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系列专题:云计算重构IDC价值,2017关注结构性机会

证券研究 告

摘要

过去10年IDC行业年复合增速高达40.27%:

IDC是数据存储与交换的物理承载,我国IDC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过去近10年,IDC产业规模由34.60亿元上升至518.6亿元,累计涨幅达1398.84%,年复合增速40.27%,产业持续高速增长。

未来3年行业复合增速达39.4%,行业仍处黄金发展期:

未来3年受两大因素驱动IDC仍然处于黄金发展期。中国IDC圈研究中心预测到2018年整体IDC市场规模增速将保持在39.4%以上,国内IDC市场规模将接近1400亿元。

(1)数据增长是核心驱动力

随着互联 +、物联 、移动互联 的发展, 络的边界在不断扩散, 络数据呈现爆发式增长,EMC预测2013年到2020年全球数据量将增长10倍,从4.4万亿GB到44万亿GB,与此同时以云计算、大数据及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科技有望扩展数据深度,提升数据存储意愿,IDC作为数据物理承载有望长期景气。

(2)云计算重构IDC价值,IDC得以提升盈利能力,扩展业务空间

云主机、云存储与传统IDC单位投资比单位收入的系数分别为2.6、1.5及1.7,云计算下单机柜收入提升50%以上。随着云计算进入加速落地期,IDC转型公有云或者从事私有云/混合云托管空间广阔。

粗放式高增长已是昨日黄花,2017关注结构性机会:

格局方面,我们认为(1)粗放式高增长已是昨日黄花,强者或将恒强。IDC牌照重启以来,国内IDC建设保持30%-40%增速,多家A股上市企业转型IDC,同时内蒙、贵州、宁夏、云南、新疆等偏远地区大量新建IDC,市场供给迅速提升,2017年以后应关注结构性机会。以广东省为例,大城市、中心城市的IDC需求持续旺盛,2012年以来广东省内数据中心出租率持续提升,2015年已出租面积/可出租面积比达到47.44%,已出租机构占可出租机构比例高达100%。

56家新三板IDC企业遍布全产业链,建议关注掌握核心资源及前瞻性布局企业:

56家新三板IDC标的分布于IDC专用软硬件、IDC建设解决方案、IDC运维、CDN及IDC+云计算服务等领域,其中17家企业2015年营收超1亿元,占比30.9%,7家企业2015年归母净利润超2000万元,占比12.73%。

我们认为IDC行业地理位置、规模、运营效率及运营商资源是核心竞争要素,同时建议关注超前布局绿色数据中心、大型数据中心、IDC与云计算融合及IDC出海的优质IDC企业,重点推荐7大优质IDC企业。

【重点标的推介】

首都在线(430071.OC):全球云服务商雏形初现,高研发投入助力腾飞;

奥飞数据(832745.OC):区域IDC龙头,掌握核心竞争要素发展可期;

易迅通(831142.OC):领先的云计算虚拟化软件国产自主品牌;

帝联科技(831402.OC):IDC+CDN双翼齐飞,厚积薄发看2017;

云端 络(834122.OC):融合云计算,定制化服务小而美;

慧云股份(834342.OC):创新分布式数据中心;

紫晶存储(835870.OC):卓越的云存储服务解决方案提供商。

1、IDC是数据存储与交换的物理承载

IDC(Internet Data Center)即互联 数据中心,指服务商利用自有或租赁的互联 通信线路、带宽资源,建立标准化的电信专业级机房环境,为企业、政府提供服务器托管、租用以及相关增值等方面的全方位服务。传统的IDC业务可分为基础业务和增值业务两种,基础业务包括主机托管、IP地址出租、服务器出租和虚拟主机出租等,增值业务包括数据备份、负载均衡、设备检测、远程维护、代理维护、系统集成、异地容灾、安全系统和逆向DNS等。

作为数据存储与交换的物理承载,IDC是重要的 络基础设施。IDC可为ICP(Internet Content Provider, 络内容服务商)服务器提供独立不间断的电源保障、恒温恒湿的机房环境及设备、24小时保安消防系统、高速internet接入及 络配置及7×24小时 络系统管理维护与技术支持,同时提供各类安全、数据管理等增值服务,已成为 络基础设施中必不可少的一环,IDC产业发展与信息产业发展休戚相关,其出现是Internet企业专业化分工结果。

我国IDC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数据增长是核心驱动力。

(1)1996-2000年间,行业起步。1996年中国电信创新性地向客户提供托管业务和信息港服务业务,IDC产业兴起,其后互联 在国内市场的快速发展,大量企业上 的需求推动了IDC市场的迅速增长,IDC的概念开始在国内迅速普及。这一时期机房技术日趋成熟,空调系统、供电系统、防雷系统、冷却系统、监控系统、安防系统、机房装修等已各成体系,并制订了各种建设和施工标准。电信运营商大力建设IDC数据中心,机房规模逐步增大,等级提高。与此同时,由于政策监管缺失,市场上充斥非正规的IDC服务商,价格竞争激烈。

