表中每项的时间即可知道该机器最后帧到来的时间)。
交换机中有一个进程定期地扫描MAC地址表,清除时间早于当前时间若干分钟的全部表项。
如果从一个物理 段上卸下一台计算机,连到另一个物理 段上,则在几分钟内,它即可重新开始正常工作而无需人工干预。
这个算法同时也意味着,如果机器在几分钟内无动作,那么发给它的帧将不得不散发,一直到它自己发送出一帧为止。
3)MAC地址表更新
交换机中的内存有限,能够记忆的MAC地址数也有限,交换机设定一个自动老化时间,若某个MAC地址在设定时间内不再出现,交换机将自动把该MAC地址从地址表中清除。当下一次该MAC地址出现时,将被当做新地址处理。
交换机的基本功能:
a.地址学习(Address Learning)
交换机通过监听所有流入的数据帧,对其源MAC地址进行检验,形成一个MAC地址到其相应端口 的映射,并且将这一映射关系存储到其MAC地址表中。
b. 转发/过滤决定( forward/filterdecisions)
交换机根据数据帧的MAC地址进行数据帧的转发操作,同时能够过滤(即丢弃)非法侵入的数据帧。
转发/过滤遵循的规则
如果数据帧的目的MAC地址是广播地址或者组播地址,则向交换机所有端口转发(数据帧来的端口除外);
如果数据帧的目的地址是单播地址,但这个地址并不在MAC地址表中,那么也向所有的端口转发(数据帧来的端口除外);
如果数据帧的目的地址在MAC地址表中,那么就根据地址表转发到相应的端口;
如果数据帧的目的地址与数据帧的源地址在同一个物理 段上,它就会丢弃这个数据帧,不会发生交换。
c. 避免环路(loop Avoidance)
交换机通过使用生成树协议(Spanning–tree protocol),来管理局域 内的环境,避免数据帧在 络中不断绕圈子的现象产生,即避免环路。
络出现环路后,很容易产生广播风暴和MAC地址系统失效,致使 络瘫痪。
交换机存在的问题:
a.广播风暴
b.MAC地址系统失效
交换机的交换方式
a.直通方式
b.存储转发
c.碎片隔离
3.2交换机配置基础
3.2.1交换机为用户提供了四种管理方式(又称访问方式):
1.通过(Console)带外对交换机进行管理;
2.通过Telnet对交换机进行远程管理;
3.通过Web对交换机进行远程管理;
4.通过SNMP工作站对交换机进行远程管理。
带外管理:Console配置
带内管理:
采用带内管理方式应具备的条件:
a.管理主机与交换机具有 络可连通性;
b.交换机配置了管理VLAN的IP地址;
c.交换机内开启了相应的管理服务;
d.交换机内设置了授权用户或没有限制用户访问
3.2.2交换机配置命令简介
命令模式:用户模式、特权模式、全局配置模式
3.2.3交换机基本配置命令:略。
3.3交换机的互联技术
3.3.1交换机级联
多台交换机的互连有两种方法:级联(Uplink)与堆叠(Stack)
交换机级联:是通过交换机上的RJ45电口或光纤接口将两台或多台交换机连接起来。
3.3.2交换机堆叠
交换机堆叠:是利用交换机的堆叠模块,通过堆叠线将两台或多台交换机连接起来。
级联的优缺点
级联的优点:
(1)级联式结构化 络有利于综合布线,交换机可以不受地理位置的限制,它是目前主流的连接技术之一。
(2)易理解,易安装,可以方便的实现大量端口的接入。
(3)通过统一的 管平台,可以实现对全 络设备的统一管理。
级联的缺点:
交换机不能无限制级联,级联层数超过一定数量时,层次之间存在较大的收敛比时,导致 络性能严重下降,还可能会引起广播风暴。
堆叠的优缺点:
堆叠的优点:
(1)通过堆叠,可以扩展端口密度,因为堆叠的端口数是由堆叠所有成员设备的端口相加得到,所有的端口可以当作一个设备的端口。
