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阿鸿,喜欢研究经济新闻的95后研究员,希望为你分享藏在新闻里的财富。
前言
数据脱敏,NEW Topic
近期,坊间传闻中国联通要给腾讯做脱敏数据收安全费,腾讯这块业务能够增加3,400亿收入,这一块业务市场认为可以提供7-800亿市值,受到此消息刺激,中国联通强势封板。
截止目前,腾讯和联通尚未对其消息做出回应。但是从11月初,中国联通和腾讯的合作公告可以看出,提供脱敏数据服务并不是“空穴来风”。数据脱敏的本质是在不侵犯到用户的隐私下,最大程度利用数据,并产生经济效益。
许多公知指出今年个人信息泄露情况比往年严重。一方面大数据时代,数据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是信息的载体,数据间的流动也潜藏着更高阶维度的价值信息。另一方面,阿鸿在Web3.0文章(阿鸿拍了拍你 vol .28 | Vertu顶配售价30.08万,首款Web3手机卖“断货”)中也提到,随着Web2.0向Web3.0进化,其数据特征会更加个人化和更私密。一旦发生数据盗窃和相关企业不合规使用数据的情况发生,对用户的损失和伤害可能会远高于Web2.0时期。
11月21日-23日,在2022年金融街论坛年会治理体系与金融稳定平行论坛上,国家外汇管理局管理检查司副司长表示,应尽快完善非银行支付机构、地方金融监督管理等领域立法,强化支付机构展业监管,厘清央地金融监管职责边界。共同推动将虚拟货币监管纳入法律法规规范,加强虚拟货币交易治理。
当下Web3.0的“进化”势不可挡,在变革的趋势下,似乎数据安全是信创的下一阶段重要主线逻辑,为此阿鸿将与大家一同学习和探讨数据安全的机会。
01
Web3.0 更私人,更需要更安全
一方面,Web2.0的数据滥用和算法滥用的情形层出不穷,某橙色消费平台给有消费能力的用户推荐较贵的商品,美名其曰“精准定位消费群体”;互联 媒体平台为自家股东爸爸疯狂围追堵截控制负面事件的舆论,被批评为“资本围猎”这类事件不断在发生。 民早早苦于“Web2.0”的陋病中,积极向Web 3.0拥抱。
另一方面,本身中国的个人隐私问题和公共安全问题就让大部分Web2.0 民感到头痛。虽然Web3.0的出现,是为了解决现有互联 结构下,累积的数据型资产归属问题及由此带来的个人隐私问题和公共安全问题,但Web3.0更加私人,更需要高等级的数据安全手段,毕竟吃过Web2.0亏了,大部分并不想在3.0上再跌个跟头。
可事实上,已经有人在Web3.0吃上一亏。2022年4月1日,周杰伦拥有的NFT—“无聊猿”BAYC#3738 被盗,而“无聊猿”(Bored Ape Yacht Club,BAYC)作为市值最高的 NFT 收藏品之一,尽管从2021年4月才开始发售,如今已长期居于NFT交易平台的前三位。该NFT价值超过了300万,盗窃NFT黑客最终获利约54万美元。
行业人士认为,Web时代的隐私问题和数据泄露的根源是业内缺乏高效的数据流通安全和数据生命周期管理的技术,通过技术研发和推广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可是面对真实场景,真正的问题才开始浮现。
试想一下,未来新能源车向智能车进化,其自带的传感器、摄像头、语音交互产品以及出行大数据等均涉及到用户隐私侵犯问题。另外,大量视觉、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传感器以及高精密地图不断获取“泛在化、精准化”的地理信息,对国家安全也是一大隐患,因此对于数据保护和护航刻不容缓。
02
数据安全,新需求,新方向
互联 正从Web2.0向着Web3.0蜕变中,当前数据资产正在脱离单独的企业平台,开始逐渐成为个人或国家的的战略资源和核心资产,其战略地位和重要程度显著提升。在近期出台《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中重点提出了建设数据安全治理体系,完善行业数据安全管理政策的要求。
数据安全通常指用于保护计算机系统中数据不因偶然和恶意的原因遭到破坏、更改和泄露的安全工具,以确保数据的可用性、完整性和保密性。
目前我国互联 数据安全正处于第三阶段,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数据资产成为重要的资产,因此数据安全不单单只需要个人和企业来注意和防范,数据安全开始以数字经济基础设施的安全为核心,个人和企业为卫星共同携手铸造“安全长城”。
该阶段,个人、企业和政府之间的数据交易市场开始逐步形成。因此对于银行、电信、能源等关键基础设施机构以及阿里、滴滴、腾讯等大型互联 公司而言,数据的泄露不仅会使企业造成严重损失,同时也将威胁到公共安全乃至国家安全。其实从2021年数据安全政策的密集出台可以看出,国家监管部门对数据安全的高度重视。
今年下半年,国家进一步在数据安全产业作出相应的工作部署。10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国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建设指南,以全国 26 个省级政务数据平台、257 个市级政务数据平台和 355 个县级政务数据平台为主体的政务数据资源体系来构建政务系统大平台。
其中,建设目标提到,2023 年底前,全国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初步形成,基本具备数据目录管理、数据归集、数据治理、大数据分析、安全防护等能力,数据共享和开放 力显著增强,政务数据管理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据计世资讯数据显示,2020 年我国数据安全市场规模达到 52.5 亿元,同比增长 33%,预计2022 年将达到百亿级别的市场规模。从行业来看,金融、电信等行业数据安全的成熟度较高,未来能源、制造、医疗、教育、政府、零售等行业也对数据安全市场的投入也将持续提升。