(2)2002-2010年间,行业变革。短信、 游、语音和视频宽带等应用的普及推动IDC业务迈向第二轮高速增长期,十一五年期间行业复合年均增长率达49.25%。这一时期IT设备进一步小型化,所有设备都进入机架,机架成为机房IT设备的主体,机房 络性能进一步提升。机房更加模块化,可用性、可管理/维护性、可扩展性等得到加强。金融、电信、税务、海关等部门开始进行数据大集中,政府“十三金”工程推动数据中心建设快速发展,大中型数据中心明显增加。由于长期不规范运营,2008年政府进行了大规模的整顿与清查调整,IDC牌照的申请和发放事实上停止。

(3)2010年以后,转型升级。随着包括云计算在内的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对IDC的需求不断增强。工信部于2012年6月27日发布《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一步进入电信业的实施意见》,随后为落实《实施意见》中关于IDC相关政策,工信部颁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因特 数据中心(IDC)业务和因特 接入服务(ISP)业务市场准入工作的实施方案》,IDC牌照重启,与此同时,数据中心开始进入整合、升级、云化新阶段,大型化、虚拟化、专业化、绿色成为主要特征,行业积极由资源消耗型向应用服务型升级与转型,与此同时在商业模式上也更突出客户导向,提供多种增值服务及个性化服务。

受益于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 、高清视频点播/直播产业等新兴业态带来的数据量增长,2015年我国IDC市场规模为518.6亿元,同比增长39.3%。作为数据储存与交换的物理载体,过去10年IDC行业持续受益互联 及移动互联 渗透率的提升,第38次《中国互联 络发展状况统计 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 民规模达7.10亿,互联 普及率达到51.7%,手机 民规模达6.56亿,相比2007年1.37亿 民,累计增幅高达418.25%,信通院数据显示过去近10年,IDC产业规模由34.60亿元上升至518.6亿元,累计涨幅达1398.84%,年复合增速40.27%,产业持续高速增长。

2、两大因素共振,数据至上时代IDC纵深广阔

2.1 DT时代即将带来, IDC作为物理承载长期景气

随着互联 +、物联 、移动互联 的发展, 络的边界在不断扩散,数据存储的广度大幅提升。从长期来看,以互联 +、物联 、移动互联 为代表的新业态大幅拓展了互联 边界,提升了数据存储的广度。EMC《数字宇宙研究 告》显示由于物联 设施,全球数据每两年翻一番,2013年到2020年数据量将增长10倍,从4.4万亿GB到44万亿GB,工信部统计也显示2015年我国全年移动互联 接入的流量超过400万TB,同比增长了103%,高速发展的互联 创新及不断涌现的信息产业新业务带动数据高速增长。

与此同时以云计算、大数据及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科技有望拓展数据深度,提升数据存储意愿。目前全球产生的数据量中仅有1%左右的数据能够被保存下来,中国保存下来数据占全球数据的比例大约在10%左右,是美国的7%,日本的60%,而其中被标记并用于分析的数据更是不到10%,随着大数据产业发展推进,各企业和部门对于数据资产保存和利用意识的增强,有望带动数据存储与交换的发展。2017年1月,工信部先后印发了《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三大规划,提出到2020年大数据相关业务的收入要突破1万亿元,而根据电子信息产业统计数据,2015年我国大数据产业业务收入只有2800亿元,这意味着未来五年大数据产业年复合增长率有望达到28.47%,IDC产业作为数据的物理承载有望长期景气。因此,以开放创新为特点的信息产业必将走向“数据大爆炸”时代是看好IDC行业的长期逻辑。

2.2 云计算重构IDC价值,IDC资产盈利能力大幅提升

短期内,2017年云计算有望进入加速器,带动IDC产业强势增长。未来5年我国云计算渗透率有望达到15%,根据信息科学15%理论,云计算或有望进入加速落地期,由于云计算可大幅提升IDC盈利能力,走过20个年头的IDC行业或再次迎来“黄金时代”。云计算对IDC的正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传统IDC运营模式以托管为主,主机资源使用效率较低。而云计算模式能整合机房、硬件和软件等基础资源,通过分布式计算与虚拟化技术,对计算、存储及 络资源进行整合,避免资源闲置,提升了效率。

(2)云计算技术可降低IDC运营能耗,由于电力开支占IDC运营成本超50%,PUE值降低直接降低IDC的运营成本。

(3)IDC转型云计算进一步拓展市场边界。IDC提供信息基础设施的租赁、托管及运维,云计算可谓IDC的进阶阶段,云计算与IDC结合可实现更多样化的增值服务,如混合云/私有云托管、混合云/私有云建设等。