(2)方便用户的管理操作。通过堆叠,用户可以将一组交换机作为一个逻辑对象,通过一个IP来管理,减少IP地址的占用并方便管理。
(3)扩展上链带宽。如8台S2126G/S2150G交换机堆叠,上链可以有8个千兆端口,8个千兆口形成聚合端口,带宽可以达到8Gbps。
堆叠的缺点:
堆叠交换机的数目有限制,一般最多8台。
要求堆叠成员离自己的位置足够近,一般在同一机柜中。
堆叠和级联的区别:
(1)实现的方式不同
级联是通过双绞线或光纤在任何厂商的交换机之间实现。堆叠只能在同一厂商且具有堆叠功能的交换机之间才可实现。
(2)设备数目限制不同
交换机级联在理论上没有级联数目限制,而堆叠各个厂商的设备会标明最大堆叠个数。
(3)连接后性能不同
级联有上下级关系,级联的接口类型与性能不同,多个设备级联会产生级联瓶颈。
堆叠是通过交换机的背板连接起来的,是建立在芯片级上的连接,任意两端口之间的延时是相等的。
(4)连接后逻辑属性不同
多台交换机堆叠在一起,从逻辑上来说,它们属于同一个设备。而级联的设备逻辑上是独立分层设备。
(5)连接距离限制不同
级联的距离可以达到数千米,而堆叠线缆最长只有几米,一般堆叠的交换机处于同一个机柜中
3.4交换机的VLAN技术
3.41 VLAN概述
VLAN(VirtualLocal Area Network)即虚拟局域 ,是一种通过将局域 内的设备逻辑地而不是物理地分成一个个 段,从而实现虚拟工作组的技术。
利用交换机可以实现VLAN,但并不是所有的交换机都具有VLAN功能。
VLAN的特征:
① VLAN不受 络物理位置的限制,可跨越多个物理 络或多台交换机,可将 络用户按其功能或用途划分成多个逻辑工作组,每一组为一个VLAN。
② VLAN可隔离广播信息,每个VLAN为一个广播域,可以通过划分VLAN的方法来限制广播域,以防止广播风暴的发生。如果要实现不同VLAN之间的主机通信,则必须通过一台路由器或者三层交换机。
③划分VLAN可有效提升带宽,因为日常的信息交流绝大部分被限制在一个VLAN内部,使带宽得到有效利用。
④VLAN均由软件实现定义与划分,建立与重组VLAN十分灵活,当一个VLAN中增加、删除和修改用户的时候不必从物理位置上调整 络。
3.4.1VLAN的分类:
(1) 基于端口的VLAN
优点:定义VLAN成员时非常简单,适于任何大小的 络。
缺点:如果用户离开了原来的端口,到了一个新的交换机的某个端口,必须重新定义。
(2) 基于MAC地址的VLAN
优点:当用户物理位置移动时,VLAN不用重新配置。
缺点:初始化时,所有的用户都必须进行配置,如果用户多的话,配置是非常繁琐的,通常适用于小型局域
(3) 基于IP地址的VLAN
优点:
当某一用户主机的IP地址改变时,交换机能够自动识别,重新定义VLAN,不需要管理员干预。
有利于在VLAN交换机内部实现路由,也有利于将动态主机配置(DHCP)技术结合起来。
缺点:一是由于IP地址可以人为地、不受约束地自由设置。二是效率要比基于MAC地址的VLAN差,因为查看三层IP地址比查看MAC地址所消耗的时间多。
(4)基于 络层协议划分VLAN
(5)根据IP组播划分VLAN
VLAN中的端口
一个VLAN是以vlan-id来标识的,最多支持4093个VLAN,vlan-id为1~4094,其中VLAN 1是出厂默认设置的VLAN,若没有对交换机进行配置,则所有与交换机连接的设备都属于VLAN1。VLAN1是不可删除的VLAN。
VLAN端口有两种类型:Access和Trunk。
一个端口缺省工作在第二层模式,一个二层端口的缺省类型是Access端口。
3.4.2VLAN基本配置
