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桐炜在南大的20年:“好懂”教学,平和奋斗

南京大学软件学院是2019年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出色的软件人才。仙林、鼓楼两个校区的转换让同学们体验到不同的学习环境,获得更多的成长机会,既视角多元、敢于创新,又安于沉潜、行方思远。

所谓名师出高徒,优秀的学子成长得益于软件学院的一支高水平的教师团队,他们始终兢兢业业,以人才培养为首要任务,在教学中精益求精,任桐炜老师便是其中一位。

个人简历

任桐炜,南京大学软件学院副教授,目前承担“计算机组织结构”、“计算机视觉”、“数据科学应用方向综合实践”等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课程教学。主要研究方向为多媒体计算,在国内外知名刊物发表过多篇论文,多次指导学生获得国际竞赛冠亚军。

把学生讲懂,而不只是把课讲完

当被问起上任桐炜老师课的感受时, 软件学院的学生们回答最多的词汇就是“好懂”。 让课程更容易理解,看似简单,背后却是老师不断备课、反复修改课件的默默付出……一点一滴沉淀的都是对教学工作的坚守。任桐炜老师在谈到这一问题时也表示,“教学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很复杂,备课和讲课都很重要”。他从四个方面详细介绍了自己的想法。

第一点,用自己的思路去讲课,不能照本宣科。他接手课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自己写一套课件,而不是沿用以往或是现成的课件。他表示,无论别人的思路多么高妙,如果不能完全理解消化,传授给学生时也必定是死板的。唯有用自己的思路去诠释课程的内容,才能讲得比较得心应手。

第二点,每年新读一本教材,不断完善课程内容。任桐炜老师办公室里已经放了近十本有关“计算机组织结构”的课本了。在维持课程体系不变的基础上,他会通过汲取其他教材里的精华,对知识点讲解角度进行调整和链接更加易于理解的示例,使得课程内容更加完整和易于理解。

第三点,教学相长,师生协同,持续修改课件。上过任桐炜老师课的同学们都知道,他的课件上常常会有很多同学的姓名和学 。这些同学对课件提出了自己的改进意见和想法,任老师便会将他们的名字记录在课件上,以展示他们对课程内容的贡献。任老师表示,这一过程,不光是鼓励学生参与进来,也推动他自己打破原有思维的局限,更深入地思考课程内容。“这个点子在学生中很受欢迎,有时候下课还没有到食堂,就能收到学生发来的邮件。”

第四点,讲解知识点时要链接生活实际,增加感性认识。比如任老师在讲“光盘是如何表示0和1”时,他就串联到生活中一系列常见的问题:为什么光盘不能搞花了?为什么摸了之后要清洁它?……这些现象看似五花八门,其实都集中到一个原理上。这种生活现象和原理的联想,常常会让同学们发出“原来如此”的惊叹,从而加深理解,容易记忆。

同学们对任老师讲课的评价

不要让课堂变成个人表演

教学不是一个个体活动,而是有载体的。教学的载体是学生,而每一届学生的状态其实都在变化。对软件这种发展迅速的专业,这种变化更是尤其明显。从长期来看,新事物会不断地取代旧事物,十年前的学生无比熟悉的东西可能十年后的学生见都没有见过,反之亦然;从短期来看,同一年级一个班和另一个班的学生由于刚上过课、急着去吃饭等原因,也会有状态的差异。因此课的内容和形式也要随之变化。所以“讲课时一定要抓学生的状态。讲课不是一场表演,不是去展示自己才华横溢,关键是让听课的同学吸收多少知识。

他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确实努力践行着这一理念。同学们常常调侃称任老师好像会“读心术”。自己有疑惑的时候,总能听到老师重复一遍的、更加详细的讲解,就好像老师“读”出了自己的内心一样。

当然,任老师的课堂最大的特点还是上课开始会让学生接龙回答问题。“其实就知识点回顾来说,我早期也还尝试过另一种方式——上课开始先把上一节课的内容回顾式地简单讲一遍,但效果不是很好。反思原因,还是如刚才提到的,关键在于学生吸收了多少,而不是自己讲了多少”。他还提到,其实接龙回答问题有很多小技巧。例如接龙总是从教室的后面开始,因为后面的同学离讲台远,外界压力比较小,容易开小差;再如,他会根据状态的松弛情况,人为引导接龙的方向。这一环节可能是很多同学的“噩梦”,但其实“ 回答问题不是为了惩罚,而是为了让大家集中注意力思考,知道自己有哪些内容‘不知道’。”

紧张的接龙回答环节

实践是做软件的基本功

实践在软件工程的教学过程中尤为重要。老师们需要鼓励学生在学习理论的时候进行对应的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动手能力。这是软件学院的教学理念、教学特色,也是软院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优势和亮点。

软件学院的所有课程都很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注重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化观念的学生,任老师主讲的“计算机组织结构”也不例外。基于大二上学期课程较少的特点,老师给学生们布置了每周一次的编程训练。这样的训练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帮助学生更加细微地去考察自己对这些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更准确地定位到问题所在。

皇冠上的黄金

作为软件领域的研究者和从业者,任桐炜老师高度认同软件对当前世界的重要性,也被其独特的魅力深深吸引。

当被问起“在目前人工智能非常火的时代,学软件的同学是不是都应该将人工智能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时,任老师以皇冠做比,说:“人工智能已经被列入中小学教育,肯定是未来每个人都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要去读人工智能专业,还是要去找自己感兴趣的方向。一个精美的皇冠,上面有很多璀璨的宝石,也有镶嵌这些宝石的黄金支架。如果将人工智能中的不同算法比作一颗颗的宝石,那软件就是将宝石连结在一起的黄金部分,两者相辅相成,都不可或缺。

从滴滴叫车到移动支付再到刷脸认证,这些改变离不开人工智能算法上的不断创新,也离不开一个个男女老少都能学会和乐于使用的软件。只有将两者紧密结合,才能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的问题,进而改善我们的生活方式。

软件,正在让世界变得更加的高效,有更多可能性。“用软件把世界变得更好”,或许这正是每一位软件领域的从业者不变的梦想。

在南大的20年:平和地奋斗

从2000年来到南大,任老师已经在这里度过了整整20年的光阴。从完成本硕博的学业到留校任教、成家立业,南大成为了他的第二个家,帮助他成长,给予他温暖和力量。

“你能够感觉到南大的温和,它包容不同的声音,包容独特的想法。无论你来自何方,无论你是什么样的性格,你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找到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

“你也会发现南大的实力,每一个学科都非常优秀。其中,南大的计算机学科始终在全国是一流水平,软件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在过去连续三次评估(每五年一次)中都是优秀,这是非常难得的!因此在南大你可以保持一种很平和的心态去努力奋斗。

“诚朴雄伟,励学敦行”

这是铿锵的南大精神

是如火炬般的代代传承

是所有南大人素履以往的方向

席慕蓉先生有句诗这样写道

“我终于相信

每一条走上来的路

都有它不得不那样跋涉的理由

每一条要走下去的路

都有它不得不那样选择的方向”

从南大出发

青丝至白发

我们始终在路上

图片 | 络、任桐炜老师

采访 | 杨瑞

文编 | 杨瑞

美编 | 杨瑞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1年1月26日
下一篇 2021年1月26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