2.2.1 云计算下单机柜收入提升50%以上

一般认为通过云计算可降低IDC 40%软件和硬件成本。通过云计算,IDC服务商可提高每台服务器的平均利用率,软件和硬件成本节约率高达40%。与此同时云计算可有效降低包括数据中心空间、机柜、 线,耗电量,冷气空调及人力成本等多方面的运营成本,业务部署、服务器重建和应用加载时间均大幅缩短。以数据中心能耗为例,我国新建的大型云计算数据中心PUE值一般在1.5以下,而现存数据中心的PUE值在2左右(2011年中国通信学会数据表明我国的数据中心的平均能源利用率在2.2—3.0之间,而2011年到2013年上半年新增规划数据中心平均值为1.73),云计算规模化显著降低了数据中心的单位能耗。

以首都在线为例,公司2013年由传统IDC企业转型为云服务商,2013-2015年公司毛利率持续处于上升阶段,公司公告中将这一变化归因为“因云主机托管业务毛利率较高,其收入占比的增加导致 告期毛利率同比明显提升”。提升值方面,中国电信广东研究院数据显示云主机下单机柜的收入提升在50%以上,云主机、云存储与传统IDC单位投资比单位收入的系数分别为2.6、1.5及1.7。

2.2.2 IDC转型私有云托管大有可为

随着云计算进入加速落地期,IDC产业施展空间更为广阔。相似的业务模式使得IDC转型公有云具有天然优势,2015年我国公有云市场规模为102.4亿元,同比增长45.8%,私有云市场规模为275.6亿元,同比增长27.1%,IaaS龙头阿里云营收30.19亿元,同比增长138%,SaaS领域移动CRM龙头和创科技2015年营收增长196.62%,行业持续高速发展。

而大量中型规模的IDC运营商或能在即将到来的私有云/混合云建设潮中大展拳脚。当前云计算主要分为三种部署形式,分别为公有云、私有云及混合云,前者以阿里云、腾讯云为代表,后者以华为云、太极云、浪潮云、华三云为代表,私有云/混合云相比公有云在安全性及可控性上具备相对优势。

出于安全及成本的考虑,政府、大型企业及金融、能源等关键基础设施领域更倾向于选择混合云。2015年6月,中央 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关于加强党政部门云计算服务 络安全管理的意见》,强调要加强党政部门云计算服务 络安全管理的必要性,涉及国家秘密、工作秘密的业务,保护等级四级以上的信息系统以及一旦出现问题可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甚至危害国家安全的业务不得采用 会化云计算服务。兼顾效率与安全,未来政务云或将采用混合云形式;

2016年11月,《 络安全法》出台,明确公共通信和信息服务、能源、交通、水利、金融、公共服务、电子政务等属于关键信息基础设施,7月中国银监会发布《中国银行业信息科技“十三五”发展规划监管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大企业方面,意见指出到“十三五”末期,银行业面向互联 场景的重要信息系统全部迁移至云计算架构平台,其他系统迁移比例不低于 60%,积极探索构建私有云平台,预计未来金融领域以混合云架构为主,而其他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领域或也将纷纷效仿;与此同时大企业方面,RightScale2015年的调研数据显示,虽然有88%的企业使用公共云,但68%的企业在云端仅运行不到五分之一的企业应用, 55%以上的企业表明目前至少有20%以上的应用是构建在云兼容(Cloud Friendly)架构上的,可以快速转移到云端。

IDC转型私有云托管国外有成功先例。Rackspace(NYSE:RAX)曾是全球三大数据中心之一,目前已成为全球领先的托管云计算服务提供商,2015年收入为20亿美元,单台服务器每月收入超过1400美元。Rackspace 2014年底开始转型,当年财 净利润增长率由-17.72%转为+29.60%,此后持续保持正增长,2016年6月财 净利润同比增长达51.61%,运营状况持续改善,数据显示托管私有云服务拥有10倍于IDC ARPU值(每用户平均收入),单机柜ARPU值可达到100万。

综上我们认为未来5年,作为 络基础设施的IDC整体仍处于黄金时代,中国IDC圈研究中心预测到2018年整体IDC市场规模增速将保持在39.4%以上,国内IDC市场规模将接近1400亿元。

3、粗放式高增长已是昨日黄花,强者或将恒强

3.1 行业竞争加剧,粗放式高增长已是昨日黄花

竞争格局方面,我们认为IDC行业粗放式高增长将不复存在,未来将出现强者恒强局面。

当前IDC行业竞争趋于激烈,尽管整体上而言云计算带了IDC盈利能力的提升,但云计算同样对IDC构成竞争,分流了传统IDC的中小型客户,IDC圈数据显示2015年传统IDC服务如虚拟主机、主机租用的用户逐渐转向使用云服务,云主机、云存储等云服务占比14.4%,同比上升3.3%。

与此同时2012年底IDC牌照重启使得大量的中小型IDC企业进入市场,市场竞争趋于激烈。IDC牌照重启以来,国内IDC建设保持30%-40%增速,宝信软件、美利云、四川金顶、广东榕泰、人民 、高升控股及科华恒盛等多家A股上市企业转型IDC,同时内蒙、贵州、宁夏、云南、新疆等偏远地区大量新建IDC,市场供给迅速提升。