略
第四章路由器技术与应用
4.1路由器概述
路由器的基本功能:
1. 协议转换
2. 寻址(选择最优路径)
3. 分组转发
路由器的工作原理:
工作站A需要向工作站B传送信息,并假定工作站B的IP地址为10.120.0.5,它们之间需要通过路由器R1、R2、R3、R4、R5,其分布如下图所示。
① 工作站A将工作站B的地址10.120.0.5连同数据信息以数据帧的形式发送给R1。
② 路由器R1收到工作站A的数据帧后,先从 头中取出地址10.120.0.5,并根据路由表计算出发往工作站B的最佳下一跳路径:
R1-> R2->R5->B
并将数据帧发往路由器R2。
③ 路由器R2重复路由器R1的工作,并将数据帧转发给路由器R5。
④ 路由器R5同样取出目的地址,发现10.120.0.5就在该路由器所连接的 段上,于是将该数据帧直接交给工作站B。
⑤ 工作站B收到工作站A的数据帧,一次通信过程宣告结束
4.2路由器配置基础
4.2.1路由器的管理方式:
(1)通过Console端口进行本地配置
(2)通过AUX口连接Modem进行远程配置
(3)通过Telnet程序进行本地或远程管理。
(5)通过Ethernet上的SNMP 管工作站进行远程管理。
4.2.2路由器配置命令简介
常见命令模式:用户模式、特权模式、全局模式、接口模式、路由配置模式、接口配置模式、线路配置模式
4.3路由器连接与接口配置
4.3.2接口配置类型及其共性配置
4.3.3LAN接口设置
4.3.4WAN接口设置
4.3.5逻辑接口设置
4.4路由协议及其配置
4.4.3RIP路由协议
RIP基于距离矢量路由算法,是分布式的距离向量协议
RIP的工作原理:
RIP协议使用跳数(hop Count)计算距离,与该路由器直接连接的 络的跳数定义为1(或0),每经过一个路由器跳数加1,最大跳数为15,跳数为16时,RIP协议认为目的地不可达。
抵达目的地的跳数最少的路径为最优路径。
每个路由器使用UDP协议520端口,每隔30s向与它相邻的路由器广播含有自己路由表信息的数据分组,接到广播的路由器将收到的信息更新自身的路由表。(更新定时器)
如果经过180s,即6个更新周期,没有收到来自某一路由器的路由更新信息,则将所有来自此路由器的路由信息标志为不可达。(失效定时器)
如果经过240s,即8个更新周期,仍未收到路由更新信息,就将这些路由信息从路由表中删除。(删除定时器)
RIP协议的要点:
和哪些路由器交换信息/p>
仅和相邻路由器交换信息
交换什么信息/p>
路由器交换机的信息是当前本路由器的路由表。
在什么时候交换信息/p>
按固定时间间隔交换信息 每隔30s
概述为:每隔30s仅和相邻路由器交换本地路由器的路由表。
RIP协议的优缺点
(1)优点:
实现简单,收敛(convergence)过程较快,开销较少。
收敛过程是指在自治系统中所有的结点都得到正确的路由选择信息的过程。
(2)缺点:
RIP协议规定的最大距离为 15(16为不可达), 从而限制了 络的规模,只适合中小型 络使用。
RIP的路由更新信息不包含 络掩码部分,它要求 络使用相同的掩码,因而造成地址浪费,不利于地址资源的合理使用。
当 络出现故障时,要经过比较长的时间才能将此信息传送到所有的路由器,即收敛速度较慢(时间经常大于5分钟),不利于 络的扩大与发展。
RIP协议使用整个路由表作为路由更新信息,因此会占用大量 络带宽。
RIP在决定最佳路径的时候只考虑跳步计数,而不考虑 络连接速度、可靠性和延迟等参数。
4.4.4OSPF路由协议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