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可移动服务机器人的兴起,SLAM技术将日趋重要。所以机器人领域创业做定位导航技术的公司也呈现出蓬勃之势,仅机器人创新生态平台上就聚集了速感科技、思岚科技、北醒光子等一大批做SLAM技术的优秀创新团队。
在这些创新团队中,作为成立仅1年半的远形时空,以其独特的定位导航技术,逐渐成为业内关注的后起之秀。
◆◆ ◆
从拍照给人看到拍照给机器看
远形时空创始人李昌檀是典型的技术男,第一次见面,笔者带其参观北京海龙大厦二层的硬蛋空间时,他变戏法式的从背包里掏出笔记本和自己的新品,跟笔者调试、演示、讲解他们的导航定位技术。
李昌檀从华中科技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着和摄像头相关的工作或事业,包括硬件、软件图像和算法。06年进入索尼爱立信,主要负责手机上的超小型的集成化相机。在索尼爱立信呆了6年,后来去了飞利浦和联想。
远形时空CEO 李昌檀
在联想时,李昌檀开发出了中国第一款光学防抖手机,而苹果拥有光学防抖功能的手机是从iPhone 6plus开始的。遗憾的是,技术不等于产品,而且好的产品也不一定有好的销量,这款光学防抖手机并没有引发市场轰动。
尽管如此,正如李昌檀所说,之前是做相机的系统,是拍照给人看的,现在做SLAM技术是拍照给机器看的,里面的很多关于图形和图像的算法,比如对于自动曝光,高动态范围等是相通的。
2014年,李昌檀离开了联想,作为创始团队做VR/AR设备的创业公司,主要负责光学核心技术,包括Camera的算法交互等。在这次创业中结识了重要搭档黄石生博士。黄石生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师从计算机图形学领域的胡事民教授,目前是远形时空的联合创始人兼CTO,掌握了计算机图形学计算视觉的核心算法。
◆◆ ◆
机器视觉是软硬结合的产物
目前,用在SLAM上的传感器主要分为激光雷达和摄像头两类,细分下来又有单线激光雷达、多线激光雷达、TOF、单目摄像头、双目摄像头及RGBD等。每种SLAM技术都有自己的优缺点, 视觉SLAM技术具有低成本,灵活扩展性等诸多优势适用的领域也更广泛,在消费级会快速普及。在工业和商业场景也会有一定的渗透,和激光雷达方案形成融合互补的方案。
服务机器人
室内定位/导航
工业机器人
室内定位/导航
家用机器人
远形时空目前提供单目与双目的vSLAM嵌入式解决方案,无论是双目vSLAM还是单目vSLAM,目前精度均在厘米级、drift 小于1%。
李昌檀分析说,其实vSLAM技术逐渐的演变成工程性的产品,需要有算法和硬件的完美配合。怎么把算法调到非常精简并且准确,硬件做到稳定可靠,传感器做到准确校准,软硬件配合需要走很多的坑。
而远形时空在vSLAM技术上主要有两大优势:首先、稳定性强,在快速运动的情况下,还能保持比较好的追踪;其次算法精简,所需运算资源低李昌檀说,他们做过对比测试,稳定性和准确性相对于开源的算法能有3倍的提高。同时所需的计算量相较同类产品减少了超过一半,最低时只有1/4。这样带来的另一个好处是,可迁移性强,能够把自己的算法和技术放到更低端的平台上。从而应用的领域和产品也就多了。
谈到技术优势,李昌檀解释说,远形时空通过算法、模组、软件三者的结合,综合运用了惯用导航、陀螺仪、加速度计等传感器,对传感器硬件、惯性辅助的图像特征追踪、丢失重定位等核心技术做了优化,提高了vSLAM 的稳定性和精度。
李昌檀透露,远形时空成立的初衷是想解决机器视觉感知,用视觉系统全面改造升级现有的设备。除了自己的传感器产品,也开放的欢迎其他合作伙伴的硬件系统,比如英特尔实感技术。
远形时空目前有10人的核心技术团队,并于去年8月份获得了数百万元的天使投资,目前正在做PreA轮,计划融资在千万左右。
ND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