IDC市场2017年以后需要关注结构性机会。我们认为整个IDC市场2017年或出现整体过剩,机会在结构化市场。根据工信部电信研究院互联 中心数据,2014年12月国内拥有5.6亿以上的互联 用户数,数据流量2012-2015年将增加7-10倍,需要新增160万台服务器,相当于当时全部经营性IDC建设规模翻番。而《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2011年以来我国数据中心规划建设情况的通 》显示2011年到2013年上半年全国共规划建设数据中心255个,已投入使用173个,在规划建设的255个数据中心中,超大型数据中心(规模在1万个标准机架以上,功率2.5千瓦为一个标准机架)有23个,大型数据中心(规模在3千到1万个标准机架之间)有42个,中小型数据中心(规模在3千个标准机架以下)有190个,255个数据中心的总设计服务器规模约728万台,实际投产服务器数约57万台,如果按规划建成,数据中心供给将大幅超过需求。

而大城市、中心城市供给不足仍十分明显。由于大城市聚焦了信息企业、优质 络及庞大的互联 用户,同时处于运维方便及售后支持及时考虑,企业一般不会选择距离过于遥远的IDC运营商,这使得大城市、中心城市的IDC需求持续旺盛。以广东省为例,2012年以来全省范围内数据中心出租率持续提升,2015年已出租面积/可出租面积比达到47.44%,已出租机构占可出租机构比例高达100%。

3.2 拥有地理位置、规模、运营效率及运营商资源核心资源才能脱颖而出

目前IDC行业呈现四大结构性特征,决定了地理位置、规模、运营效率及运营商资源是行业核心竞争要素,具体而言(1)电信运营商在产业链中处于主导地位;(2)带宽及电力费用为主要成本;(3)我国数据中心规模普遍偏小;(4)中心城区区位优势凸显。

(1)电信运营商在产业链中处于主导地位

目前IDC市场主要竞争者包括基础电信运营商、第三方IDC服务商及云服务商。具体而言包括(1)基础电信运营商:包括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等,特点是拥有大量基础资源,在骨干 络、带宽资源和互联 国际出口带宽方面具有比较大的优势;(2)第三方IDC服务商:包括世纪互联、鹏博士和光环新 等,按机房属性又可分为自有机房的第三方IDC服务商和租用机房的第三方IDC服务商,特点在于可同时引进多家运营商资源,产品丰富,定制化能力强;(3)云服务商:包括阿里云、UCloud、华为云和腾讯云等,特点在于技术领先,在部分垂直细分行业占有较大优势,能够为客户提供云主机、云存储和特定行业的解决方案等服务。三大竞争主体中电信运营商资源优势最为明显,运营机房占比高达65%。

(2)带宽及电力费用为主要成本

数据中心的运营成本主要包括建设成本及运营成本两部分。IDC建设过程中的主要成本分布在机架、供电系统、空调系统、安全服务(服务及监控)上,合计占比超50%;而运营成本方面,主要成本来自带宽租赁费用及电力消耗,合计占比超过50%。

(3)我国数据中心规模普遍偏小

目前我国数据中心呈现数量多,规模小特征。截至2016年11月底,全国IDC持证企业共1046家,其中工业和信息化部许可的跨地区企业349家,占比33.37%。IDC圈数据显示2015年IDC行业营收规模在1亿元以上的IDC服务商占比为2.9%,1000万-1亿元的IDC服务商占比23.9%;2015年利润率在30%以下的IDC服务商占比80.4%,其中负利润率的IDC服务商占1.2%,市场集中度较低,大部分IDC企业盈利能力较弱。

(4)中心城区区位优势凸显

同时我国IDC呈现中心城区为主,偏远地位充当灾备中心的格局。中心城区的核心优势主要体现在三点(1)中心城区聚集了我国大部分的互联 企业、大型工作及有支付能力的政府组织,企业一般需求数据中心较近,方便就近维护及确保数据安全;(2)IDC必须接入骨干 络,而我国骨干 的节点均在一二线城市;(3)科技人才大量聚集在一二线城市,为IDC产业提供大量的优势技术人才。一般认为IDC模式类商业地产,尽管近年来出现了能源丰富的边远地区,如内蒙、贵州、宁夏、云南、新疆等地区投资建设数据中心热潮,但中心城市IDC区位优势依然显著,一二线城市、能耗低、具备规模效应及拥有较好的运营商资源的IDC服务商拥有更强竞争力,易于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3.3 关注布局4大趋势投资机会企业

因此,我们认为地理位置、规模、运营效率及运营商资源是行业核心竞争要素,除此之外还应关注布局前瞻的IDC企业,这里选择IDC发展更为成熟的美国为参照。美国IDC产业发展经过以下几个阶段

(1)第一次大发展期

1946年美国军方开发了一台大型计算机ENIAC,重达30吨、占地1800平方米,需要6位全职工程师维护,每秒运行5000次。高昂的运行成本使得1960年以前计算机主要由政府机构使用,大型机存在房间里,这是最早的“数据中心”雏形。

