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絮森: 络空间安全高效治理路径探析

程絮森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信息学院教授

在当前数字经济时代, 络技术的发展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与此同时,推动 络空间安全高效治理仍面临诸多挑战。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信息学院教授程絮森在《国家治理》周刊撰文指出,为保证 络空间的健康、安全、绿色、可持续发展,应从完善信息流通与共享机制、全民数字素养与 络安全意识提升、多源大数据平台主体参与、 民诉求及时引导等方面着力,进一步完善 络安全治理体系。

数字经济时代, 络空间技术的发展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随着元宇宙、人工智能、数字孪生、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在各个业务场景中的应用,我国 络空间的健康发展既面临着新的机遇,也面临着不可避免的挑战。建设有中国特色的 络空间安全治理体系,推动 络空间安全健康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对实现我国 络空间的高质量建设与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有重要意义。

络空间安全治理面临的主要挑战

络安全问题引发的连锁反应与相应的衍生问题亟待解决

络安全问题易导致连锁反应的发生,激发众多衍生问题。相较于传统安全威胁, 络空间安全面临更为复杂的难题,数字技术与业务场景是 络安全关注的两个方面。数字技术的使用影响用户隐私、平台信息、企业数据等不同主体, 络空间安全治理对技术提出了较高要求, 络技术的普及降低了 络攻击的门槛,信息化生活中处处都存在 络安全风险,黑客攻击、 络犯罪等乱象仍会影响 络空间安全治理。而业务场景作为重要的数据应用渠道与 络空间环境,对技术组合的实现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在虚拟数字空间等新的交互场景下, 络攻击更容易危害 络空间的安全。

技术发展带来的衍生问题除对业务产生影响外,还涉及对个体及国家安全的影响。数字化信息化时代,大数据技术成为万物互联的前提,而这也引发了复杂场景下的隐私泄露、数据安全等风险。例如,底层支持平台与服务的不稳定性、操作软件与系统的不可控性、 络链接与设备平台的易攻击性都不可避免地影响为个体提供的服务,导致 络空间出现安全隐患。此外, 络空间安全还关系到国家安全,虽然目前我国在 络安全治理方面的基础技术较为成熟,但自主创新能力仍需提高,部分关键技术尚未突破,面临的 络安全挑战依然严峻。

不同年龄群体的数字素养与 络空间安全意识尚有差距

信息化趋势下,我国互联 渗透率逐渐增加,全民 络安全素养成为重要话题。 络空间安全治理离不开 络安全知识教育的普及,目前我国高度重视学生群体与青年群体的数字素养提升,不同类型的在校教育与线下宣传均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2022年9月5日至11日在各地各校统一开展的以“ 络安全为人民, 络安全靠人民”为主题的国家 络安全宣传周推出了系列活动;2022年未成年人 络保护研讨会也为大力推进未成年人友好型的 络空间建设提供了建议。然而,未成年群体的好奇心与探索欲较强,仅以单一的 络安全教育知识宣传为主,仍会面临未成年群体逆反心理的挑战。例如,部分未成年群体会对断 、戒 等行为做出过激反应,无法正确意识 络空间潜在的风险与威胁。

在青少年群体的 络安全素养逐步提升时,沉陷 络的“银发族”越来越多。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老年人数字化障碍和数字鸿沟问题日益凸显,在推动平台适老化进程的同时,老年人群体的 络成瘾问题也逐渐产生。高频率长时间刷手机成为“ 瘾老人”的常态行为,许多老人借助 络缓解内心的孤独感与脱节感。然而, 络诈骗等乱象丛生,部分组织利用老年人对 络互动激励的敏感性,以不同方式进行诈骗,由于老年人群体的 络安全素养尚普遍偏低,往往会分辨不清 络中的是非真相,进而被侵犯个人权益。因此,老年人群体也是 络空间治理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重要对象。

络空间安全建设中的平台治理与用户信息保护仍需加强

平台治理是保证 络空间安全的重要举措,能够推动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 络平台产生的海量数据价值密度较低,但用户信息仍全方位分布在其中,数据滥用可能导致平台监管漏洞和用户信息泄露。目前,企业、平台、应用之间形成了多条数据传输路径,APP监听、用户信息泄露、大数据杀熟、非法收集个人数据、隐私贩卖、算法歧视等都成为互联 空间治理的重要难题。部分企业在开发小程序、小插件等应用的过程中,将其嵌入APP或系统内,在用户使用时窃取个人信息,不利于 络空间的绿色安全可持续发展。此外,平台垄断、平台凌弱等现象也阻碍平台治理,且不利于创新发展与公平竞争环境的建立,严重影响数字化空间的 络安全秩序建设。

用户信息保护作为 络空间安全治理的重要环节,已经受到了政府与 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但目前个体在 络空间中的行为特征与 络痕迹大多被平台或企业收集与分析,从监督、严管等角度出发进行的用户信息保护措施很难全面地对个体隐私数据进行保护。例如,部分企业平台将骚扰软件或信息窃取软件植入APP内,非法获取用户隐私授权,但此类软件会被非法平台企业重复利用, 络空间安全监管措施难以灵敏捕捉隐藏在各类APP、软件背后的非法信息侵害行为。同时, 络空间仍存在计算机病毒入侵现象,且往往在高校、党政机关等组织中发生较多,这会导致重要内容被窃取,甚至对国家安全造成严重损害。

