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企业自研工业软件,本不是一件新鲜事。
早在2014年,因为原MES系统因业务扩展与要求提高,暴露了运行稳定性弱、功能覆盖缺失等短板,远远不能满足业务快速发展的需求,美的IT组织内部MES团队的核心骨干,以全美的人员为班底组建出MES产品化项目组,自主研发符合国内制造业态特征的MES系统。
在2016年底美的MES团队转入美云智数后,继续自主研发出美云智数MES产品系列:智造MES、注塑MES、电子MES、MES公有云。2021年年底,美云智数方面人士在采访时表示,目前,来自美的之外的营收占比已超过50%,未来,该数字有望提升到70%以上。
最近两年,在数字化浪潮下,大东时代智库(TD)了解到,越来越多制造业企业已经开始或者宣称要自研工业软件,无论是无奈之举也好,还是另有打算也好,制造业企业自主研发工业软件,确实有其场景应用的优势,但要面临的问题也不少。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美云智数算是制造业自研工业软件的一个范本,但对于大多数的制造业企业来说,自研软件真的是一个好的选择吗?
01
自研,为何?
犹记得2020年初,特斯拉自研ERP的消息就曾在 络上掀起了一股巨浪,引起众多吃瓜群众的围观。诸如:《特斯拉放弃SAP后,仅四个月就开发了套ERP》、《听说特斯拉花了4个月研发出新ERP,然后很多人都疯了》、《为什么会有人傻到想自己开发ERP来替换SAP?》等文章甚嚣尘上,褒贬不一。
而特斯拉提出自建ERP的想法也并不是空穴来风,根据相关 道,特斯拉自研ERP其实是带着“被逼上梁山”的意味:随着特斯拉的发展,现有的IT系统无法满足需求,需要在SAP上开发新的功能。
这跟美的最初自研MES系统有着相同的原因,简单来说就是:原来的系统无法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这大概也是大多数制造业企业想自研工业软件的主要原因这一。
但发展到现在,美的显然已经不满足于自己应用,而是想通过商业化的方式来分羹工业软件市场。
在2022年美云智数渠道生态融合大会上,美云智数CEO余海峰说:“工业软件2020年规模2000亿,同比增长15%,但这并不是这一市场的真正速度,属于工业软件的加速度还未到。我们希望在2022年把140位渠道伙伴扩展到1000个,触达2万个客户。未来,伴随着产业互联 的到来,在《中国制造2025》目标下,我们迎接的将是3000亿、4000亿,甚至5000亿的市场。”
事实上,自研工业软件也成为了美的布局工业互联 的重要一环。据美的副总裁张小懿介绍,美的工业互联 有五大特点,第一就是全面自研工业软件。美的全面自主研发工业软件,从私有云部署逐渐转向公有云,对外输出赋能企业。张小懿表示,现在美的除了ERP的财务模块继续沿用原来的软件,其他所有软件都被自研模块代替,包括研发、数字化工艺、项目管理选配方针、制造的高级排产、营销、物流、客服等系统。“现在我们实际上全部实现了智能化运作,一些功能软件突破了行业壁垒和国际大厂的垄断。”
02
美云智数是一个成功范本吗?
当我们谈论华为自研鸿蒙操作系统的时候,业内有句常说的话:这个时代有多少个华为呢?答案是只有一个。
同理,当我们提到制造业自研工业软件的案例时,美云智数能不能作为一个具有广泛借鉴意义的参考范本,这需要打一个问 ,毕竟,这个时代有多少个像美的一样的企业呢?
上述我们已经提到了从官方宣布的数据来看,美云智数来自美的之外的营收占比已超过50%,未来,该数字有望提升到70%以上。这是否意味着,美云智数已经实现了“独立”?
从业务体系的全拉通以及行业积累来看,背靠美的集团的美云智数开发工业软件或许有一定的先天优势,美云智数在过去数年的对外服务中,触达了超过1000家企业。目前,其已服务于40+细分行业领域,广泛应用于长安汽车、东风集团、广汽集团、古井贡酒、恒安集团、永辉超市、温氏集团、万科、华侨城、华为、OPPO、宝时得、铁骑力士、特步等企业。
但在2022年美云智数渠道生态融合大会上,余海峰也坦承,在工业软件、企业软件方面,美云智数有自己的短板,例如HR、OA这样的软件,有的服务商涉足已久,这不是美云智数的优势,在云平台的安全方面,也不是美云智数的优势。智能制造、工业仿真、数字孪生、供应链管理,才是美云智数的优势。
“对于客户来说,他们需要的是端到端的解决方案,我们全部都做会很累。第一,要勉强做不擅长的事情,第二,会导致每个软件厂商都是我们的对手,第三,靠自营直销无法完成产品化、渠道化和规模化复制的目标。”余海峰说,他更倾向于跟其他的厂商联手,掘金工业软件市场。
虽然美云智数官方宣布成立的时间是2017年,但如果从美的数字化开始启程来看,实际上,美云智数的打造,到2021年底为止,整整用了十年的时间,其中的投入可想而知,据悉,美的数字化投入已经超过140亿元。
03
“坑”在哪?