1960年之后,计算机开始由真空管变为更为持久、更小、更可靠便宜的晶体管。20世纪60年代早期电脑需要500万美元一台,出租费用高达1.7万/月。20世纪60年代中期计算开始商用并被共享,美国航空公司和IBM联手开发一个预装程序称为Sabre? system,安装在2台IBM7090计算机上,每天可处理8.4万通电话。

1971年,英特尔推出世界上第一台商用微处理器:4004。1973年美国的数据中心开始实施正式的灾备计划,使得灾难发生时不会影响商业运行,由此这时绝大部分计算机主要承担事后记录功能,数据中心架构较为简单。1978年SunGuard?在401大街租用了3万平方英尺空间推出了首个商用灾备服务, 1973年小型机推出,以其图形用户界面,高分辨率屏幕、大容量内存及外存、鼠标成为个人电脑发展史中里程碑式事件。1977年,世界上第一个商用局域 在纽约大通曼哈顿银行投入使用,这是一个最简单的、最昂贵的使用环装链路、支持2.5 Mbps的数据传输速率,连接255台电脑的局域 。由于大型机需要特殊的冷却装置,20世纪70年代,随着风冷式电脑进入办公室,数据中心事实上死亡。

(2)涅槃重生期

20世纪80年代,由于IBM个人PC的诞生,计算机工业进入蓬勃发展的微机时代。电脑随处安装,很少顾虑机器的环境及操作要求。1985年开始,IBM提供了超过30万设备及长达5年的课程支持纽约州伊萨卡康奈尔大学超级数据中心。1988年IBM推出操作系统AS/400并迅速变成世界上最流程的商用计算机系统。随着信息技术越来越复杂,企业开始意识到控制IT资源的重要性。小型机(现在被称为服务器)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被称为数据中心。公司在企业内部建立起服务器机房,支持企业信息化发展。

20世纪90年代,数据中心在互联 泡沫时期蓬勃发展,公司需要快速互联 连接及不间断操作去发展系统、建立在互联 世界中的地位。许多公司开始建立大型设施提供系统部署及操作一系列解决方案。1999年,Rackspace第一个数据中心开始营业。

(3)更高要求、更大型、绿色云数据中心诞生

2007年,美国数据中心消耗能力相当于2.5万户家庭,每年575万台新服务投入使用,政府数据中心由1999年的432个增长至超过1000个。数据中心使用了美国1.5%的能源并且以每年10%的速率增长。Facebook实施了OpenCompute计划,对其俄亥俄州Prineville数据中心进行了定制化,以低于76%的成本实现了同样工作量下38%的能源节约,更高要求、更大型、绿色云数据中心成为行业主流。

2015年中国数据中心耗能首次达到国内总耗能的1.5%,相当于美国2007年。结合美国发展历程及行业政策,我们认为未来IDC行业将呈现4大趋势,重点关注有相关前瞻性投入企业。

(1)数据中心绿色节能性:

2015年10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国家能源局决定开展绿色数据中心试点工作,公布了14个地区,分别为北京、天津、河北、黑龙江、上海、江苏、山东、湖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宁夏,涉及的有生产制造、能源、电信、互联 、公共机构、金融六个领域当中的103个项目。2016年12月《“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发布规划中明确要求“加快推进数据中心、基站等高耗能信息载体的绿色节能改造”,到2018年,新建大型云计算数据中心电能使用效率(PUE)值不高于1.5;到2020年,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云计算和物联 产业体系,新建大型云计算数据中心PUE值不高于1.4,具体实施途径为加快推动现有数据中心的节能设计和改造,有序推进绿色数据中心建设。

(2)大型化:

在服务商的收入与利润来看,2015年IDC服务商规模较小,服务同质化严重的企业逐渐被市场淘汰,大型化、规模化的IDC服务商优势增强,整体收入水平重心上移。在收入规模方面,年收入在1亿元以上的IDC服务商占比达到2.9%,1000万—1亿元的IDC服务商有所上升,同比增长23.9%,更高标准的大型数据中心成为行业趋势。

(3)IDC与云计算融合发展:

云计算市场中,2016年有64.5%的IDC服务商提供公有云服务,同比增长3.2%。还有30.5%的IDC服务商没有进入到公有云的领域,主要原因在于技术上还需要进一步的提升,同时在销售体系方面还需完善。在收入方面达到500万以上的服务商占比15.3%,同比增长1.2%,行业整体收入有待提高,随着企业客户对公有云服务认可的不断提高,市场扩容速度会越来越快。随着云服务在可用性、可靠性和安全性等方面的提升,客户对其接受程度将会越来越高,主机托管客户、虚拟主机和主机租用客户将逐渐转向选择云主机。由此可以看出云主机、云存储等服务在未来几年中将进入爆发增长期。占比提升明显,预计到2018年云服务占比将达到29.6%。

(4)海外扩张:

2016年12月《“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发布,规划中提出“鼓励在‘一带一路’沿线节点城市部署数据中心、云计算平台和内容分发 络(CDN)平台等设施”,支持 信企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信息基础设施、重大信息系统和数据中心建设,探索推进离岸数据中心建设,同时,要求“整合构建国家涉农大数据中心和国家农业云”,充分体现了数据中心作为 络基础设施服务国家战略的必要性。