络舆情治理与投诉反馈机制有待完善

推动 络空间安全高效治理的可行路径

完善一般信息与敏感信息的流通与共享机制,注重对 络安全人才的培养

为避免 络空间安全问题的连锁效应,需要企业合理利用信息、个人保护自我信息、 会监督信息使用、政府保护信息安全,同时重视对一般信息与敏感信息的归类处理。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严格监督企业对用户数据的合理利用,同时促进 会与政府对 络空间数据使用的保护,提高个人对自我信息的保护意识。对于一般信息,促进信息流通与共享机制的建立,保证数据的正常分析与利用,但也应避免一刀切式的数据采集禁令。对于敏感信息,则应融合多种先进技术加强数据保护,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对涉嫌 络犯罪与违反保密管理工作的行为严格惩处。

此外,重视在技术应用、业务场景、个体影响、国家安全等方面的 络安全人才培养。了解 络空间安全建设中的供给侧与需求侧资源,有效针对各方需求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打破 络安全连锁反应的闭环。同时加强我国在核心关键技术层面的研发,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型 络空间安全治理体系。例如,提高 络空间抗测绘技术的模型效能,以抵制 络关键数据和信息被窃取,同时也需要完善的评价体系;细化重要数据的分类分级保护方案,以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中的相关政策内容,降低政策的不确定性、模糊性,提高企业对法规明细的理解程度;完善 络实时安全评估与风险监测技术,结合知识图谱推理、博弈机理、人工智能、优化算法等相关技术,提高风险监测的实时性与准确性。

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 络安全意识,促进 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建立

此外,全民 络安全素养提升离不开 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建立。通过规范 络空间安全治理机制,共建多边透明的 络合作空间,建立统一的 络安全、数字经济、电子商务等领域的国际准则,杜绝 络空间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尊重各方原则的基础上共同推动 络空间安全国际治理。同时应正确面对互联 和物联 为人类 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鼓励全民积极参与到 络空间安全治理中,避免互相推卸责任的现象发生,从而更好地应对 络带来的风险与威胁。

基于多源大数据优化隐私保护技术建立综合平台,推动多方主体共同参与

建立隐私保护关键技术综合服务平台与大数据监管平台,企业可以结合具体的业务场景,自主融合不同的隐私监测与数据保护技术,以实现不同业务场景下的 络空间安全发展。此外,也可以结合人工与机器两种方式对 络空间内容进行监测与管理,使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以及优化算法,将数据流量、内容类别、敏感词汇等作为模型特征,通过不断调整参数优化机器识别与监控效率。兼顾数据流通与个人隐私保护问题,细化数据应用场景和数据流通规则,分类别对数据收集与使用规范进行说明。

络空间平台生态系统建设涉及多方主体、多种力量的协调推进。针对非法窃取用户信息的小程序、小游戏等采取相应的整治方案,关注平台治理中的算法治理,保证服务者不利用算法钻法律空子,不伪造数据提供虚假服务,不对平台功能使用强制授权,切实提高平台自身的信息优势。同时,相关部门可以持续加大监管力度,建立个人信息保护长效机制,对个体高频使用且与生活密切联系的APP、软件等平台的隐私政策和信息收集情况进行评估,避免变相侵权的 络空间安全隐患发生。

针对 络空间舆情管控,做到“及时解决诉求、及时消除隐患、及时引导舆论”

加强 络空间数字辟谣与舆情监测体系建设,依托现有官方辟谣平台,促进地方政府的辟谣宣传,保证各类平台的数据流通与共享。同时加强官方平台的辟谣速度与力度,有效预防消极舆论的扩散蔓延,最大限度地引导舆论发展方向。此外,重视技术要素在 络空间安全治理过程中的应用,利用自然语言处理、图文音视频处理、舆论情感倾向分析、话题跟踪与监测等现代 络舆情监测技术,结合实际情况与 络敏感性,对重点人群与热点舆论进行定期研判分析。

加强 络空间反馈渠道的建设,拓宽宣传途径,做到“反馈及时、行动有效、切实解决 络群众诉求”。做好 络空间突发事件舆情应对管理工作,定期监督与完善 络安全风险应对机制。当发生 络突发舆情事件时,应核实并追踪。对来自不同渠道的敏感信息进行监测预警与可视化分析,针对 络负面新闻及虚假信息及时发布权威消息进行澄清,加强正面引导。同时,在发生舆情事件后,要及时对问题起源及舆情爆发原因进行分析,做到防患于未然,避免“先出现问题,后进行解决”。

       人大国发院是中国人民大学集全校之力重点打造的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现任理事长为学校党委书记张东刚,现任院长为校长林尚立。2015年入选全国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并入选全球智库百强,2018年初在“中国大学智库机构百强排行榜”中名列第一。2019年在国家高端智库综合评估中入选第一档次梯队,是唯一入选第一档次梯队的高校智库。

       人大国发院积极打造“新平台、大 络,跨学科、重交叉,促创新、高产出”的高端智库平台。围绕经济治理与经济发展、政治治理与法治建设、 会治理与 会创新、公共外交与国际关系四大研究领域,汇聚全校一流学科优质资源,在基础建设、决策咨询、公共外交、理论创新、舆论引导和内部治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人大国发院以“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引领者”为目标,扎根中国大地,坚守国家战略,秉承时代使命,致力于建设成为“最懂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智库”。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2年11月15日
下一篇 2022年11月15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