财大气粗的制造业企业可以不担心资金问题,像方洪波一样拥有战略眼光的自然也有,但有些“坑”,恐怕也需要注意。对于制造业企业自研工业软件这一具有争议性的话题,自然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数字化专家陈果明确表示,我不太看好这些企业的这种自研开发方式,更不看好这种开发方式搞出来的系统未来还能变成商品化软件再去卖。实际上,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已经观察到了不少大型国企集团自研失败的案例了,只是失败的企业打肿脸充胖子,很少对外承认失败。
陈果认为,企业自己用的系统和能在市场上卖的商业化软件产品还有十万八千里:首先,传统企业不具有软件公司的机制,很难吸引到大批量的软件公司人才,也很难建立软件公司特有的产品管理机制;其次,希望用自研系统替代国外产品的企业,在历史上可能都用过国外大型软件,实际上并没有把国外产品用好,根因并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其自身集团化的组织管控模式、业务流程规范化等,都没有达到很好的管理跟技术的匹配水平,数字化组织成熟度本身就不成熟,集团总部领导甚至是幻想开发一个系统强推给下属单位使用。
他进一步表示,大型国企央企搞科技公司并非完全不靠谱,做得好的也有,但是绝大多数都不会成功,我估计成功率是九死一生吧——当然,每个好大喜功的决策者,都认为自己是那个一而不会是那个九。
华磊迅拓总经理黄睿在此前5G产业时代的采访中提到,终端企业做MES最大的优势就是追求完全自主可控,最大的缺点就是很容易被锁死在自己的小圈圈里,他们一开始追求的是自己用。很多自研MES的终端企业都在做内部项目,这就意味着它们跟市场化企业还是有很大的区别。
“就像动物园里养不出野生大熊猫一样,自研的产品因为位置决定了思维,所以不可能会有市场的全局观。”灿态信息总经理宋勇华则用形象的比喻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从富士康出来之后,他才开始被迫思考同行在做什么,客户要什么。
宋勇华自身就是一个在制造业自研工业软件中踩过“坑”之后出来创业的典型案例,他认为,没有“断奶”的自研,终究有其弊端:就像富二代开着保时捷卖皮鞋一样,反正卖不卖得好都有保时捷可以开,没有生存的压力。
制造业的IT部门独立出来,作为市场化的企业独立运营,这种方式是否可行?业内人士也提到,大部分独立出来运营的企业其实都没有“断奶”,而如何判断企业是否“断奶”只要看这家公司的高管是否还挂靠在总公司中拿工资和福利,这就是没“断奶”,而大部分所谓的独立运营的企业,核心高管可能都在集团公司挂职。
除了缺乏竞争的基因之外,黄睿还提到,企业自研MES还会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容易陷入到自己的小圈子里面,面对自己的需求,在一个平台和架构基础上,做两、三年的底层研发,形成各种各样的抽象应用,他们一般也是直奔功能而去,最后做出来的产品也是为了完成任务。
这一问题也被深圳欧软总经理吴伍军提及,吴伍军在制造业的IT部门待了十年,当时的ERP软件就是团队自己研发的,他表示,制造业自己研发软件最大的问题就是它只解决了当前的问题。“之前所在的制造业企业在全球都有分公司,做了A公司之后,放到B公司上,因为平台不够成熟,不能适配,需要针对B公司的情况重新开发,系统上线之后,随着公司成长得越来越快,系统的维护和更新也越来越难。”
吴伍军还提到,因为没有统一的管理,制造业自研工业软件,还将面临一个尴尬的问题:就是企业里所有人都可以向IT部门提需求,但不可能每一个需求都接受,为了梳理有效的需求,还需要单独开发需求管理系统。
04
还有更好的选择吗?
如果不自研,制造业企业可以通过别的方式布局工业软件吗?
业内人士提得比较多还有华为的模式,就是通过投资入股的方式,来构建工业软件的产业生态。华为旗下的哈勃科技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这几年投资动作一直不断,去年一整年华为哈勃的重点投资领域就包括了工业软件。
从EDA领域来看,2021年2月7日,华为哈勃投资了无锡飞谱电子;2021年2月26日,华为哈勃又投资了上海立芯软件;在CAE(仿真软件)领域,2021年3月12日,华为哈勃投资了北京云道智造科技有限公司;在MES领域,2021年10月26日,华为哈勃投资了上扬软件。
在5G+工业互联 大会上,华为公司轮值董事长胡厚崑就明确提到,发展工业软件,是现阶段的重点投入领域。他呼吁,“全产业、全 会要协作起来。政府可以搭台,注入政策、资金、公信力,引导产业链关键角色和环节优势互补,形成产业合力。行业龙头企业作为需求方,可以联合各领域的专业软件开发商、服务商,共同建设工业软件新生态。”
如果从专业的事情还是要交给专业的公司做的角度来看,一般的制造业企业还是没有必要自己研发工业软件,耗时耗力耗资金不说,前面提到的“坑”要避开也不容易。当然,有资金有实力而且等得起的企业则另当别论!
其实,国内还是有很多做得不错的工业软件企业,国产工业软件企业也在快速成长中。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