4、新三板IDC企业及投资逻辑

截止2017年1月20日,新三板IDC标的分布于IDC专用软硬件、IDC建设解决方案、IDC运维、CDN及IDC+云计算服务等领域,IDC产业链的上游主要为硬件设备制造商,中游为 络中立的数据中心基础架构提供商,下游为互联 、金融机构、政府机构、大型央企、大型制造企业及跨国企业等最终客户,相关领域在新三板上均有对应标的。其中云端 络(834122.OC)、裕荣光电(830922.OC)、赞普科技(831405.OC)、诚高科技(839520.OC)、安畅 络(831315.OC)、创和通讯(430150.OC)、安华智能(430332.OC)、铜牛信息(430243.OC)、尚航科技(836366.OC)、奥飞数据(832745.OC)、本贸科技(838650.OC)、 银互联(835239.OC)、星汉信息(838291.OC)、金科信息(831107.OC)、首都在线(430071.OC)、银音科技(430338.OC)、帝联科技(831402.OC)等17家企业2015年营收超1亿元,占比30.9%,帝联科技(831402.OC)、首都在线(430071.OC)、银音科技(430338.OC)、奥飞数据(832745.OC)、赞普科技(831405.OC、)、尚航科技(836366.OC)、易讯通(831142.OC)等7家企业2015年归母净利润超2000万元,占比12.73%。

5、重点标的

我们按照两大标准取或甄选优质标的(1)在地理位置、规模、运营效率及运营商资源等核心竞争要素中占据相对优势;(2)在模块化、节能化、规模化、与计算机融合及海外布点等未来趋势上具有前瞻布局。认为可以关注首都在线(430071.OC)、奥飞数据(832745.OC)、尚航科技(836366.OC)、易迅通(831142.OC)、帝联科技(831402.OC)、紫晶存储(835870.OC)及云端 络(834122.OC)。

5.1 首都在线(430071.OC):全球云服务商雏形初现,高研发投入助力腾飞

首都在线成立于2005年,是国内最早的IDC服务商,2013年启动美国子公司及海外云平台建设,目前已发展为全球布局的云计算+IDC服务商,客户涵盖电商、游戏、教育、旅游、研发、测试、互联 金融等多领域。2016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1.61亿元,同比增长48.68%,实现归母净利润2443.16万元,同比增长36.44%。

首都在线是IDC领域较早成功转型云计算(IaaS)服务的IDC运营商,主要有三大看点:

(1)重视研发投入,近3年研发费用/营业收入比持续增长,研发成果丰富。2013-2015年间公司研发费用/营业收入比分别达到8%、8.02%和13.36%,获得 络DDoS检测系统、基于SDN的 络流量牵引、IaSS公有云API系统、 络按流量计费系统、首都在线自动生产系统等一系列研发成果,使得公司可以提供多样化的增值服务,获得差异竞争优势。

(2)全球布局初步形成,深度服务国内企业出海潮。公司已在全球建立了13个云数据中心,未来几年计划每年建设4个全球云主机节点,其GIC服务可为拥有海外业务的企业提供内 通讯能力,特别适合当前互联 企业出海需要。

(3)生态圈战略有利增强竞争力。公司与IBM等企业开展战略合作,丰富公司产品线,可为客户提供多样化的增值服务,依托生态圈公司有在公有云及混合云托管上优势明显,预计未来业绩可稳健增长。

5.2 奥飞数据(832745.OC):区域IDC龙头,掌握核心竞争要素发展可期

奥飞数据成立于2004年,是华南地区领先的IDC运营商,2016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8亿元,同比增长89.89%,实现归母净利润2345.13万元,同比增长128.79%。

奥飞数据主要有三大看点

(1)IDC市场潜力巨大。过去六年,中国IDC市场复合增长率达到38.6%。预计未来三年IDC市场增速将稳定在30%以上,公司目前的业务主营集中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随着国家明确将下一代互联 产业列入“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把物联 、云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列为发展重点,IDC的市场需求将稳步提升;

(2)强化研发能力,实现异地双活。公司在客户访问路径以及整个 络架构的储存层、DB、Web和APP都做了双活的保护,将数据流通过双活的引擎,既写入到本端的存储设备,也同时拷贝一份到远端的存储服务。在数据中心发生故障的情况下,可以主动切换,保证整个数据的恢复性,可以达到0误差的效果。

(3)与多个主流 络供应商达成战略合作伙伴, 络资源储备丰富,拥有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教育 等主流 络的丰富 络资源和出口带宽,并且拥有大量多 IP资源储备。

5.3 易迅通(831142.OC):领先的云计算虚拟化软件国产自主品牌

易迅通成立于2010年,主要产品为自主研发的EASTED云计算虚拟化平台、EASTED虚拟数据中心系统软件、EASTED应用虚拟化系统软件及EASTED桌面虚拟化系统软件等。2016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8186.77万元,同比增长222.13%,归母净利润2347.09万元,同比增长207.44%。