目前数据安全行业整体呈现碎片化的特点,行业集中度不高,且并未跑出真正意义上的龙头厂商,而随着下游用户数量更多和涉及的行业更广,未来用户的需求会更多集中于整体的解决方案,而非单点的技术和产品,需要将各类数据安全产品和工具进行有机组合,并建立贯穿业务、制度、流程的数据安全框架,这也将导致行业门槛的不断提高。
数据安全的体系化建设具备很高的门槛,即首先需要对数据资产进行全面分类分级,结合企业业务和系统特点进行风险评估,明确未来数据安全需要达到的目标,并针对不同风险等级的数据在不同场景下的不同管控;另外,单一数据安全不能满足当下安全需求,更多需要将各类数据安全技术和产品进行有机组合,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因此存在一定壁垒。
03
深度挖掘数据安全机会
阿鸿认为,无论从Web 3.0渐行渐近,还是大会上强调安全核心主题上,数据安全大概率是信创赛道上不可缺席的“关键先生”。数据的价值体现于流动,而数据的安全防护则是流动过程中的关键所在。
数据作为产业信息的核心载体,产生于千行百业,并通过便捷流通、多样组合等方式赋予自身海量的价值空间。因此数据具有千行百业的独特属性,目前汽车、游戏和IDC行业率先迈入强监管时代,在未来各行各业的数据都会需要不同程度数据安全服务。
上游-硬件供应商
目前国内数据安全硬件商仍依赖进口,实现存储器,存储芯片等核心硬件的国产化代 替将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国内存储芯片需求庞大,市场规模超全球的 1/3,但自给率不足 5%。根据 IDC 数据,中国半导体市场规模占全球份额从 2005 年的 12.2%增至 2020 年的 36.6%,跃居全球第一。
2020 年中国市场中,存储芯片(包括 DRAM 和 NAND)市场规模为 429 亿美元,占中国半导体市场规模的 30%,占全球存储芯片市场规模的 35%。国内存储芯片需求庞大,但自给率极低。三星,东芝,SK海力士,镁光等美日韩企业占据主要市场份额,而存储芯片采购成本占据中 国数据安全行业上游整体采购成本的35%,容易出现核心部件垄断风险。
目前应用程度较高的主流存储器是DRAM存储器和NAND闪存芯片。此外存储器与芯片相似,以三星、镁光、SK海力士、东芝和西部数据为主的美日韩企业占据95%的市场份额。DRAM领域,高资金壁垒、高技术壁垒促使 DRAM 供应端形成寡头垄断市场。国内正处于技术研发阶段,与三星DRAM对比,落后2~3年左右,但新一代DRAM产品时间推迟叠加DRAM产品周期较长给予国产产品喘息机会。
中国服务器行业自产率较高,市场高度成熟。伴随私有云、混合云、实时分析等应用在中国市场的进一步深化,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中 高端服务器以承载服务器虚拟化,桌面虚拟化,Docker和内存计算,在中高端服务器市场 占据优势的厂商有望在未来获得更快的成长速度以及更高的盈利水平。
因此在硬件方面,建议优先关注存储芯片和存储器的有明显国产替代空间的标的,如长鑫存储、 兆易创新、澜起科技等企业。
上游-软件服务商
在数据安全领域,常见的系统类型为桌面操作系统,桌面操作系统由Windows长期垄断, 2009年其市占率高达98.1%,但在政策支持下,国内桌面级服务器操作系统发展成效显著,部分中国国产桌面服务器厂商完成了操作系统的自主研发与技术升级。虽然仍是Windows系统占据龙头地位,但国内系统也在迎来新的发展。
中游-综合型/垂直类数据安全服务商
目前数据安全行业下游主要用户群体为政府、电信、金融等领域的行业用户,这类用户是较高重视数据安全的,而医疗、制造、能源等行业需求还未爆发,但未来数据安全优先度提升,有望带来明显增量市场。
综合型数据安全服务商技术实力雄厚,通过研发、并购、合作等手段为下游各领域消费者打造全方位的数据安全解决方案。业务范围涵盖数据安全硬件、数据安全软件和数据安全服务各个方面,拥有完善的 络安全产品线且具备安全运维转型能力。凭借凭借其资源及品牌优势布局拓展新业务,在未来千行万业中会有明显优势。
垂直类数据安全服务商深耕细分市场,在专业化上高于综合类型服务商。垂直类数据安全服务商通过为垂直领域客户提供数据安全产品或打造安全解决方案实现盈利。
中游安全服务商相关的企业有卫士通(综合类,股东背景良好)、四维图新(综合类,汽车数据安全)、360(综合类)、启明星辰(综合类)、深信服(垂直类、政企资源丰富)、美亚柏科(垂直类,服务对象为公安系统)等企业。
04
千行万业数字化,
数据安全不可忽视
近年来,国内数字经济和信息产业蓬勃发展,5G、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不断落地应用。新业态新技术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同时,数据规模不断扩大,数据泄露、滥用等风险日益凸显,防范数据安全风险、构建数据安全保护体系成为各方共识。
随着汽车、游戏和IDC行业在数据安全方面做出表率,未来相关模式或将成为未来数据安全的典范,进而激发市场潜在需求。因此阿鸿在符合大会安全路线下,提及数据安全的中长期投资逻辑,期待Web3.0重新让互联 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让大家更安全的 络冲浪。
免责声明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