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智移云”为代表的新技术,带来新的产业形态和经济模式,也为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迎来发展新机遇。而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与创业板注册制“相遇”,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01
创业板IPO项目概况
2020年6月12日,证监会发布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相关制度规则。6月15日,深交所开始接收证监会创业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等在审企业提交的相关申请。
截至2020年10月25日,已有420家企业在创业板提交IPO申请,其中属于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行业的企业33家,占比7.86%,是创业板注册制下IPO企业数量排名第三的行业。
这33家IPO企业所处的状态如下图所示:1/3的企业IPO处于中止状态,其中除1家企业是由于更换审计机构主动申请中止外,其余10家企业都是由于财务资料更新申请中止;2家企业注册生效并已发行上市,3家已提交注册,2家已通过上市委会议,过会率21.22%。
02
主要财务数据和具体上市标准选择
从已过会的7家公司来看, 告期内资产规模普遍都不是很高。
最近三年平均资产规模基本都在5亿元以下,超过5亿元的有两家,其中最大的一家为11.25亿元,最小的为1.78亿元;平均营业收入达8亿元的有2家,4亿元的有3家,剩余2家分别为2.08亿元和1.4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平均在7000万元的有2家,6000万元的1家,5000万元的3家,4000万元的1家;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平均在10%以上有2家,5%以上的3家,剩余2家分别为4.38%和0.74%。
在成长性方面, 告期最近3年资产总额、营业收入等复合增长率如下图所示。可以看出, 告期内除了研发投入占比以外,7家公司的资产总额、营业收入以及扣非后归母净利润都在增长,而且除前两家之外,其余5家营业收入和扣非后归母净利润复合增长率都在20%—40%之间。
根据2020年修订后的《深圳交易所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发行人为境内一般企业(不存在表决权差异安排)的,市值及财务指标应当至少符合下列标准中的一项:
标准一:最近两年净利润为正,且累计净利润不低于5000万元;
标准二:预计市值不低于10亿元,最近一年净利润为正且营业收入不低于1亿元;
标准三:预计市值不低于50亿元,且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3亿元。
从已过会的7家企业来看,他们都选择第一套标准,这也是创业板注册制下绝大部分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行业企业的选择。查询当前22家企业(不含申请中止的11家)的招股说明书,发现只有1家选择了标准二。
03
一是收入相关。主要包括收入确认政策、收入结构、收入变动、新收入准则影响等。
从已过会的这几家企业披露来看,新收入准则对各企业收入确认影响比较小,新旧准则下收入确认的政策基本相同。
二是毛利率相关。主要包括不同业务模式的毛利率差异及与同行可比上市公司相比是否存在明显差异、主要客户及其毛利率变动情况、目标毛利率及价格形成机制等。
不同业务模式毛利率差异及与同行可比上市公司比较主要分析发行人各项业务毛利率的合理性;主要客户及其毛利率变动包括分析 告期内主要客户发生变动的原因,每个客户对应的毛利率情况,是否发生变动及其原因等;目标毛利率及价格形成机制主要分析发行人服务 价的合理性,发行人的服务定价策略是在目标毛利率基础上的成本加成时,如何确定不同业务的目标毛利率等。
三是税收政策相关。由于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的企业大部分都申请有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会享受一定的税收优惠,而各项税收优惠政策会有一定的期限,因此会要求发行人披露 告期内享受的税收优惠及对应的期限、 告期内相关的各项税收优惠对发行人经营成果的影响、税收优惠到期后的相关应对措施等。
04
结语
作为证券服务中介机构从业人员,注册会计师应关注IPO项目所属行业的一些共性特征和重点问题,有的放矢地开展项目核查和财务信息鉴证工作。这也是本系列研究的主要目的,希望给IPO项目审计工作以启发和帮助。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