公司主要有以下三大看点:

(1)深耕虚拟化市场,产品品类全性能领先。相比国内厂商,公司具有从后台数据中心到前端用户设备全方位、全平台云计算解决方案的产品、实施、服务能力,在落地技术服务、项目实施方面优于对手。相比国外厂商,公司虚拟化产品性价比、售后支持更佳,具有比较优势,成功入选中央国家机关政府采购中心虚拟化和云计算正版软件采购名单。

(2)技术领先,重视研发投入。公司超50%的研发人员拥有10年以上研发经历及3年以上虚拟化行业从业经历,2012-2015年公司研发费用投入占比分别为6.53%、20.3%、11.44%、3.85%,研发投入力度大。目前公司拥有了3项国家专利、16项软件著作权,2016年上半年成功上线易讯通EASTED云计算虚拟化平台软件升级版本V6.0、 EASTED Ecloud云平台管理系统、EASTED COMS云光纤预警监控管理系统V1.0、EASTD SDDC数据中心超融合云管理系统V5.0、易讯通桌面系统虚拟化软件V3.6等一系列新产品。

(3)核心员工持续,骨干技术人员有望相对稳定。公司研发总监闵青峰、前研发总监曲洪权分别持股3%、3.03%,核心技术成员与企业利益一致,技术团队架构稳定。

5.4 帝联科技(831402.OC):IDC+CDN双翼齐飞,厚积薄发看2017

帝联科技成立于2005年6月,2014年12月2日起在全国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公开转让。公司主营业务为IDC及CDN服务,所谓IDC是指互联 数据中心,即基于Internet 络,为集中式收集、存储、处理和发送数据的设备提供运行维护的设施基地并提供相关的服务。2016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33亿元,同比增长21.17%;净利润54.97万元,同比下降98.10%,主要原因在于公司为了满足业务需求,加大资源成本及设备的成本采购,营业成本同比大幅增长36.60%,其中IDC与CDN业务总收入占比分别为31.94%及68.01%。

帝联科技在CDN三大核心竞争要素上优势显著。

(1)技术领先。截止2016年6月30日,公司及分子公司拥有44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项,拥有发明专利共31项,是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软件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

(2)节点布局较有竞争力。帝联科技目前在全国各主要城市已部署300多个CDN节点,带宽储备突破4500G,海外资源节点64个。

(3)面向未来的新产品研发储备丰富。公司目前正针对现有的CDN平台进行云化改造,推出了云分发、云存储、云安全以及流量经营等产品,同时继续布局海外节点建设,并扩大与海外运营商及 CDN 厂商合作规模,提升服务企业全球化能力。

5.5 云端 络(834122.OC):融合云计算,定制化服务小而美

云端 络成立于2011年5月,主营业务为CDN及IDC服务,2016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378.66万元,同比增长 33.32%;净利润为 1068.85万元,同比增长 241.82%。其中CDN及IDC收入占比分别为25.01%及74.99%。

云端 络整体规模较小,但近年来增长较快,我们认为云端 络有三大看点:

(1)云端 络VeryCDN更专注于定制化服务。云端 络提供定制化服务,依据客户需求量身定制互联 接入方案、 络加速方案及安全方案,相比大型CDN服务商灵活性更高,获得包括天天动听、盛大 络、酷我音乐、CUTV、游族、同程 、数学+等知名企业亲睐。

(2)具备满足全国分发服务的 络节点。公司CDN覆盖全国三大运营商(电信、移动、联通)以及各大二级运营商 络,节点达到100多个,同时在美国、香港设有分发节点,同时公司CDN技术可达到主流CDN稳定性及速度,具有较强的安全保障能力,节点缓存服务器的内容全部加密存储,中心节点和边缘节点之间的传输采用私有协议传输,基本满足客户国内分发需求。

(3)技术稳定性可与主流加速服务匹敌,创新能力较强。公司注重研发,技术人员占比达到40%。目前获得软件著作权9项,在支持https以及spdy等新兴互联 协议上处于行业前列,2016年3月VeryCloud云分发服务通过第五批可信云认证,技术创新能力较强。

5.6 慧云股份(834342.OC):创新分布式数据中心

慧云股份成立于2010年1月,主营业务为以T3技术标准建设分布式云计算数据中心,同时参与整合国内大型T4级数据中心。2016年实现营业收入6798.90万元,同比增长16.6%,归母净利润3614.16万元,同比增长14.57%。

公司抓住三四线城市建设云数据中心需求,商业模式上较为创新,主要看点包括:

(1)商业模式较为创新。公司采用采购IDC及数据中心硬件,配合自主研发的开源软件产品实现云数据中心交付及基于云数据中心的互联互通及增值服务,将外部资源及内部技术优势结合起来,未来将打造50多个中国三四线城市,形成5大区域数据中心,其分布云商业模式较为创新。

