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是少年
我从小生活在小乡镇上,除了课本,一台电视机和外公出船带回来的二手书就是我了解世界的所有途径。外婆年轻的时候在合作 当过会计,所以小学四年级以前的数学都是她给我辅导的,每天晚上她还会给我削好第二天要用的铅笔。长大一点之后我可以独自出门了,我的世界也开始变大了。镇上没有图书馆,只有寥寥可数的几家店有书卖,大多数也是辅导类书籍,我和一个朋友就经常到那几家店看书,因为只看不买,被赶走也是经常发生的事情。但有一家店从来不赶我们走,店主阿姨允许我们看书,就这样我在她那里看了很多课外书,比如:十万个为什么、上下五千年、孙子兵法等等,还有一些关于国家地理、恐龙、太空、动漫等等的书籍。多年以后回想起来,这些经历确实对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造成了影响。
如果说小学、初中的我是老师心目中标准的好学生,高中的我就是一个另类的学生。我觉得我是喜欢学习知识这个过程,而不是为了追求成绩或奖励(那时候也确实没有人会给我奖励),所以一直以来没有太看重考试成绩。因为镇上没有高中,直到初中三年级我才知道原来要准备考高中,于是不小心考上了我们市里最好的高中。高中的一切对于我来说实在太新奇了,那里有标准的400米跑道、有图书馆、有学生 团…… 简直就是“刘姥姥进大观园”。总的来说,高中生活还是挺美好。但是我不习惯晚自习,因为教室的灯光会影响我的视力,简直是如坐针毡的感觉。那时候真的很佩服一些同学能坚持一整晚的自习,接着周末还要参加补习班。
黑板上“离高考还有xxx天”的数字按照计划不断地减小直至为零,终于迎来高考这个大BOSS了。经过两天的鏖战,孰输孰赢仍不知晓,反正高考就这样完了,高中生活也结束了。因为我把它当成一场游戏,也没估分的概念,所以考完没多久就找暑期工去了。分数出来后也没有大喜大悲(相比平常模拟考是差了点,但也不是差太多)。大致研究了这个分数能上哪些大学,然后想想自己以后想做什么,于是就确定了。原本考虑过临床医学、环境科学、地球化学这些专业,但考虑到以后的职业,还是犹豫了。后来同学给我推荐电气工程专业,我看了一下教学大纲,最长就是它了(我当时想,那就是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吧,我上大学就是想多学点东西)。并且学的内容看起来也是我感兴趣的一个方向,工业革命发展到现在,电气化、 络化、信息化已经成为常态了。而且我相信这些知识对于我以后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是有帮助的,并且上面还写着培养“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综合型人才呢!就这样,我入坑了,进入某工业大学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写到这里,除了敲过几行VB代码,摸过单片机之外,似乎没有任何迹象表明我以后会成为一名程序员。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大学生活如期而至,我再一次“刘姥姥进大观园”,学校比高中大得多,图书馆真的是图书馆而不是图书室,篮球场多达四十多个,还有各种学生 团…… 简直是看啥喜欢啥,然后参加了学生会和团委的面试,一不小心都进了;还加入了很多 团,比如:电子协会、动漫 、排球俱乐部、橄榄球俱乐部、轮滑俱乐部、自行车协会、空手道协会等等;接着还找了份旅行 校园代理的兼职。额…… 好像挺杂的,确实,很长一段时间都在瞎忙,还好交到一些好朋友,学业也没有被落下,大学前两年还拿了一、二等奖学金。其实,我很快也察觉到了:大学就是一个小染缸,很多人一进来,就把自己染成五颜六色,初看起来,确实是五彩缤纷,但实际上,却没有一个主色调。所以,我开始有意识地收窄自己的兴趣,学会放弃。后来到了大二,除了橄榄球俱乐部以外,其他 团都退出了,可以将更多精力放在课程学习中。
以前的我对计算机并不感兴趣,在我的观念里,学习电脑知识就是学习Windows系统怎么用、Microsoft Office办公软件怎么用之类的。后来,听同学说Win7比较好用,于是就找楼下电脑店帮忙装系统,但是要收30元服务费。我为了省30块钱,就去图书馆找了几本关于电脑的组成和重装电脑系统的书,准备自己动手。但因为那台笔记本是我当时最贵重的东西,我不敢轻易下手,所以我先花了一周时间看完了那几本书,确保无误之后才敢动手安装。也就是那个时候,我才对计算机组成结构有了比较完整的认识,也才发现原来PC的操作系统除了Windows还有Linux、Mac OS等。在重装完win7之后,我顺便装了一个Ubuntu,也慢慢开始对我所理解的计算机有所改观。实际上,到这个时候,也还没有任何迹象表明我会成为程序员,只是会偶尔帮同学重装一下系统而已。
大学还是在五彩缤纷的生活中带点考试周的紧张和间歇性的迷茫中度过。在电子协会的时候,我开始跟着师兄和郭天祥的教材玩51单片机,跟着书上过了一遍实验,也焊过一些电路板。后来和几个同学组队参加一些科技竞赛,比如电子设计大赛、飞思卡尔智能汽车比赛,然而连校内选拔都没通过,更别说获奖了。反倒是在学校内部的各种比赛(比如阳光长跑、医疗知识、环保知识、漫画设计、广告设计…之类)中拿了不少的奖项,这使我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不适合搞技术。
至于职业规划,其实那时候并没有想太多,我们专业的同学很多是奔着供电局的铁饭碗去的。我一来不感兴趣,二来没有关系,结合当时研究硬件比较多,也跟着我们专业的教授做过一些项目,想着毕业后也许会找一份画PCB的工作,或者做体育文化产业去了。
是的,你没看错,是体育文化产业。上面提到,我那时候是橄榄球协会的会长,平常要招新、组织训练、参加比赛,偶尔还要客串当裁判(后来考了裁判员证,成为了国内早期的一批橄榄球裁判员)。因为这项运动被很多人误解,所以招新进度很慢,甚至有些时候是在比赛开场前才凑够人数的。我们打的是7人橄榄球赛,正常来说,橄榄球队需要进攻组、防守组和特勤组,而我们有好几场比赛都只有7名队员,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受伤,也不需要攻防轮转…… 那段时期压力真的好大,还好最后我们坚持下来了,有更多的学生加入我们的队伍。后面也一起参加了很多比赛,当然,受伤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不能打败你的,只会让你变得更强。总的来说,我觉得橄榄球挺好玩的,而且也很适合中国人玩。上几张图吧: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