(2)公司具有很强的资源整合能力。公司与中兴通信、神州数码、赛为信息、蓝盾股份、中星电子、华为、上海有孚等计算机、通信、云计算领域知名企业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通过大量的协同运作深度三四线城市管理服务需求。同时,2017年公司成立兰考广和创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服务“三四线城市500 个分布云 络平台”规划,2016年7月,与射阳腾云、盱眙广财签署合作代维运营15个数据中心,2016年10月成立香港子公司,服务“一带一路”战略,对接香港、台湾、日本、以色列、美国互联 创新技术公司服务于分布云平台落地三四线城市,公司轻资产平台化运营特质凸显。

5.7 紫晶存储(835870.OC):卓越的云存储服务解决方案提供商

紫晶存储成立于2010年4月,主营业务为生产海量光存储设备(新型智能光盘库)和高端可刻录蓝光光盘(长寿命BD-R),为客户提供各种数据存储综合解决方案。2016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885.5,同比增长14.46,实现归母净利润1631.36万元,同比增长6.52%。

公司主要有以下三大看点:

(1)技术领先。公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光存储系列产品,在光存储领域拥有7项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其海量光盘库技术处于行业领先水平,ULABD 档案级蓝光光盘产品在技术指标、特别是超长保存寿命方面处于业界前列,公司曾深度参与中国蓝光光盘技术标准的编制同时公司检测实验室于2013年1月22日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国光盘制造业的管理部门)授权成为中国第一家国家级的光盘质量检测实验室。2016年公司购得日立乐金存储设备生产线、关键配件及软件核心知识产权,同时成立云存储软件及行业应用研发中心,未来有望在云存储领域持续领跑行业。

(2)行业进入快速增长期。大数据时代蓝光光盘凭借低安全性高、保存时间长、介质成本低、存储能耗低等优势成为云计算冷数据及温数据存储首选,行业处于爆发前期,而我国研发生产光存储设备的公司较少。

(3)产业链完整。公司在光存储领域中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可实现从光存储设备的存储介质——蓝光光盘的研发生产,到存储设备硬件的设计、组装,到软件的开发、应用,再到整体存储设备的集成、调试一站式标准或定制化解决方案。

了解相关标的详情请联系魏也娜:13533168389(微信同 )

相关 告

新三板团队介绍:

在新三板进入历史机遇期之际,广证恒生在业内率先成立了由首席研究官领衔的新三板研究团队。新三板团队依托长期以来对资本市场和上市公司的丰富研究经验,结合新三板的特点构建了业内领先的新三板研究体系。团队已推出了周 、月 、专题以及行业公司的研究产品线,体系完善、成果丰硕。

团队成员:

袁季(广证恒生总经理、首席研究官):从事证券研究逾十年,曾获“世界金融实验室年度大奖——最具声望的100位证券分析师”称 、2015年度广州市高层次金融人才、中国证券业协会课题研究奖项一等奖和广州市金融业重要研究成果奖,携研究团队获得2013年中国证券 “金牛分析师”六项大奖。2014年组建业内首个新三板研究团队,创建知名研究品牌“新三板研究极客”。

赵巧敏(新三板研究团队长,副首席分析师,高端装备行业负责人):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国际金融市场硕士,7年证券研究经验。具有跨行业及海外研究复合背景。曾获08及09年证券业协会课题二等奖。

肖超(新三板研究副团队长,副首席分析师,教育行业研究负责人):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硕士,6年证券研究经验,2013年获中国证券 “金牛分析师”通信行业第一名,对TMT行业发展及公司研究有独到心得与积累。

陈晓敏(新三板医药生物行业研究员):西北大学硕士,理工科和经管类复合专业背景,在SCI、EI期刊发表多篇论文。3年知名管理咨询公司医药行业研究经验,参与某原料药龙头企业“十三五”战略规划项目。

温朝会(新三板TMT行业研究员):南京大学硕士,理工科和经管类复合专业背景,七年运营商工作经验,四年市场分析经验,擅长通信、互联 、信息化等相关方面研究。撰写大数据专题基础篇、行业篇等系列深度 告,重点研究大数据产业链、精准营销、大数据征信等细分领域。

魏也娜(新三板TMT行业研究员):金融硕士,中山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学士,3年软件行业从业经验,对计算机、通信、互联 等相关领域有深刻理解和敏锐观察,2016年加入广证恒生,从事新三板TMT行业研究。

黄莞(新三板教育行业研究员):英国杜伦大学金融硕士,具有跨行业及海外研究复合背景,负责教育领域研究,擅长数据挖掘和案例分析。

林全(新三板高端装备行业研究员):重庆大学硕士,机械工程与工商管理复合专业背景,积累了华为供应链管理与航天企业精益生产和流程管理项目经验,对产业发展与企业运营有独到心得。

陆彬彬(新三板主题策略研究员):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金融硕士,负责新三板市场政策等领域研究。

联系我们:

邮箱:lubinbin@gzgzhs.com.cn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7年1月20日
下一篇 2017年1月20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